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馬來西亞最后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有多遠?

2019-11-2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UPI)報道,馬來西亞最后一只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當地時間23日因癌病逝,此前最后一頭雄性犀牛于今年5月死亡。蘇門答臘犀牛是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廣布亞洲各地,由于人類過度捕殺和棲息地受到破壞,已成為極度瀕危動物,目前全球僅剩約80頭,大多棲息在印度尼西亞。

記者、科普作家伊麗莎白·科爾伯特在《大滅絕時代》中寫道:在犀牛現存的五個物種當中,蘇門答臘犀是最小的一種,但也可以說是最老的一種。蘇門答臘犀被形容為一種“活化石”。到了20世紀80年代早期,蘇門答臘犀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了幾百頭,多數位于蘇門答臘島隔離起來的保護區內,其余則在馬來西亞。

《大滅絕時代》于2014年首次出版,距離現在才僅僅5年,而時至今日馬來西亞最后一頭蘇門答臘犀死亡,這意味著該物種在馬來西亞滅絕,第六次大滅絕比我們想象中來的更快。事實上,蘇門答臘犀所面臨的情況,或多或少也是所有犀牛共同面臨的問題。

在《大滅絕時代》一書中,作者一一親歷全球生態現場,穿插結合三百年科學認知與最新銳生態觀點,追蹤了人類對滅絕這一概念堪稱跌宕起伏的認知歷史,以及我們如何漸漸意識到自己在滅絕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并為讀者畫出了今天世界的輪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而當前發生的這一輪大滅絕,源頭就在人類自己身上。在當下這個我們稱之為“現在”的偉大時刻,我們無意間決定了哪條演化之路要繼續走下去,而哪條演化之路要永久關閉——歷史上還沒有哪種生物曾經做到這一點。不幸的是,這恰恰將成為我們留存最久的遺產。在所有那些由人類所撰寫、繪制與建造的東西統統歸于塵土之后,人類所制造的第六次大滅絕仍將繼續決定著生命的發展進程。

下面摘錄一段《大滅絕時代》中蘇門答臘犀蘇吉的故事。

犀牛做超聲

摘自《大滅絕時代》

(美)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著,葉盛 譯

蘇門答臘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我看到蘇吉(Suci)的第一眼,是她驚人的巨大背影。她體寬約一米,長著暗紅色的粗糙毛發。她紅棕色皮膚的質地就像是在鵝卵石路表面鋪上油氈一樣。蘇吉是一頭蘇門答臘犀,2004年出生于辛辛那提公園,并一直生活在那里。我前去訪問的那個下午,其他一些人也圍在她令人生畏的屁股跟前。他們都在充滿愛意地輕拍著她的屁股,于是我也上前去撫摸了一下。那感覺就像是撫摸一根樹干。

特麗·羅思(Terri Roth)博士是動物園“瀕危動物保護與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她穿著消毒服來到了犀牛的圍欄里。羅思個子瘦高,長長的棕色頭發打了個圓髻別在腦后。她戴上一只透明塑料手套,覆蓋了她的整個右前臂,超過了手肘,幾乎到達肩部。蘇吉的飼養員之一用某種塑料薄膜似的東西把犀牛的尾巴包了起來,拉到旁邊。另一位飼養員拿著一個桶守在蘇吉的嘴旁。從蘇吉的屁股這邊幾乎看不到嘴那邊,但他們告訴我那個飼養員在給犀牛喂蘋果塊。我能聽到她咬碎蘋果的聲音。當蘇吉因此而分神的時候,羅思又拿了第二只手套戴在第一只外面,并在手里抓了一個游戲機手柄似的東西。然后,她把那條胳膊塞進了犀牛的肛門里。

在犀牛現存的五個物種當中,蘇門答臘犀是最小的一種,但也可以說是最老的一種。雙角犀屬(Dicerorhinus)起源于約2000萬年前,這意味著蘇門答臘犀的種系一直追溯到中新世都沒有什么變化。遺傳分析表明,蘇門答臘犀是與披毛犀親緣關系最接近的現存物種。披毛犀在最后一次冰川期時生活在從蘇格蘭島直到韓國的廣大區域。E·O·威爾遜曾經在辛辛那提動物園與蘇吉的母親度過一個夜晚,并且在書桌上保留著一縷她的毛發。他形容蘇門答臘犀就是一種“活化石”。

