- +1
未來中國經濟改革怎么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穩企業家信心
未來中國經濟改革怎么走?12月8日北京大學舉辦的“新中國經濟學70年——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之“應用經濟學70年”主題論壇上,包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前院長孫祁祥、同景集團董事長吳先紅在內的多位企業家、學者認為,從穩預期、穩民營企業信心的角度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將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接下來的重要方向。

“改革的主體是人,不管這個人是企業家,還是政府,還是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只要我們對未來的改革有信心、有穩定的預期,那么中國經濟一定能穩健地邁向未來。”孫祁祥說。
孫祁祥在發言中表示,我國的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已經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也同時意味著進一步改革的空間變小、阻力變大。
孫祁祥認為,對于國有企業改革來說,當前緊要的任務在于理順改革的邏輯與機制,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目前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仍存在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營商環境亟待進一步優化。而在民營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中,需要給予民營企業真正的尊重,在平等對待、公正的產權保護等方面仍需努力,進而達到穩定預期、穩定企業家信心的目標。
提振民營企業信心,落實產權保護
作為民營企業家,同景集團董事長吳先紅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他表示,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但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存在信心不足的問題。吳先紅表示,當前民營企業投資的效率和信心都較低,他認為要提振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治本”的措施在兩方面:一是以法制化的形式真正落實好民營企業家的產權保護、人身安全保護,把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的平等地位通過法律手段確定下來;二在穩定企業家信心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激發政府官員創造力和信心。
針對市場化改革中政府扮演的角色這一問題,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崎進一步表示,民營企業在銀行貸款、融資過程中面臨著更多風險。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梳理,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就強調要從多方面增強民營企業的信心和預期。
劉世錦提出,要深化金融領域改革,放寬準入,加大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發展一批給民營中小提供專業化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
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而在國有企業方面,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化龍對于相關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持“審慎樂觀”態度。從積極因素來說,目前中國中車的規模是世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最大的,占全球軌道交通需求年均增長約20%,同時地鐵是未來相關行業增長的一個很好的因素與方向,這意味著更大的市場與更多機會。
但從消極因素來說,鐵路運輸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劉化龍表示,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存在短板,需要加快培養、研究創新增長方式;二是如何實現協調發展,集團目前存在結構化、區域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問題。
未來國有企業改革有哪些方向?劉化龍表示,一大重要舉措在于通過分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潛能。
據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今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召開,全會的一大創新,就是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
劉化龍稱,要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實施,聚焦市場化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同時,中國航空油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強強調,國企改革要處理好企業和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系,通過企業特有的文化符號與競爭力進一步激發企業的活力,增強員工的動力。
“改革是個永恒的話題,需要解決環境問題、制度保障,這樣企業的改革才能看到成效,有利于鞏固企業改革的信心和積極性。”劉化龍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