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時代奮斗者|他一手打造了青年法官們都關注的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上海從曾經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離不開擁有實干精神的奮斗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平凡卻不平庸,兢兢業業地書寫著歷史。
4月8日起,澎湃新聞推出“新時代·奮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國追夢人致敬。

對于大多數青年法官們來說,有一個微信公眾號都會關注,即“庭前獨角獸”。這個成立4年、擁有16萬用戶的微信公眾號,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團委主辦,已經被諸多法院青年們認為是“精神家園”。
這里,記錄法律人生,講述法律故事,傳播法院文化,還曾出過不少爆款文章。拿2019年7月15日發布的《我養你啊!法庭勸你醒醒吧》一文來說,以庭審案例為支撐,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式離婚的典型現象,全網閱讀量達到千萬級別,被人民日報、長安劍等諸多微信公眾號轉載。
而這一微信公眾號的背后,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法治宣傳處副處長、團委書記李則立。
他說:“‘庭前獨角獸’對我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個微信公眾號,這里的文章都由法院青年來撰寫,是青年價值引領的陣地,也是青年成長的平臺,更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時代楷模’鄒碧華的精神。”
開設微信公眾號,傳承“時代楷模”鄒碧華精神
“庭前獨角獸”這個名字來自“時代楷模”、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這是他生前的微博名。
畢業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專業的李則立,通過考試于2009年進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曾在鄒碧華的領導下工作過一年半的時間,那時鄒碧華從事司法改革工作,他被鄒碧華那種“大公無私、奮勇向前”的精神所感召。
擔任團委書記,李則立希望通過開設一個以此命名的微信公眾號,傳承鄒碧華精神。
李則立坦言:“鄒碧華精神的內涵很豐富,他既是專家型法官,也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很多理念到現在也不過時,目前公眾號知識管理、技術驅動法律、法律思維研究的理念最初都來自于他。”
2015年12月10日,在鄒碧華逝世一周年的這一天,“庭前獨角獸”發布第一條推文。
李則立表示,微信公眾號剛成立僅僅只有一個人,一開始找不到稿子,目前已經形成十多人的核心團隊,發表文章900多篇,其中90%左右的內容來自法院青年的原創,先后被評為中央政法委“四個一百”優秀微信公眾號、全國法院十佳微信公眾號、上海十大共青團微信公眾號等。

值得一提的是,“庭前獨角獸”既沒有稿費,也沒有指標,為何能吸引那么多人寫?
李則立解釋說:“文章發表的背后是高強度的學習,而發表則給了青年一次‘曝光’的機會。法律青年的特點很特別,他們非常在乎專業圈內的認可度,夠不夠專業,看圈內人的口碑。這種正面激勵最能調動青年的積極性,不斷寫,不斷獲得關注,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為了激勵青年人去寫,李則立不停“抽鞭子”。有人在朋友圈隨便發了點東西,就被他盯住約稿,除了催稿猛,他改稿子也狠,不少青年坦言:“一個稿子被改了十幾稿,甚至二十幾稿,經常在接近凌晨的時候收到主編的修改意見。”
但通過文章的發表,有的青年成了“網紅”,開庭兩邊當事人都是作者的粉絲,結果還調解成功了案件,這讓他們嘗到了額外的甜頭。
開展線下交流,展示青年風采幫助青年成長
對于青年法官來說,他們或許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個文字展示平臺。李則立為此還把線上交流延續到線下活動,PLUS演說會即其中一個活動,同時演說會的視頻以及演講內容也被放到“庭前獨角獸”微信號中,這樣可以展示法院青年人的風采。
PLUS即Pro、Legal、Universal、Share這四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拼寫,意思是法律人用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公眾演說,分享知識和觀點。

為何會搭建這一平臺?他說:“當時想,我們經常倡導要‘會說’,比如三十秒電梯演講,三十秒時間要說清楚一件事,倡導要用畫圖的方式匯報清楚案件。但是,這些能力不是憑空就有的,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對青年進行訓練,大家頭腦風暴了一下,當時正值TED演講在全世界流行,就想出了這個。”
李則立坦言,這一平臺由我們創辦,后走向法院和檢察院聯合,2019年還走向長三角地區,前后花了5年時間,并不那么容易。
剛開始,他遇到的難題是:不知道誰能講,也不知道怎么講。他找了四個“感覺”能講的法官,說服他們來試講。他們在一家小飯館里碰頭,頭腦風暴了一晚上,定了幾個選題方向,比如證據不足法官怎么辦等,然后從選題到稿子,對照著TED演講找感覺,折騰了一個多月,才有了PLUS的demo版。
之后,以此為模版,在全市法院進行選拔,最后有10位走上了首屆PLUS演說會的舞臺。“演說內容播出后,沒想到引起了不少關注,當時一個關于人肉代購可能觸犯法律的演說,還被海關拿去做普法宣傳,傳播量好幾萬。”李則立表示,自己感到驚喜。
2019年6月,首屆長三角地區PLUS演說會在上海浦東圖書館舉行,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達到419萬,當下最熱最流行的話題如“比特幣”“基因編輯”“大數據殺熟”“微商”等都出現在這場演說會中。
“青年們因為這個活動匯聚起來,一起討論,許多人成為了朋友,還進行了業務交流與合作。”從李則立眼里看來,這就是他最初創辦這一平臺的意義和目的所在。截至目前,已經有近500人參與了PLUS演說會,PLUS也成為法律圈最具影響力的演說平臺。
像PLUS這樣因為一個活動而凝聚起來青年自組織,不止一個,成立于2016年的青年翻譯小組也是其中之一。
李則立回憶,這個小組,當時是他與哈佛大學深造回來、在上海海事法院擔任團委書記的青年法官徐瑋商量出來的,“在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法院人需要打開更廣闊的視野,但是發現域外司法實務的翻譯作品不多,但其實法院本身有不少留學回來的青年,外語好的不少。”
翻譯團隊組建后,每周在“庭前獨角獸”上發表一篇譯作,如今已堅持了三年。團隊從當初的小班底拓展到100多人,還有外地法院的青年法官慕名要求加入。
或許有人會說,在一個業務為主的單位里,共青團工作似乎可有可無,但李則立不以為然,他認為:“團工作的意義很大,全市法院有1萬多人,35周歲以下的青年占到全部人數的將近一半,他們學歷高、思想活躍,這些青年是突擊隊,也是生力軍,引領青年,凝聚青年,形成價值共振,這將產生很大的能量。”
作為一名團委書記,李則立深深感受到身上肩負的責任感。“一個團干部就是要做一個燃燒自己的人,去帶動一些人,影響更多人。”他表示,稻盛和夫曾經說過,一個組織內有三種人,一種是自燃型的人,自己就燃燒了,一種是可燃型的人,需要去點燃,還有一種是阻燃型的人,很難被點燃,如果一個組織中有很多自燃型的人去點燃可燃性的人,這個組織就會蒸蒸日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