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新PISA測試出爐:中國學生閱讀、數學、科學素養登榜首
原創: Synced 機器之心
機器之心報道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公布的 2018 年全球學生 PISA 測試成績中,中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測試中都拿到了第一。與此同時,研究也發現這是在全球最高的學習壓力下實現的成績。
但必須承認,和 2015 年的全球普查結果相比,這一次中國的成績進步很大——這或許意味著近幾年來國內的基礎教育水平正在提升。

PISA 全稱是「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起的 15 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從 2000 年開始,每 3 年進行一次。
該項目的目的是讓參與國在測試過程中將本國的教育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從而反思本國教育的不足,實施改革措施。
在測試中表現不佳的國家通常會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德國在參加了 2000 年的 PISA 測試后,發現本國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落后,于是采取了多項改革措施,包括提早入學年齡、延長學時、關注移民子女等。
而在測試中表現良好的國家通常會成為各國觀摩的典范。
PISA 測試分為兩個部分:兩小時的電腦考試和 35 分鐘的背景問卷調查。電腦考試部分不局限于測試學生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的外推的能力,即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背景調查是為了收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背景信息,分析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形成對整個教育體系的評價。
內地學生測試奪冠,港澳學生緊隨其后
2018 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共測試了 79 個國家和地區 60 萬名 15 歲學生的閱讀、科學及數學能力。在本次測試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地的內地學生和港澳臺學生都參加了測試。
其中,內地四個省、直轄市的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三個方面的測試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由于本次測試比較注重閱讀,所以本次排名按平均閱讀分數降序排列。按照這一標準,新加坡和中國澳門、香港的學生分列第 2-4 位。
在閱讀方面,內地四省學生的測試結果與第二名新加坡差距不大,但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其他國家的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卻有著明顯的差距。
當然,本次參與測試的內地學生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眾所周知,這四個省份和直轄市的教育水平是較為領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參加測試的學生都來自經濟發達省份,但很多學生都來自農村學校,所以綜合來說調查結果是比較嚴謹的。


中國學生學習好,但學習時間長,幸福感低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分數,報告中的一些細節值得我們注意。
在高分的背后,中國的學生是否承擔了過多的負擔?他們的學習效率如何?在學習過程中的幸福感如何?
報告中用一張圖展示了參與測試的學生們「每周學習時長」與測試成績之間的關系,縱軸為分數,橫軸為時長。
內地四市的符號出現在「右上角」,這說明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的學生雖然取得了最高的分數,但他們也付出了異于常人的努力。

如上圖標注所示,OECD 國家每周學習時長的平均線為 44 小時左右。韓國、泰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的學生們每周學習時長也遠在平均線之上。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生的每周學習時長在平均線以下,是 42 小時左右。

左邊是幾個用來衡量幸福感指標:一是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二是身處校園中并沒有局外人之感,三是面對失敗時也不會懷疑人生。在這幾個指標中,內地四市學生的選項值都在「0」這個數字附近徘徊,他們思考的結果并不是很鮮明,類似于「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憂傷」。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學生確實不太快樂。
中國師資短缺問題突出
師資仍然是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即使是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這樣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地方,擁有碩士及以上文憑的教師數量也不高,尚不足 5%,遠遠落后于 OECD 的平均線,幾乎是墊底的水平。
在這個維度上分數比較高的是歐洲國家,比如德國、法國、西班牙和俄羅斯等。此外,中國香港的分數也高于平均線。

此前,一些重點中學招聘名校碩士、博士畢業生為教師的新聞曾經引起過熱議。前段,深圳中學 2019 年招聘教師的名單出爐,超過一半的人數來自清北這樣的名校,并且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歷。
具備名校背景的高學歷畢業生擔任教師職位,從長遠上看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些教師往往擁有更廣闊的格局和視野,在教育和管理方面也更具前瞻性,也更有可能培養出卓越的學生。然而現實中確實還存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這更難解決,正如報告中所示,「優勢」學校與「非優勢」學校之間是存在很大差別的。
理性看待 PISA 成績
總體來看,2018 年的報告結果是非常值得欣慰的,證明我們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如何理性看待這一結果成為了一個新的話題。
早在前幾年,由于 PISA 影響力巨大,國際上早就出現了反對該測試的聲音。
2014 年,英國《衛報》就刊登了一份 80 多位教授和相關領域專家寫給 OECD 主管 PISA 主任的聯名信,呼吁停止這項測試。理由包括:
和其他量化測驗一樣,PISA 測驗的結果并不能準確地衡量學生的學習結果;
PISA 測驗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更關注短期的改善本國和地區測驗結果排名的方案,而忽視較為長期改善本國或地區教育的目標;
測驗影響力巨大,導致那些不可被量化的個人發展的其他方面,例如體育、美育等方面被忽視;
OECD 實際上是與「公司」合作共同開展 PISA 測試,這些公司實際上也向某些國家和地區提供有關的有償服務等等。
這些專家認為,PISA 對全球教育是不利的,甚至正在毀了全球教育。
的確,「閱讀、數學、科學」并不是我們教育的全部,其測試結果也只能為我們提供某個維度的借鑒。因此,過度夸大測試結果背后反映的事實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到報告背后反映的問題。
正如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所說,「我們不能過于放大 PISA 的意義,也不能片面衡量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
報告地址:http://www.oecd.org/pisa/PISA%202018%20Insights%20and%20Interpretations%20FINAL%20PDF.pdf
參考鏈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1965808984198743&wfr=spider&for=pc
原標題:《中國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登上全球第一:最新PISA測試成績出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