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學家在癢覺門研究取得進展,未來或能減輕慢性瘙癢病人痛苦

癢覺是一種與痛覺、溫覺、觸覺不同的軀體感覺,可在人類等多種動物中誘發保守性搔抓行為。對于患慢性瘙癢的病人,瘙癢引起的持續性搔抓會導致皮膚破損、感染,痛苦異常。
脊髓背角中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GRPR+)的神經元在癢覺信號處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這些神經元如何受脊髓局部及延髓長程抑制性環路調控,尚未可知。
中國科學家通過對癢覺信號處理和調控的神經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一個亞群與GRPR+神經元形成抑制性突觸聯系。激活這一亞群神經元可抑制多種致癢劑誘發的搔抓行為,而不影響小鼠痛覺行為。
12月5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局部與長程抑制性投射調控脊髓GRPR陽性神經元》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完成。
研究團隊結合光遺傳學與膜片鉗電生理記錄手段,發現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一個亞群——甘丙肽陽性(galanin+)神經元與脊髓背角GRPR+神經元形成抑制性突觸聯系,并在GRPR+神經元依賴性癢覺信號傳遞的門控中發揮關鍵性作用。激活小鼠脊髓背角galanin+神經元可抑制多種致癢劑誘發的搔抓行為,而不影響小鼠痛覺行為;殺死這群神經元可增強致癢劑誘發的搔抓行為。另外,脊髓GRPR+神經元也接受延髓頭端腹內側區(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的抑制性輸入和5-羥色胺能輸入。
因此,局部抑制環路與長程抑制性投射均可通過直接調控GRPR+神經元活性進而門控脊髓水平癢覺信號的處理。該研究深入解析了脊髓局部環路與延髓長程環路對癢覺信號通路的門控機制。
該研究由孫衍剛研究員指導,博士研究生劉明哲、陳孝軍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同時研究組的梁彤雨、王蒙、張欣妍、李清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得到孫強研究員和李玉琢助理研究員的大力協助。共聚焦成像、熒光顯微成像等相關工作在神經科學研究所所級中心光學成像平臺完成,感謝胡謙、向丹、陳旭鑫、王永紅、張玉梅在數據采集與分析等工作中的幫助。本工作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重大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