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了孩子,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 有話說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9.0級特大地震。1.8萬遇難者中,有75個孩子在老師的看護下仍不幸身亡,其中竟有74個孩子都來自同一所學校——大川小學。從發(fā)生地震到海嘯來襲的這段時間,學校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作者經(jīng)過采訪調(diào)查,還原了這場災難全過程。
在第五期“有書看·有話說”活動中,我們選出了五位讀者并寄出《巨浪下的小學》一書。
他們中,有的身為母親,與遇難孩子的家長感同身受;有的曾采訪過地震幸存者,了解災難所帶來的痛苦……在這場巨浪中,他們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看待巨浪下的“怪物”呢?
期待分:9.0 讀后分:9.0
《巨浪下的小學》讓我想起在汶川地震的所見所聞。
——望星辰
讀《巨浪下的小學》,讓我回想起采訪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時,他們時斷時續(xù)的回憶。在我?guī)状斡嘘P天災的采訪中,很多受訪者談到災難前后所見所聞的奇異事件。我在北川中學的學生墓碑上也親眼見到了碗口大小的黑色蝴蝶,我一直覺得它們就是那些孩子無法安頓的靈魂。我數(shù)次想要把這些見聞寫入文章當中,但又不得不為符合新聞體例的要求將其刪除。
大川小學的七十多個孩子在老師的看護下仍不幸身亡。整本書充斥著對政府與校長的拷問:海嘯發(fā)生的時候,你們在哪?同時作者對深藏在日本人心中的“怪物”提出質(zhì)疑。一個逆來順受的媽媽、一個疏忽怠惰的校長、一群麻木的警察、一個默不作聲的政府……似乎每個人都應為孩子們的死而負責。但他們背后似乎有股更強大的力量在操縱著一切,他們并不直接導致孩子們的死亡。災難過后的人們,在重回生活之時,有的努力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試圖回歸正軌,有的為官司而奔走。然而,即便官司贏了,痛苦卻沒有從生活中退場。

VCG
難道沒有立即去接孩子的媽媽不哀傷?難道瀆職的校長不后悔?旁觀者沒有任何理由對所見所聞給予評斷。沒碰到過滅頂之災,便不知道“未雨綢繆”的含義。因此,我樂于聽每一個或悲傷或歡樂的故事,并將它們寫下來。為祭奠死者,也為安慰生者,更讓后來者“以此為鑒”。
期待分:8.5 讀后分:8.8
書中談到的秩序感幾乎是東亞文化圈所獨有的。希望讀完這本書,能給自己的行事起到警醒的作用。
——周游
這本書提及的“幽靈”,在我看來,是日本人與生俱來的秩序感,更是東亞文化中人們對權(quán)力、制度、等級的尊崇,這種文化性格幾乎是東亞文化圈所獨有的。日本人表面上彬彬有禮,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的克制。正如書中提到的,日本人是典型的斯多葛主義,善于忍耐一切復雜的環(huán)境。他們維持現(xiàn)狀,且不說現(xiàn)狀是好還是壞,既然它一直存在,就沒有必要去打破。
74名學生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從理論上講,學生和老師都有足夠的時間逃到學校附近的山上。但因為校長意外缺席,副校長猶猶豫豫,不敢下決定,所有人只好原地待命。日常秩序的改變讓學校的二把手無所適從,他翻開“手冊”,發(fā)現(xiàn)“手冊”上并沒有明確告訴自己應該怎么做。哪怕個別學生提出要上山避險,孩子們也被斥責一通,最終被驚天巨浪所吞噬。

