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巴中國行長:外資入股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或遭遇資本金難題
11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全面取消在華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豐富市場供給,增強市場活力。擴大投資入股外資銀行和外資保險機構的股東范圍,取消中外合資銀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的要求。2020年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超過51%的限制。
面對中國龐大的財富管理市場,隨著金融開放政策不斷推出,外資機構除了通過控股合資券商、設立“洋私募”布局中國市場之外,其關注點也落到了剛成立不久的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身上。
法國巴黎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兼行長賴長庚向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通過合資等方式參與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或是外資開拓這個市場的理想途徑。然而,資本金問題成為了最大障礙。
今年7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推出的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包括: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
除了政策層面的背景,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之所以成為外資入華布局的一大著眼點,顯然與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巨大相關。
外資入股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遭遇資本金難題
目前國內共有33家銀行宣布擬成立理財子公司。其中,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等12家銀行已獲批籌建。截至目前,除招商銀行外,五大國有銀行與光大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進入運營階段。
就理財子公司的例子而言,賴長庚認為這對外資來說,是個很陌生的概念,看上去就是公募基金,可是在中國被稱為“理財子公司”,也就是在銀行項下可以做主動管理。國外的資產管理公司叫資產管理公司,是獨立于銀行的另外一個子公司。而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很復雜,有銀行的,有證券的,還有在證監會項下批的公募、私募等等。證券公司又下設有理財部門。另一方面,中國的理財市場規模巨大,僅次于美國。而在中國,銀行理財客戶是最多的,于是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可是銀行子公司的資本金都高達160億元、200億元,但全世界最大的理財資產管理公司沒有哪家的資本金是超過1億美元或5000萬美元的,因為資產管理公司本來就應是輕資產的。中國的資產管理公司資本金可以達到20億美元。當中國銀行創造這么大的資本金,國外的資產管理公司要入股幾乎不可能。
截至2018年末,中國資產管理行業規模大數超過100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規模約30萬億元,其次為信托產品規模,疊加部分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專戶或基金子公司專戶產品規模。
“中國的資產管理市場一直在變化,也是非常有趣的變化。外資進來,要在國內取得對客戶的服務能力、銷售產品,還是要靠銀行。銀行是最大的銷售渠道。未來一兩年內,銀行理財子公司會發展成什么樣的模式?這是最值得觀察的,尤其是幾家國有大行下設的。因為他們有錢,有能力,有銷售渠道,有最多的客戶。但每個資本金又大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如果國外非理財子公司通過參股的方式合作,這個模式將會有很有趣的發展。”賴長庚指出。
賴長庚稱,中國境內接下來最具吸引力的就是資產管理方面的業務。但中國的法規太過于復雜,對于外資而言,要進入資產管理市場,通過銀行子公司還是通過買公募基金,還是用其他什么方式?外資銀行大概是最強的、最有能力做長期投資的,而在中國做投資又很“昂貴”。要有錢,還要有時間,要有很長的時間。一方面,對外資而言了解中國市場需要時間,而中國市場又一直在變化。賴長庚認為,主要的外資銀行都會進入中國,可是能拿到全牌照的不會太多。因為需要巨大的投資。目前,部分來自美國的外資或是在中國已經持股資產管理公司的,把資本金提到51%(以上),大多數沒有這樣的外資銀行或是國外的資產公司,他們就在看市場怎么變。
今年8月,摩根大通集團旗下的摩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拍下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信托”)掛牌的上投摩根2%股權,成交價為24130.75萬元人民幣。交易完成后,摩根大通持有上投摩根51%的股權,上海信托則持有剩余49%的股權。上投摩根成為首家外資絕對控股的公募基金。
賴長庚進一步指出,理財子公司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大部分都沒有合資。外資要如何展開合作,大家對這個情況都并不是那么熟悉。“我個人觀點,到明年3-6月,才會比較清晰一點。”
中國債券市場已越來越與國際債券市場接軌
今年9月,經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審議通過,并報中國人民銀行備案同意,新增2家外資銀行A類主承銷商,分別為德意志銀行(中國)和法國巴黎銀行(中國),這意味著這兩家外資銀行可開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A類主承銷業務。在此之前,有6家外資銀行取得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B類主承銷和承銷業務資格,匯豐、渣打和法巴等銀行可開展境外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主承銷業務。而已經取得A類主承銷牌照的機構主要是大型國有、股份制和大型城商行和大型券商。
賴長庚稱,外資銀行都在思考如何在中國的境內市場發展,這兩年對整體的生態圈都在做培育,著眼于中國國內市場整體金融生態環境的打造。但是,中國市場仍缺乏多種不同的工具。如果工具開放越來越多,市場隱含的份額就會增加。例如,中國債市已經是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債券市場,但整體的產品數量仍然很低,沒有什么產品。不像國外市場,產品很豐富,所以利益來源就會大。
賴長庚表示,外資銀行拿到這個牌照,第一表現中國債券市場已經成熟了,開始越來越與國際債券市場承銷接軌。能拿到A類主承執照,對外資最重大的意義在于,這兩年來中國債市打破剛性兌付、允許債券違約。過去中國債券市場是不能違約的,那么在不能違約的情況下,很難對外國投資者解釋一個債券不能違約,那么外資銀行也無法做A類主承銷業務。所以這個牌照發給外資銀行的時候,事實上是代表中國的債券市場在過去兩年的發展中,已經接受了違約是正常現象。
第二,對外資銀行而言,外資銀行在中國承做業務,過去是單純的存款和貸款,現在可以利用債券市場,延伸對客戶的服務,對客戶信用額度的增加。這對外資行很重要,因為資產負債表有自然的限制,通過債券可以取得新的信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最后,過去幾年至少有一件事是沒變的,國外進中國市場買債券的人一直在買,國債跟利率債已經有很多是外國人在買了。以后,外國人自然而然會買信用債。外資銀行可以寫信用報告推薦給客戶,讓客戶買信用債是整個外資進入國內市場的延伸。因為利率債跟國債不需要太復雜的思考,是從宏觀交換角度來看中國的債券。當外資銀行開始協助外國投資者買中國的信用債,將對中國信用債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賴長庚認為,作為一家外資銀行仍在深耕中國市場,原因就是中國的市場正在蛻變,變得更復雜,包括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對外資開放等。能讓外資真正體現價值的,是在國外市場非常有經驗但中國境內還沒有完全產生的一些業務,包括利率期權等期權產品。“否則外資銀行完全沒有競爭優勢。”賴長庚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