蘇門答臘犀是一種害羞的獨居生物,在野外總是尋找茂密的低矮灌木叢。它們有兩只角,一只大的位于口鼻部的尖端,一只小的位于其后。它們還長著尖尖的上唇,供攫取樹葉和樹枝之用。這種動物的性生活極其不規律,至少以人類的視角來看是這樣。雌性蘇門答臘犀是所謂的誘發性排卵者,除非她們感覺到附近有合適的雄性,否則她們是不會排卵的。就蘇吉的情況來說,距她最近的合適雄性位于萬余公里之外,這也就是為什么羅思此時此刻要站在這兒,把胳膊伸到犀牛直腸里。

約一周前,人們給蘇吉做了一次激素注射,以刺激她的卵巢。那之后又過了幾天,羅思嘗試著給她做了人工授精。這個過程要用到一根又長又細的管子,穿過蘇吉子宮頸的褶皺,然后向里面打進去一瓶解了凍的精液。據羅思當時做的筆記上寫,蘇吉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好”。現在,是時候做一次后續的超聲檢查了。在羅思的手肘附近支著一個電腦屏幕,上面出現了帶著雪點的圖像。羅思找到了犀牛的膀胱,在屏幕上顯示為一個暗泡。然后,她繼續往前找。在人工授精的時候,蘇吉的右側卵巢中已經有一個卵子可以看見了。羅思的希望是,這個卵子在那之后就被排出來了。如果的確如此,蘇吉就有可能懷孕。但是,那個卵仍舊還在羅思上次看到它的地方,位于一片灰云之中的一個黑圈。

“蘇吉沒有排卵。”羅思對著聚在周圍幫忙的六位動物園飼養員宣布道。此時,她的整條右臂都已經消失在了犀牛的身體里。這群人共同發出了一聲嘆息。還有人說:“哦,不!”羅思拔出了她的胳膊,除去了手套。雖然她很明顯對于結果感到失望,但她顯然并不吃驚。

蘇門答臘犀的活動地域曾經從喜馬拉雅山麓的不丹和印度東北部,一路向南延伸到緬甸、泰國、柬埔寨以及馬來半島,乃至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島嶼。在19世紀,它還很常見,甚至被當成一種農業害獸。隨著東南亞森林的砍伐,犀牛的棲息地不斷縮小,并碎片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早期,蘇門答臘犀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了幾百頭,多數位于蘇門答臘島隔離起來的保護區內,其余則在馬來西亞。1984年,當一群環保工作者聚集在新加坡試圖搞出一個拯救策略時,這種動物似乎已經不可阻擋地走向了滅絕。按照這些環保人士的計劃,為了保護這個物種,在其他行動之外還要呼吁建立捕獲繁育計劃,以對抗其個體數量的下降。于是,40頭蘇門答臘犀被捕獲,其中7頭送到了美國的動物園。

捕獲繁育計劃有一個災難性的開始。在不到3周的時間里,馬來半島的繁育中心有5頭犀牛死于錐蟲病,一種由蒼蠅傳播的寄生蟲所引發的疾病。在馬來西亞婆羅洲東邊尖角處的沙巴州捕獲了10頭蘇門答臘犀,其中2頭死于捕捉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第3頭死于破傷風,第4頭死于不明原因。到了1990年前后,沒有一頭蘇門答臘犀產下任何后代。在美國,死亡率甚至還要更高。動物園給蘇門答臘犀喂了干草,但實際上這種犀牛不能靠干草存活,而是需要新鮮的樹葉和樹枝。等到有人搞明白這一點的時候,送到美國的7頭犀牛中只有3頭還活著,各自在不同的城市里生活。在1995年,《環保生物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于這個捕獲繁育計劃的論文,其題目是《幫助一個物種走向滅絕》。

