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州有位微笑小學校長 專門研究差異化教育
什么是差異化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度,定制學習計劃,幫助不同程度的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目標。而在杭州市天長小學,以樓朝輝校長為代表的差異教學研究團隊因為《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學生:小學差異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榮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樓朝輝告訴記者:“差異化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們的性格、興趣、愛好和特長,并根據各自的發展目標設計、制定相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案。這是一套很完整的教學體系。”這也是天長小學自1993年開始堅持的育人理念。

理念
教學并非千篇一律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
關于實施小學差異化教育,樓朝輝告訴記者,孩子到五六年級時會呈現分化。他舉例說:“有的學生理解語文課本還有些費勁,有的卻能用文言文寫作;有的學生不擅長數學,有的卻能看懂微積分……”

為此,杭州市天長小學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著重培養學習習慣;對有天賦的學生提供更大的可能:五年級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數學、英語學科分層選課,語文、體育學科分類選課,獲得更大學習空間。樓朝輝直言:“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有差異的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有差異的成功。”他還打趣地說:“我走在龍翔橋附近的公交車站上,一眼就能認出天長的學生。能說會道是天長孩子的風貌。這種特色就是天長小學留給孩子的東西。”
在這樣的理念下,天長小學誕生了不少有專長的學生。比如1996年畢業的知名插畫家錢錫青。當時,正在上五年級的錢錫青需要每周寫日志,他就問老師能不能以畫畫代替寫日記。想不到語文老師同意了。“繪畫就是錢錫青內在力量的支點。一旦有了支點,就有了向上的力量。找到這個支點就是差異化教育的本質。”樓朝輝感慨道。

家長
尊重差異
讓學生找到樂為的方向
于再秒是杭州市天長小學的校外輔導員。他的孫子目前在讀六年級。入學之初,于再秒正是看中天長小學的差異化教育。入學后,他更是因為天長師生的態度深受感動。
“每天早上,樓校長比任何一個老師、學生都來得早。他會在校門口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我們給他取了個外號‘微笑校長’。”與于再秒一樣,在家長們眼里,樓朝輝的微笑就是一種無聲的鼓勵。

作為校外輔導員,于再秒需要協調家長和學校的關系。他說,確實存在部分家長對差異化教學不認可。“很多家長覺得‘差異化’需要老師關注每個學生,那么自己的孩子可能得到的關注就少了。其次,一些家長認為老師把時間用在差異化教育上,容易影響教學質量。”凡是聽見有家長反應,于再秒都會主動聯系、談話。
樓朝輝說,傳統教育喜歡開展統一教學,老師的教學內容、方法全部一樣,由老師來控制教學的節奏。而天長小學能夠尊重孩子的意愿。“學校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這句話的出處就是天長小學。
對此,天長小學603班班主任王書深有感觸。在她班級里,有一位獨特的同學笑笑。笑笑上科學課時總是很認真,成績卻不太理想。笑笑媽媽在學期初就求助老師:“科學剛剛起步,我不想眼睜睜看著孩子掉隊。”于是,每次上完科學課,王書就對笑笑的課堂個人表現做詳細評價,及時與家長反饋。日積月累,笑笑終于在期末得到了滿意的成績。笑笑媽媽也在家長會時熱淚盈眶,感謝老師挖掘了孩子的潛力。

老師
觀察學生
讓教育適應觀察到的實際情況
目前,天長小學有96位老師,大約1500位學生。
對天長小學的教師而言,除了日常教學任務,還要將差異化教育融入平時工作中。其中,一二年級教師,需要每天做兒童觀察日志,用文字和圖像觀察學生。每周二下午是天長小學的年級組例會,任課老師專門花費一小時討論班級學生發展情況。
樓朝輝說:“這是我們學校的傳統。一旦老師在觀察學生的方面做到極致,就對孩子的特點有了天然的靈感。”
差異化教育會不會加重教師負擔?樓朝輝表示,這涉及到天長小學的教學系統。“讓老師統一理解差異化教育事關學校運行管理的機制。正如每周的例會,我們把差異化教育融入基礎教學當中,形成一些獨到的做法。我們也會記錄哪幾個關鍵事件對孩子產生了改變。”養成了觀察的習慣,老師就能找到教學和教育的平衡點。此外,天長小學啟用“天長大腦”實踐項目配合教師,用大數據匯聚學生學業與行為數據,實現智慧教育。

王書在教學實踐中也體會到差異教育的價值。“一個班級猶如一個叢林:有挺拔的松樹,也有柔韌的柳枝;有高大的杉樹,也有矮小的灌木;有造型優美、極富觀賞價值的巖石,也有毫不起眼的小沙礫……面對如此復雜的群體,差異化教育更顯得有獨特價值。”她直言,“在觀察中,我們了解了學生成長過程的規律、學生的個性,讓我能夠更好對學生進行正確定位,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和助力。”
正是共同的差異化教學理念,讓天長小學每位老師的兒童觀察都會沉淀下來,成為寶貴的數據資源,讓借鑒和傳承有跡可循。
浙江城市廣播電視報記者 秦思漢 潘洋陽 授權發布
原標題:《天長小學“微笑校長”樓朝輝:學校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