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果機器人都能考上大學,世界會發生什么變化?
2019年11月19日,中新網轉載了日本共同社的一則新聞,據報道,日本國家信息研究所的人工智能挑戰了日本的高考英語試卷。這張試卷的滿分是200分,人工智能得了185分的不錯成績。
我查詢了一下這個考試機器人的歷史,發現這個研究小組從2011年就發起了這個項目,他們希望讓人工智能與18歲的學生做一個智能水平的比較。這個考試考的不僅僅是英語知識,人工智能需要自己閱讀紙質試卷,理解問題并做出正確的解答,所以難度還是相當大的。這個人工智能上一次挑戰日本英語高考試卷的時候還是2016年,當時,它只得了95分,但時隔三年,它已經由一名不及格的學渣成長為一名準學霸了。
說起人工智能的話題,總是讓人覺得喜憂參半的。從憂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正在變得越來越厲害,它們正在不斷蠶食原本屬于我們的工作機會。換成喜的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正在把人類從危險、枯燥的工作中逐漸解脫出來。
先來看一份數據:根據《2017年中國制造行業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2010年時,中美兩國制造業的總產值相差不多,但我國的產業工人卻比美國多了10倍,約為1.14億人。假如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話,那么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中國將會有大量的產業工人失去現有的工作。甚至,我們的工人數量會比美國還要少,因為從2013年至今,中國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地位。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30%的工業機器人都被用來武裝中國工廠的生產線,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
除了制造行業,建筑業、服務業也在遭受著人工智能的強烈沖擊。所有從事機械重復工作的崗位,都正在經受著人工智能的挑戰。隨著機器人在各個行業領域的逐漸普及,未來必將會取代人類的工作,而重復性體力勞動工作必然是第一批犧牲品。2018年,中國的農民工人口總數仍有2.88億人,他們從事的絕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被機器人取代。按照《智能紅利》這本書上的說法,機器人全面應用后,將會釋放超過2.4億的就業人口。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是,普通的老百姓總是會低估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人工智能領域有一個段子是這么說的,說只有人工智能搞不定的事情,才叫人工智能。
如果你一下子沒有理解這個段子的笑點,那就讓我來幫你解釋一下吧。
在打字員還算得上是一個職業的年代,每分鐘可以錄入60個漢字,就可以當一名合格的打字員了。當時,智能聯想和整句輸入,絕對是人工智能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但是現在,連每分鐘能夠識別300字的語音輸入法,都沒人把它當人工智能了。
現在打開你的手機,看看里面的應用,從天氣預報到美顏相機,從語音助手到地圖導航,幾乎沒有哪個應用是完全用不到人工智能的。但是,又有哪個應用會被我們稱為人工智能應用呢?幾乎就沒有。只有自動駕駛、機器翻譯、人臉識別這些人工智能剛剛開始涉足但還不太勝任的領域,才會有人用人工智能來稱呼它們。
圍棋程序Alpha GO在首次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的時候,引來了全世界的目光。但2018年的1月17日,騰訊公司的圍棋程序“絕藝”在讓兩子的前提下戰勝了棋王柯潔時,已經引不起多少人的關注了。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再過幾年,沒有人會把手機上下圍棋的軟件叫做人工智能了。但是,它們真的就是今天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發展比我們實際的感覺要快得多。人工智能之所以發展得那么快,理由其實很簡單,讓我幫你梳理一下。
第一,人工智能的發展目前還遠沒有抵達科學原理上的瓶頸。人工智能的水平主要依賴于算法、計算能力以及大數據的支持。在算法層面的變化幾乎是無窮的。計算能力可以通過云計算的方式不受限制地擴展,還能夠隨著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而水漲船高。這樣看來,人工智能計算能力上也沒有瓶頸。而人工智能依賴的大數據,則會隨著我們的積累而不斷增多。所以,總體來看,人工智能在科學原理上沒有瓶頸。
第二,人工智能技術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可以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廉價的智力和體力服務,只要價格低于同等水平的勞動力,幾乎所有的企業都不會拒絕使用機器人。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上,前景幾乎無限廣闊。