那一年,在一次放手一搏的最后努力中,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和洛杉磯動物園各自把他們僅存的犀牛(2頭均為雌性)送到了辛辛那提,那里有美國唯一幸存的雄性蘇門答臘犀,名叫伊普(Ipuh)。羅思被雇來搞清楚到底該拿他們怎么辦。作為獨居動物,他們不能被放在同一個圍欄里,但是不弄到一起的話顯然是不可能交配的。羅思全力投入了對犀牛生理的研究,采集了血液樣本,分析了尿液,還檢測了激素水平。她對這種犀牛了解得越多,反而覺得挑戰的難度越大。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物種。”當我們一起回到她的辦公室時,羅思這樣告訴我。這間辦公室的裝飾是滿架子的犀牛,有木頭的,有黏土的,也有毛絨做的。來自布朗克斯的那頭雌犀牛名叫萵苣公主(Rapunzel)。后來發現她太老了,已經過了生育年齡。埃米(Emi)是來自洛杉磯的雌犀牛,正處于合適的年齡,但似乎從未排卵。這個難題花了羅思近一年的時間去解決。當她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也就是雌犀牛需要感覺到一頭雄性在附近,她開始給埃米和伊普安排簡單但是受到了嚴密監控的“約會”。經過了一兩個月的無所事事之后,埃米懷孕了,但接著又流產了。她后來又一次懷孕,又一次同樣流產。這樣的模式不斷重復,前后共計5次。此時,埃米和伊普的眼睛都出了問題。羅思最終確定,是在太陽下待的時間過長所造成的結果。在野外,蘇門答臘犀生活在森林樹冠層的陰影之下。為此,辛辛那提動物園投入了50萬美元建設了一座人工涼棚。

埃米在2000年秋天再次懷孕。這一次,羅思給她補充了激素,方法是把面包片泡在含孕酮液體中,再喂給犀牛吃。最終,在經過了16個月的孕期之后,埃米產下了一頭雄性犀牛,取名叫安達拉斯(Andalas)。在他之后又有了蘇吉,這個名字在印度尼西亞語中的意思是“神圣的”。再之后又是一頭雄性,名叫哈拉潘(Harapan)。在2007年,安達拉斯被運回蘇門答臘島位于韋坎巴斯(Way Kambas)國家公園的一家捕獲繁育設施。2012年在那里,他當上了爸爸,有了一頭名叫安達圖(Andatu)的小犀牛。這也是埃米和伊普的孫子。

辛辛那提動物園里的蘇吉

在辛辛那提出生的3頭人工繁育犀牛以及在韋坎巴斯出生的第4頭顯然不足以補足在這個過程中死去的那許多頭蘇門答臘犀。但那實際上已經是在過去30年間世界各地出生的全部蘇門答臘犀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野外的蘇門答臘犀數量已經驟減。目前據信全世界僅存不到100頭。諷刺之處在于,正是人類把這個物種帶到了如此之低的數量水平上,以至于似乎只有英雄式的人類努力才能拯救這個物種。如果蘇門答臘犀還有未來的話,那肯定要感謝羅思,以及少數像羅思一樣懂得如何把一只手臂伸到犀牛直腸里做超聲檢查的那些人。

事實上,蘇門答臘犀所面臨的情況,或多或少也是所有犀牛共同面臨的問題。爪哇犀曾經生活在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如今已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可能只剩下不到50頭個體,全都在一個爪哇自然保護區內。(在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已知的最后一頭爪哇犀于2010年被一名盜獵者殺死于越南。)印度犀是5種犀牛中體型最大的,看起來就像是披著一件有褶皺的厚外套,正如拉迪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故事中所描寫的一樣。印度犀的數量如今已經減少到了約3000頭,大多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的4個公園之中。在100年前,非洲的黑犀牛數量達到100萬頭。從那以后,這個數字被減至約5000頭。同樣來自非洲的白犀牛,是唯一目前還沒有列入受威脅物種的犀牛。在19世紀,這種犀牛被獵殺到已經快被人們忘卻了,卻在20世紀完成了異乎尋常的東山再起。現在到了21世紀,它們又重新受到來自盜獵者的壓力。盜獵者盜得的犀牛角,每公斤在黑市上可以賣到超過4.5萬美元的價格。犀牛角與你的指甲一樣是由角蛋白組成的,卻長期被用于傳統中藥材,而近年又成為高端聚會中的“藥粉”而受到追捧。在東南亞的夜店里,犀牛粉像可卡因一樣被人吸食。

