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馬修·巴尼不再怪誕地講輪回與生命,卻拍了部小清新?

部分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馬修 · 巴尼
Matthew Barney
美國先鋒藝術家/導演
1967年出生于美國舊金山
曾在愛達荷州度過青少年時光
現工作和生活于紐約
他曾是運動員、醫學學生、模特和演員
1991年畢業于耶魯大學醫學專業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
成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好話說在前面:
本期象外福利是:我們想邀請3個身在北京的朋友和我們一起去看一次馬修·巴尼的展覽(對的,就是送票外加陪看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這場展覽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不能回答只是想見一見象外的主創哦
,因為我們想通過回答看一看您的個性、興趣和熱情程度),我們會在三天后宣布中獎名單。
計劃觀展時間:11月24日(周日)。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時間:2019.9.28 - 2020.1.12
地址:北京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內
票價:成人票100元、學生票60元
看到“馬修·巴尼:堡壘”展覽海報的第一秒,我便決定去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觀看這場展覽。
墨綠色邊框正中是一張同名影像作品《堡壘》的靜幀劇照。兩個背對鏡頭、一身白衣白襪的年輕女人,身穿系在樹干上的繩索懸掛在半空之中。她們的背后是積滿白雪的冬季森林,樹葉基本落光了,只剩筆直的赭石色樹干層層疊疊組成遠景,襯托出前景中兩個女人的身體。
在都市機器里困得太久之后,任何原始、純凈的自然景觀都會帶來感官上的強烈誘惑。這或許是一部關于逃離的電影。

《堡壘》的視覺觀感超出了我的預期。任何癡迷于野生自然紀錄片的人應該都會在觀看這部電影時產生感官上的的愉悅與滿足感。
美國西北部的愛達荷州在攝影師的鏡頭下,猶如一個沒有被人類足跡染指過的伊甸園。在起伏的山巒之下淙淙流過的清澈河流,白雪皚皚的廣闊土地,高聳入云的茂密森林,以及變幻萬千的神秘星象。
坐在觀眾席上的我單純為眼前的畫面感到感動,仿佛已經嗅到了冷冽清新的空氣。眼睛被牢牢地抓住,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空鏡頭。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與人物設置很簡單:馬修·巴尼本人飾演的守林員與一位女電鍍師居住在森林邊緣的房車里。一位女狩獵者和她的兩個女助手棲息在森林中央,在山中追尋一只狼的蹤跡。守林員在電鍍師的幫助下追蹤女狩獵者的行跡,同時用銅板刻畫下自然景觀與女狩獵者的身影。
電影以七個日夜間開展的六次狩獵為劃分。在結尾,女狩獵者瞄準追蹤多時的野狼,扣下扳機。守林員聽聞槍聲前去扒下了野狼的皮毛。



盡管故事線與人物關系并不復雜,電影從頭至尾并沒有一句對白,純粹使用視覺語言來講述故事的手法還是給初次觀看的觀眾帶來了一些理解上的難度。
藝術家大量運用即興舞蹈的元素來體現主要人物身份特征與關系。例如兩個女侍者的動作與動物頗為相似,她們在林中高木上借繩索上上下下,猶如呼應在樹上棲息的貓科野獸。


談到為什么要創作這部電影,馬修·巴尼回憶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愛達荷州度過的少年時代。
“我在70年代和80年代生活在那里,被孤立的感覺在那時候比現在來得更為顯著,這對一個處于青春期、對山那頭的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有著強烈興趣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

就在巴尼搬到愛達荷州居住的第二年,一條保護瀕臨滅絕物種的法令的通過,使得當地對于狼群的態度從更早期的殺滅轉向放歸。但是這條法令的頒布帶來的并不是此話題的終結,而是之后長達多年的圍繞狼群獵殺與保護的激烈辯論。
巴尼在耶魯讀書的日子也恰好是這場辯論轉向白熱化的關鍵時期。他說,他親眼目睹了這場圍繞狼所產生的爭論將一個州的人民引向政治意見上的分裂。而這種分裂正如同堡壘(Redoubt)在軍事中將一塊土地分裂成兩個陣營。

將狼說成是《堡壘》的秘密主角并不為過。盡管狼在電影中并沒有被賦予任何主觀能動性,獵狼這一行為作為故事主線,貫穿了整部電影。


阿克泰翁無意中撞見狩獵女神黛安娜在水池中沐浴,被大怒的黛安娜變成了一只雄鹿,最終被自己所飼養的獵犬撕咬成碎片。
套用到《堡壘》中,守林員是阿克泰翁的化身,他與電鍍師代表技術至上的現代人類社會;女狩獵者是黛安娜的化身,代表自然的一方。守林員從始至終窺視著女狩獵者的行蹤,正如阿克泰翁偷窺黛安娜沐浴。而電影高潮部分他與電鍍師的居所遭遇一群野狼突襲,也暗合了神話中阿克泰翁的悲慘下場。

