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沒人會花錢買票聽你說三個小時的人生教誨
以“新青年、新故事、新力量”為口號的“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Zhejiang International Youth Film Festival)10月30日至11月17日在丹桂飄香的杭州舉行。我應約為電影周寫了8篇電影短評,這是第三篇,對土耳其影片《野梨樹》的短評,期待同道指點。

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是世界影壇的知名人物,去年曾經出任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這部長達188分鐘的《野梨樹》是他入選去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最新作品。雖然影片的景色很美,對話很精致和深刻,也反映了土耳其的現實,但是,絮絮叨叨得過分是它最大的問題。

作為導演,錫蘭有著自己的一套獨特的電影語言,他喜歡用深沉悠長的鏡頭來描繪生命的軌跡,用充滿詩意的對白和文學性極強的敘事方式,來表達其哲學思考,讓觀眾在沉默中窺見人生的真相。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絮叨,就令人覺得煩悶了。所以,錫蘭的電影被人戲稱為“悶片”。
電影畢竟是一種商品,你不可能要求觀眾花錢買票聽你說三個小時的人生教誨。所以,我對這樣的文藝片不怎么感興趣。你的鄉愁,你的理想,必須要和現實融合在一起才有意義。這是從一個大學畢業生到一個成年人都該懂得的基本道理。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任何一個年輕人在離開大學踏進社會的時候,都會有《野梨樹》里的錫南那樣的困惑。他們想離開偏僻窮困的鄉村,到大城市去追逐人生夢想,但總是碰壁,總是不如人意。這樣的困惑我們都曾經歷過。
理想與現實有矛盾才是正常的,沒有矛盾絕對是不正常的。所以,鄉愁可以有,理想可以有,但這些都必須在現實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離開了現實,什么都是空的。
鄉愁、理想與現實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少了誰都不行。只有把三者融合起來,找到了兼顧的切入點,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站在任何一點去否認其他兩點,都是行不通的。《野梨樹》恰恰在這一點上偏頗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