當然,犀牛絕不是個案。對這些“有著迷人魅力”的巨大哺乳動物,人類往往能感受到一種深切而近乎神秘的聯系,即使它們身處牢籠之中。這就是為什么各地的動物園愿意投入如此之多的資源,用于犀牛、熊貓以及大猩猩的展覽展示。(威爾遜曾經把他與埃米在辛辛那提共度的那個夜晚描述為他生命中“最為難忘的事件之一”。)但是在它們沒有被關起來的地方,這些有著迷人魅力的巨大動物幾乎都會陷入麻煩。在全世界8個物種的熊當中,6個被列為“易危”或“瀕危”。亞洲象的數量在過去三代內已經減少了50%。非洲象好一些,但也和犀牛一樣,正日益受到盜獵的威脅。一項近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僅在過去10年間,非洲森林象的數量就減少了60%以上。這種象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同于普通非洲象的獨立物種。大多數的大型貓科動物,比如獅子、老虎、獵豹、美洲虎,都在數量下降之中。從現在再過一個世紀,熊貓、老虎和犀牛或許只能好好地活在動物園里,或者就是像湯姆·洛夫喬伊所說的那樣,在如此之小、重重護衛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內,可以被稱為“類動物園”的地方。

蘇吉做超聲的第二天,我又一次去看她。那是個寒冷的冬日清晨,所以蘇吉被關在了她的獸房里。稱之為“獸房”是很委婉的說法,這其實是用煤渣磚砌成的一座低矮建筑,里面布滿了監獄似的小房間。我在上午7:30左右抵達的時候,正是喂食時間,蘇吉正在一個獸欄里大口嚼著某種無花果葉子。犀牛首席飼養員保羅·萊恩哈特(Paul Reinhart)告訴我,平常她一天能吃掉差不多50公斤的無花果葉子,都是從圣迭戈專門空運過來的。(每年的全部運輸成本就接近10萬美元。)她每天還要吃掉相當于幾個禮物果籃總量的水果。這個早上的精選搭配包括蘋果、葡萄和香蕉。蘇吉吃東西的決然態度在我看來有點悲哀。一旦葉子吃完了,她就開始吃無花果的樹枝。這些枝椏有幾厘米粗,但她能輕松吃進去,就像一個人類在吃椒鹽卷餅似的。

萊恩哈特告訴我說蘇吉是她媽媽和她爸爸的“完美混合體”。媽媽埃米死于2009年,而她的爸爸伊普仍舊生活在辛辛那提動物園。“埃米從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惹麻煩的機會。”他回憶道,“蘇吉就很愛玩。但是也更死腦筋,像她爸爸。”這時另一位飼養員從我們身邊走過,推著一輛獨輪車,里面裝滿了熱氣騰騰的棕紅色糞便——那是蘇吉和伊普昨天夜里拉的。

蘇吉非常習慣于人類圍在她身旁,有的人可能喂她吃東西,而有的人可能要把手臂塞到她的直腸里。所以萊恩哈特很放心地去忙別的工作了,把我一個人留在蘇吉身邊。當我輕撫她長著毛發的肋部時,我想到的是一只長過頭的狗。(事實上,犀牛與馬的親緣關系最近。)雖然我不能說撫摸的過程令人感到有趣,但我似乎感覺到了她的溫柔。當我望向她漆黑的眼睛時,我發誓在那眼眸的深處看到了物種之間的心靈之光。與此同時,我想起了一位動物園官員的警告,他告訴我,如果蘇吉突然晃晃她巨大的腦袋,很容易就可以把我的胳膊弄骨折了。過了一會兒,該是這頭犀牛稱體重的時間了。旁邊一間獸欄的地板里安裝了一個盤秤,秤前面擺了幾根香蕉。當蘇吉吃力地走過去吃那些香蕉的時候,秤上的讀數是684公斤。

如此巨大的動物之所以如此巨大,當然是有原因的。蘇吉剛生下來就有30多公斤重。如果她是出生在蘇門答臘島,就有可能成為一只老虎的腹中餐。不過,如今蘇門答臘虎也處于極度瀕危的境地。但是,她也有可能得到母親的保護,而成年犀牛是沒有天敵的。這一情況對于其他一些動物也是適用的,也就是所謂的巨大食草動物。完全長大的象和河馬都太大了,沒有什么動物敢去攻擊他們。熊和大型貓科動物也同樣不會被別的動物捕食。

