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志勇:人工智能時代,德行成長、情感培育成教育終極使命
12月8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六屆年會上,“辭官”一月有余的山東教育廳原副廳長張志勇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新身份作開場演講。對于熱議中的“教育與科技”問題,他表示,人工智能時代需要重新定義人類的根本任務。知識的學習、訓練與掌握,或許將會退出學校教育的中心舞臺。而德行的成長、情感的培育、創(chuàng)造力的激發(fā),將會成為人類教育的終極使命。
同時,他提醒,教育信息技術革命,可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之間的差距,也可以擴大校際之間的差距。
“要防止出現教育的數字鴻溝,必須要加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全面提高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學校、弱勢學校的教育技術革命的能力。”張志勇說道。
對于信息技術發(fā)展中的倫理問題,張志勇談到,教育技術的革命,要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維護教育的公平正義,教育要有利于解放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而不是要損害兒童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更不能奴役兒童的發(fā)展。
除了防范數字鴻溝、尊重基礎倫理,他還指出,當前,未來學校是否會發(fā)生革命性的變革,未來需要什么樣的老師等都是值得認真探討的重要問題。
“教育將進入人機協(xié)同時代,每一次教育技術的革命,都是對人類教育生產力的解放。互聯(lián)網教學的真正意義是促進人類教育教學活動的智能化,人類教育技術革命將大力促進學校教育技術形態(tài)的變革,這就是傳統(tǒng)的去人工化。”他表示,去人工化是指學校教育將實現人與機器的分工與協(xié)作,“該交給機器輔助的就交給機器輔助,該交給教師充分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就交給教師承擔”。
他認為,最好的人機協(xié)同有四個特征,技術簡便、人機友好、省時省力、優(yōu)質高效。
對于“人工智能將代替教師”的預警,張志勇則認為,機器永遠是人類的工具。科技進入教育領域,從根本上是更好地賦能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取代教師的工作,“人工智能時代學習或教育技術本身不是目的,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在技術的幫助下獲得最大的自由,體現最大的價值,并從中得到幸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