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導演賈樟柯得了個文學獎,《十月》雜志琦君散文獎頒出

浙江溫州市甌海區是曾創作了《橘子紅了》《青燈有味似兒時》《桂花雨》等作品的作家琦君的故鄉。為獎掖優秀散文作家,2016年10月,浙江溫州甌海區人民政府與十月雜志社聯合設立“琦君散文獎”,舉辦三屆以來,張煒、鮑爾吉·原野、周曉楓、李修文、蘇滄桑等12位作家學者先后獲獎。

12月6日,第四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甌海區舉辦,詩人歐陽江河、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寧肯出席頒獎儀式,本屆“琦君散文獎”設“作品獎”和“特別獎”2個獎項,分別評出“作品獎”3篇,“特別獎”1部,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2萬元人民幣。其中3篇“作品獎”獲得者分別是賈樟柯、沈蕓、彤子。1部“特別獎”由半夏摘得。
本次頒獎儀式中關注度較高的作品為導演賈樟柯的散文作品《穿越鄉村的時間》,這篇一萬余字的散文發表在《十月》雜志的2019年第三期,賈樟柯以2018年在山西呂梁舉辦的文學季為切入點,回憶了自己在故鄉的歲月如自己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寫作了第一行詩,提出了自己的文學觀、電影觀,并談及自己喜歡的如余華等的作家作品。
在《穿越鄉村的時間》最后,賈樟柯提出:“文學和電影不一樣,它是細節,它是真實的細節,它是個案,它是個體的經驗。只有這些,才能夠讓我們理解,我們經歷過什么。為什么我說,我們經歷過什么這么重要呢?因為所謂的記憶,就是我們的根。一個沒有記憶的,一個寫不出我們心情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
賈樟柯談道這二十年間自己保持了寫作的習慣,偶爾會拿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感受通過筆寫出來,他說:“我覺得這種寫作是沒有任何的為了想發表或者怎么樣的目的,我覺得是一種生理的需要,不吐不快,因為我們拍電影周期太長了,這時候文學就變成抒發情感非常便捷的途徑。我寫作時思維會回到我出發的原點——家鄉,我要從這個原點去接觸世界的變化、體悟這種變化。”
在給賈樟柯的頒獎詞中寫道:“他把所有對世界的感受、理解和表達都定義為文學,他把鄉村裝進自己的精神行李,循著足底泥土的痕跡開出藝術之花。這是一位電影導演對家鄉學子、也是對世界樸素而誠懇的告白:文學如何成為我們與世界相處的共情方式和思維方法,成為每個人確認自我、發現真知、保存記憶的途徑。你是誰,從何而來,去向何處,個體與時代經驗催生的每一次性命攸關的表述里,文學與電影正同船共渡,駛入隱喻的暴風雪中。”

第四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得主半夏的獲獎作品是《與蟲在野》,半夏,原名楊鴻雁,居昆明。1988年云南大學生物系畢業,中國作協會員,昆明市作協副主席,致力于長篇小說以及自然隨筆的寫作。她的長篇小說《鉛灰暗紅》曾獲云南文學獎。
《與蟲在野》是半夏寫作的一本“與蟲書”,頒獎詞中寫道:“這是一次文學與科學的田野攜手,一本飽含美與深情的博物學筆記。五年來,半夏俯身大地,用文學接駁自然情懷,用對蟲類的友愛之心,生動闡述了所有生命物種的周期節律。有豐富寫作經驗的作者嫁接其生物學背景,在野閱微,當了一回荒野偵探。這是人類單眼與蟲類復眼的對視時刻,是后工業時代人對自然的克己復禮,人類與另類物種這一命運共同體,有如復調音樂,聲部各自獨立卻又和諧統一。”
半夏在現場談道:“我用手機走到自然里拍蟲子,拍了五年,寫了五年,這五年的經歷讓我致敬小蟲蟲,蟲子來到地球上已經有幾億歲,我覺得我在拍蟲子的過程中就獲得了救贖。自然對我們人講很多話,很多信息給到我們,但是人只聆聽了一點點。”

第四屆琦君散文獎得主沈蕓是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91年開始在《當代電影》雜志任編輯,為著名文學家夏衍的孫女。
她的獲獎組品為《南竹竿胡同113號》,頒獎詞中寫道:“這是一個歷史時期的見證和縮影。沈蕓的文字,柔韌有力,從容沉靜,用親歷者的身份回望往事,切入歷史的微觀層面,將反思隱匿于日常敘述和人物命運之中,于生活幽暗處展現民生智慧,于困厄中覺悟生命的樂觀,用個體記憶鏡照時代,并從父祖輩的尊嚴中感知自己的血脈流淌,以文觀史,以史鑒心,引人正視且心懷悲憫。”

同樣摘得《十月》琦君散文獎的彤子的獲獎作品為《生活在高處——建筑工地上的女人們》,彤子本名蔡玉燕,廣東三水人,從事建筑行十二年。上塔吊,鉆腳手架,是她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余,她寫下長篇小說《南方建筑詞條》,她的長篇非虛構《生活在高處——建筑工地上的女人們》是她為多年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的女同事們所立的傳。
彤子回憶道:我是2007年從安徽回到廣東,然后從事建筑行業,我在這三年來逐漸發現工地上女工比例越來越多,差不多有27%左右,10個工人里面差不多3個是女工,因為我自己也是女人,在工地上面看到她們像男人一樣匍匐在工地上面為了生活,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給城市貢獻了她們一生的青春。廣東平常一個夏天40多度的工地上跟烤魚一樣,女工比男工更能熬,甚至比男人更強悍,所以我很想談談她們。
頒獎詞為《生活在高處》寫道:高處的勞作,低處的命運。《生活在高處》文字顫動伊始就注定了塵土飛揚。彤子憑借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眼光來觀照“高處”的生活,客觀冷靜地揭示剖析社會現實問題和建筑工地女工“低處”的命運,挖掘還原她們內心深處的掙扎、彷徨、不甘與麻木,食堂工佟四嫂、升降機工馮珠珠、鋼筋工夏雙甜、架子工程有銀、雜工刀小妹……從個體到群體,眾多建筑女工形象躍然紙上,組成眾聲喧嘩、多元復雜的現實社會圖景,帶領讀者在一場生命游走里體驗不一樣的堅硬人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