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二線城市硝煙再起:這份小學生地圖,揭開了搶人大戰的真相
原創: 西部菌 西部城事

一二線城市再次硝煙四起。這次它們不再只是搶人,還要搶老師。
10月28日,東莞教育局發布消息稱,面向全國公開招聘414位公辦中小學教師,最高年薪達到稅前50萬。
26日,杭州舉行專場招聘會,公開招聘500多位教師;22日,福州的教師招聘,更是為部分博士研究生開出了30萬人才配套補助的優厚待遇。
再往前幾天,深圳龍崗區的中小學教師招聘,更是賺足了眼球。一線城市戶口、年薪26萬起步、事業單位編制,吸引3.5萬人搶400個崗位,入圍者中清華北大畢業生多達76人。
這些城市為何不惜重金投入?通過它可以看出城市活力的哪些秘密?
01
在分析之前,先來看一張統計圖表。該圖表是2018年部分重點城市的小學生數量增長情況。

常住人口的增長,充分顯示出一二線城市的吸引力。不過不管是憑著過硬的綜合實力,還是通過降低落戶門檻,吸引了大量人才,人口增長必然會導致教育資源的需求加大。
關于這點,西部菌在《喜提百萬人口后,西安終于憋了個大招》有過分析。這座一年半時間喜提百萬新增戶籍人口的城市,幼升小、小升初所折射出的教育資源緊張問題,越來越讓家長們頭疼。所以在基礎教育三年計劃中,西安提出新建、擴建多所學校。
而且得注意,常住人口的增長,包含了自然增長部分,相對來說,小學生數量的增長更能夠反應出人口流入帶來的壓力。
像深圳、廣州、西安、成都,去年小學生增長超過5萬,它對應著5萬個學位缺口,負擔還是挺大的。
對比常住人口和小學生的增長率可以發現,去年常住人口增量超10萬的城市,除了重慶是負增長,濟南缺失數據,以及寧波是二者持平外,其他城市的小學生增長速度,都要遠遠快過常住人口的增長。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那些人口大量流入的一二線城市,真實的人口壓力,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高些。
要留住外來人口,就得通過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化解壓力,填補學校、學位和教師缺口。所以大手筆搶奪優質教師,自然在邏輯之中。
以深圳為例。深圳去年常住人口增長全國第一,不過近些年,深圳公立中學的錄取率一直都沒突破過50%。此次開出高薪招招攬清北畢業的教師,也是不得已補短板的舉動。
02
對衡量一座城市的綜合實力來說,統計小學生數量有兩層意義。
第一,大學可以去外地讀,小學卻是本地市民絕對的“剛需”,相關教育資源充沛與否,是衡量軟實力更基礎性的參照。因此,本次各城市的招聘都集中在中小學系統。
第二,小學生數量的變化,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人口流動趨勢和城市活力。

所以,盡管教育資源的缺口需要財政買單,但各城市都樂于看到小學生數量在較快增長,很多財經學者還將小學生數量的變化,當作房價走向和投資決策的重要參照。
最典型的是北京和上海。二者的常住人口,在最近兩年都經歷過負增長,因此不少論者認為它們的吸引力沒了。
其實從小學生數量正增長可以看出,作為頂級一線城市,其虹吸效應仍在,仍然是無數青年向往的地方,吸引四面八方的資金和人才。尤其是北京,去年新增3.7萬小學生。
另外如果以去年的數據來看,重慶、寧波、青島等城市,雖然在常住人口增量或者增長率上有可觀的排名,不過小學生增長情況,表現要差不少。
排除隨遷子女教育政策收緊的因素,更可能的是,這些地區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至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資源緊張、人口流動結構差異等。
比如去年常住人口增長達到26.63萬的重慶,全域人口其實是凈流出的。
去年重慶外出市外人口479.29萬人,市外外來人口只有177.44萬人。同時,增加的人口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大齡返鄉群體,小學生增長自然不明顯。

深圳、廣州、重慶、南陽4個城市,小學生數量都突破了百萬。而在常住人口的占比,南陽出乎意料地排在第一,高達12.4%。
鄭州、石家莊、深圳、西安和廣州,小學生數量在總人口占比都超過7%,可見人口結構比較年輕。天津、北京、哈爾濱和上海,都低于5%,說明未來的老齡化壓力相對較大。
03
前面的分析,可以簡單概括為:小學生數量更多、增長更快,有時候比常住人口更能夠反映出城市的活力。
所以,一二線城市自然舍得花錢,重金招聘優質教師。這種投入,一方面能夠幫助城市留住外來人口,另一方面,有助于讓城市更年輕、更有朝氣。
那么基于小學生數量變化的視角看,將視線拉長,哪些城市更富有活力呢?《第一財經》之前對33個城市2008年到2018年十年間的小學生數量進行了梳理,可以來看看:

深圳(44.21萬),鄭州(34.8萬),東莞(27.49萬),北京(25.3萬),石家莊(24.7萬),泉州(24.07萬),長沙(22.71萬),上海(20.96萬)
深圳強大的吸引力可見一斑。另外,此次推出高薪招聘的東莞也位列其中。
要知道過去十年,恰恰是東莞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最重的階段,小學生數量增長還能全國領先,跟當地為了留住外來人口而放寬隨遷子女政策息息相關。

再來看增長率,有6個城市的增長率突破了50%,分別是廈門(86.6%),深圳(75.5%)、鄭州(61.2%)、長沙(57.5%)、合肥(52.3%)和東莞(52%)。
廈門的表現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去年它的經濟總量只有4791.41億,在全國排在第40名開外,常住人口也只有411萬。
不過近兩年,廈門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小學生數量的大幅度增長,正是其逐漸膨脹的吸引力的縮影。

如果將小學生增長率的榜單,和近些年GDP增長率增長的榜單進行對比,我們還可以發現驚人的重合。
2001年到2017年,經濟體量增長最快的城市是合肥,GDP從當年的363.4億躥升到2017年的7191億,增幅達到1878.6%。而合肥近十年的小學生增長率為52.3%,名列前茅。
長沙和東莞GDP的增幅,分別位列全國第4和第5名。其中長沙從2001年的728.1億躥升到2017年的10200億,增幅達1300.9%。同時長沙近十年的小學生增長率,同樣有可觀的57.5%。
兩者的重合度,再次印證了那個規律:小學生數量變化,是城市活力相當真實的反映。得小學生者,得未來。
明白了這些,更能看出深圳的可怕所在。盡管堪稱高等教育的荒漠,但這座城市的未來和潛力,已經通過小學生數量的增長,無比顯示出來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三季度西安的經濟增速,降到只有6.7%,不過之前的搶人大戰為它帶來了充足的小學生生源,增長率達到9.6%。如果能夠填補教育資源的缺口,西安的未來依舊潛能無限。
end
原標題:《一二線城市硝煙再起!這份小學生地圖,揭開了搶人大戰的真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