VCG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直美的公公在得知孫女遇難后,沒有流露出半點哀傷,甚至訓斥兒媳的哭泣。在他看來,孫女的死已經(jīng)是無可挽回了,兒媳眼下的當務之急,是要繼續(xù)操持家務,保證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也就是說,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必須保證秩序不受影響。當部分遇難學生家長集體對教育委員會和大川小學提起訴訟,從來不習慣打官司的普通民眾對這些家長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多數(shù)普通人認為,打官司是一件有些難為情的事情,“民告官”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妄想。
“我的領導人很糟糕,可是我們能做些什么呢?”這是普通日本人的心聲,可謂從內(nèi)心深處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被動、消極的態(tài)度。無獨有偶,2014年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中的遇難學生,同樣是這種思維下的犧牲品。書中所展現(xiàn)的種種亂象,對我們中國人的思維、行事具有警醒意義。
期待分:8.0 讀后分:8.5
因為有了孩子,所以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讓這些無辜的孩子失去了生命。
——Phoebe
是什么造成了那么多孩子在巨浪中消亡?自然災害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造成這起慘烈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以嚴謹認真聞名世界的日本,可以說是極其罕見。書中講到因為學校的應急手冊沒有明確疏散地點,導致海嘯來臨時,副校長制定的避難方案錯誤,最終74個孩子和10位老師失去了生命。而悲慘的死狀對幸存家人來說更是一種折磨。體制是日本人理性的體現(xiàn),幸存者家人欲揭露真相則是感性對于理性的反抗。雖然最后以感性反抗勝利告終,但悲劇已無法挽回。
日本除了認真、嚴謹以外,還以禮貌著稱。日本的街道也很干凈,這令我感覺整個日本似乎有強迫癥。我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我只是覺得他們?yōu)榱艘恍┎槐匾捏w面,而失去了自由。就像這次海嘯造成的災難,那些肇事者明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愿承認錯誤。他們的理性就是要維護體制的完美,而那些失去孩子的家庭在遭受入骨的痛苦。

VCG
前幾天,我看了一則月薪六七萬的程序員改行送外賣的新聞。理性來說,程序員當然收入可觀,但從感性層面上講,改行的程序員追求的是心靈自由。整本書讓我潸然淚下的一句話,是失去孩子的家長說的:“我們以為是自己在照顧孩子,其實是孩子在支撐著我們。”身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我感同身受。我們追求的應該是稻盛和夫先生提倡的“精益求精”,而不是為了面子去“硬撐”。理性掌舵,控制方向,保留感性,去除冷漠。愿所有活著的人都能理性考量、感性生活。
期待分:9.2 讀后分:9.0
想從書中窺探出孩子們遇難的真相。最根本的問題在于日本自身,這從何說起?
——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作為一個沒有經(jīng)歷過如此災難的幸運兒,我不想試圖去評判其中任何人的行為。但伴隨地震海嘯之后,人性的善與惡值得我關注。
我在一個小山村里長大。那里沒有大海,我們不能滑冰,不能玩平底雪橇,但游泳這類活動還是相當普遍的。當自然饋贈我們的越多,我們付出的情感也就越深刻。當人與自然相伴相生,鄰里間“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之時,災難帶來的可能是徹底的毀滅。這種毀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VCG
就大川小學而言,絕大部分人因海嘯喪生。而于剩下的人而言,死里求生之后,意味著余生的拉鋸戰(zhàn)。發(fā)生在大川小學的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可當受害者要求過失者的一句道歉時,他們便觸犯了權(quán)威,自然災害成為了一切死亡的借口。幸而人性也是充滿善意的。相似命運的人相互團結(jié),靈媒僧侶的超自然神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極力祈求一絲安慰與依托。
海嘯過后,遺忘或永記是個體的選擇。《巨浪下的小學》記錄了受害者的反抗,成為推動日本社會不斷進步的力量之一。與此同時,這本書使更多像我這樣的“局外人”得以一窺其貌,引起我們關于自然、生命以及制度的思考。
期待分:10.0 讀后分:10.0
大川小學的不幸,對我們學校建設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希望從書中得到答案。
——顏如玉
可能在一部分人看來,日本的景色是“精致”的,日本的食物是“精致”的,日本人是“精致”的。一切的一切似乎都為日本這個國家貼上了“精致”的標簽。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在整個真相調(diào)查過程中,《巨浪下的小學》上演了一起“羅生門”事件,每個人都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去描述事件,試圖掩蓋事情的本來面貌。甚至在真相已經(jīng)得到揭示的情況下,仍有部分社會團體和官員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我想這次事件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場自然災難,它更揭示了日本看似“精致”的表象背后,深藏于整個社會下的“惡”。或許在日本,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過這場災難,除了那74個受到傷害的家庭和真正經(jīng)歷過災難的普通群眾。
這場災難背后的真相遠不止于此,可能還有更多的未知元素和黑暗。事件本身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忘記,但是所引發(fā)的對全社會的思考不該止步于此。
整編 / 實習生 羅煒熠
*呈現(xiàn)內(nèi)容有所刪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