此外,片名“堡壘”(Redoubt)和在愛達荷州取景都讓人聯想起美國的“堡壘運動”。
2011年,美國作家James Wesley Rawles 將美國西北部五個人口密度低,自然環境優渥的州命名為美國堡壘(American Redoubt),倡導人們遠離政府及城市,回歸自然。愛達荷州是參與這場運動的五個州中的一個。

在《華盛頓郵報》一篇講述這場運動的文章《抵抗恐懼的堡壘》(A Fortress Against Fear)中,68歲的Don Bradway從加利福尼亞的老家移居愛達荷州,重新過起了在山間捕獵撈魚,親自制作彈藥,每周學習圣經的基督保守派似的生活。
他說:“我們要在那一天來臨前做好準備。”



除了影像,馬修·巴尼也試圖以不同媒介展現對于愛達荷州的獨特記憶、思考與感受。這次展覽同時展出了5件巨型雕塑、以及五十余件雕版與電鍍紅銅版作品。樹木、金屬、星象,這些取自愛達荷州的意象反復出現在不同作品之中。



如果看到這里,你覺得馬修·巴尼并不好懂,恭喜你答對了,而且,《堡壘》可以說已經是馬修·巴尼最好懂的電影。
馬修·巴尼從90年代開始便成為藝術界的寵兒,他的作品以驚世駭俗的情節、畫面著稱。

馬修·巴尼創造了屬于自己的視覺語言與敘事邏輯系統,將自己想要表達的關于生命、輪回、性、身體等等有關的主題,用超出常人想象的敘事方式講述出來。
《懸絲》《重生之河》等影像作品以怪誕、分裂、激進著稱,每每問世都因其驚世駭俗、前所未有的情節、畫面、主旨引起轟動。
例如由5部長片組成的《懸絲》(Cremaster) 系列作品,題目中的懸絲一詞原是醫學名詞,指的是男性特有的“提睪肌”。
而之所以花費長達八年時間,圍繞著這塊肌肉進行創作,是因為巴尼從多年運動員的經歷中感受到,人體肌肉極度拉扯,撕裂直至臨界點舒展開來的過程,像極了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同時也與人類生育的經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根據自己的身體經驗,將性、創作、欲望、生命、輪回放在一起討論。
《懸絲》沒有完整的故事與對話,但充斥著各種臆想與與神話中的道具、場景與人物造型。陰森的墳墓、踢踏舞與精靈、覆蓋著藍色草皮的球場,表達他對于性欲、死亡和身體的迷戀與恐懼。




在這之后,巴尼的下一部影像巨制《重生之河》有6小時之長,取材于作家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小說《古夜》(Ancient Evenings)。
小說原著講述了一個古埃及貴族如何為追求永生,三次在妻子的子宮里重生的故事。
巴尼改寫了這個故事,將主人公改為了小說諾曼·梅勒,以歌劇的形式講述了主人公的三次重生,并將《重生之河》的背景放在了美國的三大城市:洛杉磯、底特律和紐約,試圖將影片與美國的汽車工業歷史串聯起來。
這又是一次巴尼用自己獨有的敘事與視覺語言組織出一個充斥著各種元素,但每一幀畫面上都有著濃厚的個人印記的作品。電影中充滿了暴力、荒謬、仿佛只屬于臆想與異世界的鏡頭,被一些觀眾稱為“引起生理不適的電影”。
但巴尼對此毫不在乎,在他看來,這部電影的重要性在于“使他重新找回了對電影制作的興趣”。

巴尼敢于堅持創作如此主觀的作品并非沒有理由。盡管引起巨大爭議,他的作品幾乎在所有全球最高規格的美術館與雙年展中展出過,包括古根海姆美術館、惠特尼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等等。
相較之下,盡管在平靜之下仍可感受到涌動中的張力,《堡壘》沒有華麗的修飾,刺激、瘋狂的畫面,探討的話題也從輪回、生命和性回落到社會、政治議題。
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現場,導覽員開玩笑地說,這或許是巴尼人到中年,在藝術創作上也隨之趨于保守與“小清新”。
不管怎樣,我還是覺得,即便是拋棄掉所有的背景解讀,只是因為想要逃離城市喧囂而進入《堡壘》的放映廳,影片本身的美感與抽離現實的強大能力也足以令人拿出一個周末的午后了。
所以要不要一起去看展?
不過我們只負責送票、陪看、聊天,
不負責投喂式導覽哦~
想去請留言,時間11月24日周日
(請確認能夠到場)~
.
END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