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網紅退熱貼被“扒皮”:只能物理降溫,有的孩子出現過敏表現

本文圖均為 健康廣東微信公眾號 圖
很難有一款網紅產品能像退熱貼這樣,占領電商、代購、線下零售三大地盤。即將到來的雙十一,估計不少寶媽的購物車里囤了不少退熱貼。
往額頭一貼,孩子舒不舒服暫不清楚,反正家長心里是舒服多了。
可是,退熱貼真的有這么神嗎?一貼上,孩子體溫就降下來了?退熱貼主要是由PC隔離紙、無紡布和揮發性液體凝膠(內含薄荷、冰片、色素、水)構成。

這個液體凝膠就像“馬蜂窩”一樣,有很多孔,這些孔里面藏著大量的揮發性成分,當把退熱貼貼在皮膚上時,揮發性成分不斷揮發,帶走了皮膚表面的熱量,導致局部降溫,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理降溫”,跟涼毛巾或冰袋敷頭達到的效果差不多。
物理降溫只能降低皮膚表面的溫度,這就好比往灶臺上一臺燒得正旺的鍋爐澆冷水,不管怎么澆鍋爐一直都會很燙。別說是在娃的額頭上放一塊巴掌大的退熱貼,就是把孩子全身泡在溫水里,降溫效果也非常有限。但如果給娃吃了退燒藥,就好比調低了灶臺的閾值,降低了溫度的設定,孩子自然而然就退燒了。
如果說家長給孩子用退熱貼是為了降溫,其實背后更擔心的是怕孩子發燒燒壞腦子。除非是41℃ 以上的超高熱或某些顱內感染引發的高熱,分別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腦炎,一般單純發熱不會燒壞大腦的。
雖然退熱貼賣得很火很火,但國內外指南都沒有承認過它的退熱作用。我國最新的兒童發熱指南——《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2016)里關于孩子發熱處理部分,看不到退熱貼的身影。
發達國家的專業醫學組織就更不用說了。不論是加拿大兒科醫生協會(CAPS),還是美國兒科學會(AAP),還是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技術優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過退熱貼。
更尷尬的是,退熱貼還“附贈”坑娃的功效。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額頭的局部涼意,有些孩子會出現皮膚瘙癢、發紅、出疹等過敏表現。

這就是為什么說“退熱貼”坑中國父母。
如果非要說退熱貼有用,那就是這個作用:相當于在娃的腦袋上明晃晃寫著:我娃發燒,生人勿近。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貼上一張退熱貼,娃就能領會到自己已生病,不再蹦跶,瞬間變得乖巧。還有,爸媽也可以拿娃惡搞,一吐平日被壓迫之氣。
臨床工作中通常將肛溫≥38℃或腋溫≥37.5℃定義為發熱。這并不意味著高于這個溫度就要用退燒藥。如果寶寶精神狀態好,無明顯哭鬧等不適表現,即使體溫比較高,也可以不用退燒藥。
寶寶發熱,我們的處理原則應該是:寶寶怎么舒服,怎么來。為了快速退熱而強行退熱是不科學、不可取的。
在《中國0-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中指出,雖然在對藥物退熱的基礎上聯合溫水擦浴短時間退熱效果更好些,但會明顯增加患兒不適感,不推薦使用溫水擦浴退熱,更不推薦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熱。
以下這3種物理降溫方式最容易讓寶寶感到舒適:
冬天的時候,可以打開空調,適當的提高室內溫度,讓寶寶不用穿著臃腫的衣服,也不用蓋得太厚。建議空調的溫度在24℃~26℃,以寶寶舒服的溫度為宜。
要想讓寶寶更舒服點,就要幫寶寶把體內的熱量散發出去。冬天溫度低一些,所以可以適當給寶寶少穿點衣服,讓寶寶的熱量更快的散發出來。
寶寶新陳代謝比成人旺盛,剛入睡時容易出汗。被子太厚,身體的熱量散不出去,體溫會更難降下來。
除了選擇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還要及時給寶寶補充水分。如果寶寶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很差,可以選擇吃藥。
◆對于2~6個月的寶寶,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發熱出現了不適感,情緒低落,精神萎靡等癥狀,可以口服對乙酰氨基酚。
◆6個月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如果孩子年齡太小,或癥狀比較嚴重,應直接去醫院就診,讓醫生幫忙解決。
(原題為:《網紅退熱貼被“扒皮”!這種安慰品騙了中國家長多少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