第三,人工智能領域投資充裕,而且,我們幾乎找不到在這個領域有什么問題是用錢解決不了的。事實上,涌入這個領域的熱錢越來越多,根據《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投資報告》中的數據,僅2018年上半年,投入到人工智能領域中的資金就有1528.8億元之多,在過去的5年里,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67.1%。可以說,人工智能是未來最不缺少投資的行業之一。雖然即將失去工作的產業工人可能并不歡迎能夠搶走工作的人工智能,但最終的決策者是企業的老板,所以,產業工人們不會構成人工智能推廣的阻礙。
所以,我們很容易可以得出結論: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已經是一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事情了。但是,這對于人類的未來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對此,社會上恰好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即“失業論”和“創業論”。
失業論的觀點是說,在未來,人類的工作必然會被人工智能逐漸取代。李開復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智能專家,他曾經在演講中悲觀地預測:未來只有10%甚至更少的人才擁有工作的機會。那個時候,工作并不是為了賺錢吃飯,有工作本身就是一種特權。當然,他沒有說這個未來可能會是多久之后的未來,這有點不厚道。
而創業論的觀點剛好相反,創業論認為,人類社會的工作崗位總量并不會因為人工智能的介入而減少,相反,我們會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崗位來。
其實,同樣是“失業論”,還有樂觀和悲觀兩種不同的論調。
樂觀派認為,人工智能會讓人類的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人類可能就此直接進入福利社會。沒有工作的人,依然可以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他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讀書、繪畫、寫作和旅行,或者天天過著打游戲的人生。人們的創造力將會因為不必工作而得到充分的釋放。人們將擁有更高的知識水平。人類很可能因此而直接走上快車道。《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韋爾就是樂觀派的代表。他甚至認為人類一旦走上了快車道,甚至會突破進化的限制,成為一個永生的新物種。在他看來,失業根本不算什么,創造力的釋放才是關鍵力量,而人類的未來將一片光明。
但是“失業論”的悲觀派看到的遠景則比較灰暗。有一種觀點認為機器人的全面普及是一種新的奴隸制。機器人是企業主的私人財產,這與奴隸制社會中,奴隸是奴隸主的財產一樣。這必將導致財富進一步向著金字塔的頂端集中。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經濟學家伊曼紐爾·賽斯,就是一位“失業論”的悲觀派代表。他認為,貧富差距的急劇擴大會讓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越來越低,這會進一步導致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下降,從而讓社會經濟增長停滯。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他們也看到了財富正在被極少數富人聚集起來這一事實,但他們仍然對世界的平衡發展保持著樂觀態度,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創業論”。
在支持創業論的專家中,《失控》的作者、未來學家凱文·凱利是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一位。凱文·凱利認為,與聰明的人工智能協作將是我們首先要學會的事情,雖然人工智能駕駛飛機的能力很不錯,但我們仍然希望它能在飛行員的監督下工作。人工智能越是聰明,我們就越是能想出更多的主意,把人工智能用到以前不存在的領域中去。未來將會有數以萬計的創業公司,會專門去尋找人工智能可以應用的新領域,而這將提供數量巨大的工作機會。
我不知道,你支持哪種觀點。在我看來,只有在一個不太長的未來,比如說100年之內,失業和創業才會并存。假如把時間拉到足夠長,那不用懷疑,現在人類能做的事情,99%以上都是人工智能可以勝任的。甚至很多人以為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寫作、作曲、繪畫、導演等等工作,也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掉的。
以前,我們總是用人工智能與幾歲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論,但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能夠考上東京大學了。我們已經不需要費神去思考,哪些工作會消失,哪些工作會留下來了。似乎思考一下哪些行業還可以更好的與人工智能結合,反而成了更值得我們去做的事情。
(作者汪詰為科普作家,著有《時間的形狀》《星空的琴弦》《億萬年的孤獨》《未解的宇宙》《少兒科學思維培養書系》《迷途的蒼穹》《精衛9號》等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