這就是尺寸巨大的優勢,或許可以稱為“大到不用怕”策略——從演化的角度上來講,這是很好的計策。實際上,地球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曾經被極其巨大的生物所占據。例如在白堊紀末期,暴龍(Tyrannosaurus)只是巨大恐龍之中的一類,其他還有體重達到約7噸的薩爾塔龍屬(Saltasaurus);最大能長到近10米長的鐮刀龍屬(Therizinosaurus);以及甚至更長的櫛龍屬(Saurolophus)。

在近得多的歷史上,到了最后一次冰川期末期,身軀龐大的動物在世界上所有地方都能找到。除了披毛犀和洞熊以外,歐洲還有原牛、愛爾蘭麋鹿以及體型超大的鬣狗。北美洲的巨獸包括乳齒象、猛犸和擬駝(Camelops),它是現代駱駝健壯的表親。這塊大陸還是以下動物的家園: 體型相當于今天棕熊大小的河貍;劍齒虎(Smilodon),一類牙齒像刀一樣的貓科動物;杰氏大地懶(Megalonyx jeffersonii),體重近一噸。南美洲也有其自己的大地懶,此外還有箭齒獸(Toxodon),在犀牛一樣的身體上長著河馬似的腦袋;以及雕齒獸,這種犰狳的近親有時能長到菲亞特500S的大小。最為奇特,也是變化最大的巨型動物存在于澳洲。這之中包括了雙門齒獸,一類笨重的有袋類動物,通俗地被稱為犀袋熊;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一種像老虎一樣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以及巨型短面袋鼠,身高能達到近3米。

甚至在許多相對較小的島嶼上也有自己的巨獸。塞浦路斯有一種侏儒象和一種侏儒河馬。馬達加斯加是三種倭河馬的家園,還擁有一科巨大的不會飛的鳥類叫作象鳥,以及若干種巨大的狐猴。新西蘭的巨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特有鳥類。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蒂姆·弗蘭納里曾經把這種鳥描述為思想實驗走進現實的產物:“它向我們展示了,如果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和恐龍都滅絕了,讓鳥類繼承了全世界的話,地球將會是什么樣子的。”在新西蘭演化出了不同物種的恐鳥,填充了那些在地球其他地方被犀牛和鹿所占據的生態龕。恐鳥中體型最大的是北島巨恐鳥和南島巨恐鳥,能長到3.5米高。有趣的是,雌性恐鳥的體型幾乎比雄性大一倍。據信孵蛋的任務應該是落到了恐鳥爸爸的身上。新西蘭還曾有一種巨大的猛禽,稱為哈斯特鷹。它們以恐鳥為食,翼展寬達2.5米。

最大的恐鳥能長到將近3.5米高

所有這些大人國的動物后來究竟發生了什么?最先認識到它們已消失的是居維葉。他相信,這是最近的一次大災變所造成的:“地球表面的變革”就發生在有記錄的歷史開始之前。后來的博物學家反駁了居維葉的災變說,卻留下一個難題。為什么如此之多的巨獸會在相對較短的一個時期內消失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動物學意義上非常貧瘠的世界里,而其中最巨大的、最兇猛的、最奇怪的動物最近都消失了。”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評論道,“毫無疑問,它們的消失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是件很好的事情。然而,有一個奇特的事實幾乎沒有人仔細思考過,那就是如此之多的巨大哺乳動物的突然滅亡不僅僅發生在一個地方,而是發生在占地球表面一半的陸地面積上。”

(美)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著,葉盛 譯,2015年4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宁县| 尤溪县| 通化县| 沾化县| 蒙阴县| 连江县| 定安县| 晋中市| 大冶市| 连山| 靖州| 合水县| 纳雍县| 上饶市| 平和县| 越西县| 施甸县| 手机| 宝应县| 福鼎市| 樟树市| 临朐县| 莆田市| 石泉县| 陵川县| 松桃| 昂仁县| 衡东县| 天长市| 巴林左旗| 德江县| 温泉县| 台州市| 平江县| 修水县| 巢湖市| 苍山县| 荔浦县| 海晏县| 阿拉尔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