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鉛字和子彈共鳴 筆桿與槍桿齊飛

《新華日報》(華北版)
作者:韓小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文博館員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重視領導軍隊建設,也十分重視新聞宣傳工作。他們在八路軍根據地創辦《新中華報》《解放日報》,在國統區創辦《新華日報》,在新四軍根據地創辦《拂曉報》《江潮報》。其中,創立于1939年的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是抗戰時期共產黨人邊辦報邊抗戰的縮影,他們總編輯兼社長何云曾經留下這樣的豪情壯語“鉛字和子彈共鳴 筆桿與槍桿齊飛!”
騾子背上的“報館”
1939年 1 月 1 日,《新華日報》(華北版)在山西沁縣后溝村誕生。該報的總編輯兼社長何云,早年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1938年在《新華日報》國際版任編輯,隨后受組織安排創立《新華日報》(華北版)。隨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開始對敵后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何云在激烈的反“掃蕩”中,他帶領整個編輯部“背起報館打游擊”,他們一方面荷槍實彈與敵人周旋,另一方面將辦報的必需品諸如鉛字架、軋墨機、腳踏機等改造為輕便靈活的類型,這樣戰斗一開始,只用三匹騾子即可將報館馱走。他們這樣邊抗戰邊辦報,及時報道華北抗日軍民的對敵斗爭,因此《新華日報》(華北版)被譽為“華北人民的聰耳,華北人民的慧眼,華北人民的喉舌”和“華北抗戰的向導”。
一文一武“雙星”隕落

縮微景觀:鉛字和子彈共鳴,筆桿與槍桿齊飛
何云不僅有過人的膽識,更有與生俱來的豪氣。有一次他與來訪的重慶《新華日報》記者陸詒飲酒談天,他很自豪地告訴陸詒:“你們在國民黨統治區辦報,只是筆桿抗戰而已,可是在此地,則是鉛字和子彈共鳴,筆桿與槍桿齊飛。”
確實如此,在根據地辦報時刻都面臨各種危險,就在1942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對太行山遼縣麻田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和《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就在這次反“掃蕩”中,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左權于5月25日犧牲,三天后,5月28日何云也不幸中彈犧牲。

何云(左)與左權在太行山上
他們二位是同年生、同年逝,得知他們犧牲后,劉伯承沉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權)一文(指何云),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全國解放后,左權將軍和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何云安葬在左權將軍墓的左側。
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的種種暴行激起像何云一樣的新聞工作者的“熊熊烈火”。書生,迎向炮火就是戰士。紙筆,浸透鮮血鑄造刀槍。他們撰寫的一顆顆痛斥日本侵略者的鉛印“字彈”,一則則各界支援抗戰振奮人心的消息,一版版頌揚人民軍隊勝利凱旋的戰報,在敵后根據地、國統區廣為傳閱。他們用自己的筆為抗戰勝利增磚添瓦!
文章發表于微信公眾號“東方紅啦”,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