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輸液能好得快?別讓這種觀念害了孩子
原創: 梁世佳 丁香媽媽

孩子感冒?輸液吧!
孩子發燒?輸液吧!
孩子咳嗽?輸液吧!
孩子輸液好得快,仍然是很多家長和部分醫生所信奉的「真理」。
殊不知,這樣會給孩子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今天,我們請來了梁世佳醫生來說說,靜脈輸液的那些是與非。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靜脈輸液是直接通過血液進入人體,當孩子不能口服藥物或者不能耐受口服,以及感染嚴重、疾病進展迅速、需要給予緊急治療的小部分情況,靜脈輸液可以達到比較直接的效果。
但對于孩子的大部分病癥來說,靜脈輸液不僅沒有用,還會給孩子帶來難以預料的風險。
1. 更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尤其對于嬰幼兒來說,過度靜脈輸液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降低身體抵抗力,增加孩子真菌感染的幾率,比如鵝口瘡。
2018年,藥監局公布的兒童藥品不良反應 / 事件報告中,注射劑就占了 83.5%,遠遠超出口服和其他制劑。


2. 更容易導致孩子過敏
靜脈輸液容易導致皮疹、瘙癢、寒戰高熱甚至昏迷等,還會引起局部皮膚紅腫疼痛,甚至組織壞死。在臨床上,也曾出現過孩子輸液致死的案例。

3. 過度輸液可導致細菌耐藥
除了口服抗生素,兒童輸液中使用最多的是抗菌藥物,這也會導致細菌耐藥。抗生素是救人類于水火的一種好藥,但前提是合理使用。持續濫用抗生素,會催生出一種可怕的怪物——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指具有多重抗藥性的病原體,即使用了很多種抗生素,也無法把它們殺死。
簡單說,感染上了超級細菌,就接近于「無藥可醫」。
2015 年,湖北一個 3 歲男孩因為肚子痛被送進醫院,檢查發現,他感染上了一種超級細菌——耐碳青霉烯類腸桿菌科細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最終多器官衰竭死亡。

2016 年《全球抗生素耐藥回歸:報告及建議》的數據顯示,目前每年有 70 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這個數字真可謂是觸目驚心!

一般都不需要輸液

靜脈注射不僅風險大,在大部分的實際情況中,也是多此一舉。
1.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可以自愈,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更別說輸液了。
2. 流感
單純流感病毒感染通常不需要輸液,目前國內對于兒童流感,首選口服抗流感病毒藥物——磷酸奧司他韋,比如達菲。
3. 輕度的肺炎
輕度肺炎主要表現為精神狀態良好,呼吸平穩,沒有意識障礙,沒有呼吸困難,孩子能照舊飲食,也沒有脫水的癥狀等等。
最新的第九版兒科學明確提出,只有重癥肺炎或因嘔吐等導致難以口服吸收的孩子,才需要考慮靜脈輸液治療。
4. 腹瀉病
大多數的兒童腹瀉,都不用靜脈輸液,使用補液鹽防脫水就好。即便真的要用到抗生素,那么也可以口服。除非孩子不能耐受口服,或者脫水嚴重的才考慮輸液補液。

5. 急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通常是病毒導致。如果咳出了黃綠色痰液,也不意味著合并細菌感染,當然也就沒必要使用抗生素甚至靜脈輸液。
以上的情況,只要孩子能順利吃藥、能正常攝入水分和飲食,都沒有必要給孩子輸液。

靜脈輸液濫用成災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2009 年我國醫療輸液達 104 億瓶,相當于 13 億人口每人輸了 8 瓶,遠高于國際上 2.5~3.3 瓶的水平,每年還以近 20% 的速度在增長,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輸液大國」。
1. 家長覺得輸液好得快
很多家長覺得不輸液、不開藥、不化驗、就等于沒看病,總擔心孩子那么小能抗過去嗎?病情加重了怎么辦?特別是在一些老人的觀念中,孩子病了,只要輸液就萬事大吉。

作為一個兒科醫生,我也經常遇到一些家長強行讓醫生開輸液單,你不開還可能會被投訴,很多醫生也是迫于這種壓力,只能滿足家長的要求。

2. 部分醫院輸液療法泛濫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抗生素在醫院的使用率為 30%,而在我國,兒科住院患兒的抗生素使用中位數為 79%,是世界推薦使用率的兩倍多。

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病,醫生動輒就是給輸液,不管是感冒發燒還是咳嗽肺炎,流水線般的治療方式也讓眾多家長深感無奈。這個和部分醫生的知識體系沒有更新,以及醫院的風氣都有關。

靜脈輸液逐漸被管制
正因為對靜脈輸液的高風險以及被濫用現狀的重視,近年來,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措施來進行管控。
2007 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藥參考目錄》提出:兒科用藥首選口服制劑進行治療、盡量減少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

2018 年,《關于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中說到,要減少不合理的預防使用和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江蘇、廣東、廣西等各省市級衛生行政部門也相繼出臺了停止門診輸液的專項措施。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對于「規范靜脈注射」的決心。
但靜脈輸液早已根植于許多人的心靈深處,在一些地級市的醫院、小診所,輸液療法依舊「大行其道」。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自己認清誤區,不主動要求給孩子輸液之外,在面對給孩子輸液的醫生時,也可以先問問:
一定要輸液嗎?
能不能先口服藥物?
如果醫生說得有理有據,那么就聽醫生的;如果醫生拒絕回答,或者解釋不清楚,那么建議換一個醫生。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
在現有的大醫療環境下,家長能做的確實有限。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向醫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慮,不盲目相信也不盲目排斥。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