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實務操作指南⑤:避坑指南15條
如何建立起一個社區的新鄰里關系?前幾篇我們介紹了社區實務的具體操作內容,但現實中,社區實務往往不會一帆風順,社區工作仍存在不少風險。因此,我們決定負責任地出個避坑指南。當然,以下15條都是根據我們的經驗得出,社區實務工作中有更多未知的坑有待總結。

第一次做社區項目時,第一次社區議事的合照。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No.1坑:合作方
我們是非營利的小型社會組織。通常需要資方購買我們的服務,來賦予我們介入社區的權力。我們的合作方包括:政府、基金會、開發商、商業公司等。合作方都有各自的訴求,但可能不會直接闡述其目的。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往往會和合作方的實際訴求大相徑庭。
現行社會的運作似乎只認同兩套邏輯——行政邏輯和市場邏輯,而踏實干活的常常被稱為“理想主義”。因此在談合作之前,需要對合作方在誠信度方面有深度了解,最好的方式是尋找靠譜的人做信用背書,用社會信用良好者的信用背書來評估合作方。
合作積累一定經驗后才會具備分辨能力。哪些機構具備專業能力,哪些機構很聽話還能干活,哪些機構能干活但不聽話,哪些機構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哪些機構可以發展為自己人,等等。
有了初步合作意向,還需要進一步確認合作方的誠意。作為乙方,我們認為甲乙方應該是平等合作的。如果甲方總是高高在上俯視我們,我們就會退出。這是小機構的好處,成本低因此抗風險能力強。如果機構大,可能會為了生計而妥協。
其實,大部分合作都很功利,也相對表面。比如,與政府合作,需要大量形式化的案頭工作,基金會也非常注重案頭工作。這兩邊對此的需求強于開發商和商業項目,而且推進的社區項目都相對片段化,只做社區中的某個部分或單類的社區服務項目。因為比較容易“出成果”。
有的商業力量在進行一些有意思的嘗試。但不能指望商業邏輯來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是否具有足夠的信念感、使命感去堅持做社區工作,成為機構能否存活下去,并持續創造社會價值的核心競爭力。
避坑指南1: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
邏輯正確很容易,落地卻很難。因此,不管對方說什么,不要當真。說得越好聽,越要保持清醒;藍圖越大,越要保持距離;這樣才能理性評估其真實性。但話又說回來,能和合作方達成共識即可,一起畫大餅等待時機,有時也是一種策略。
合作方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合作方做了什么。行動和支付成本,才是衡量言語真實性的唯一標準。同樣,行動是檢驗社區工作的唯一標準。
即使合作后期,合作方有所轉變,至少具體做了事情,也算對得起付出的心血。
避坑指南2:拒絕合作方強加的意圖
對資方say no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底氣。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就結束合作,當然不能違反法律的約束。
合作方是一家單位,由很多個體組成,每個個體對社區的認知是有差異的。比如開發商公司內部關系復雜,內耗大,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此外,每個社區實際情況不同,落地執行后,生長出的內容可能和預期不符,因此不可能完全照項目計劃書一步步執行。但合作方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
拒絕合作方強加的意圖,一是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二是要解讀意圖背后的邏輯。比如,在某個項目上,有個居民想要做一個唐詩大賽,引入很多外部資源,其實哪個社團感興趣去做就行了。但非要找我們做,因為我們當年在當地有個千人以上的志愿者群體,都是其目標客戶——中產及以上家庭。于是這位居民找到合作方領導,認為我本人不支持他的行動,求助合作方。結果合作方大力支持,并從領導層面進行了拓展,把活動搞得更大。那時候,我們沒有經驗,沒有深度分析。其實合作方的意思就是,認為我們擁有的“權力”過大了,想要收回來。直到后來,我們才領會到這層意思。
避坑指南3:話語權空間決定做事的空間
既然每個合作方想要的不一樣,那就需要明確了解對方到底想要什么。明確到底要做什么,才能明確話語權的歸屬以及做事空間的大小,才能明確自身的定位。給多大話語權,做多大的事,這是一個明確的授權動作。
話語權除了合作方的賦權,也來自其他具備決策能力的利益相關方。所以,和各個社區利益相關方建立良好的連接,是社區工作的基本技能。
避坑指南4:提高合同首筆支付比例
社區工作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所以,一般前期拓荒完成后,合作方會認為你已經沒有價值了,毀約、不續約的情況經常發生。后期,合作方就自己干了。
認識到這樣的現實后,我們把合作期定為一年,之后完全退出不參與。這樣可以給合作方足夠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給我們自己安全感。因此,要提高合同的首筆支付比例,提高合作方的違約成本,來保障完整執行完項目。
No.2坑:團隊
就目前現狀而言,愿意從事社區工作的專業人員很少。也就是說,不能指望可以培養出人才,寧愿革新團隊的組建方式。
避坑指南5:合適比專業重要
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員需要具備一些素養:極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感染力,豐富的社會閱歷,靠譜的為人處世能力,等等。其實,擁有這些素養的人可以勝任很多工作。
英雄不問出處。我們在一個云南小村莊都成立了村民+外部專業力量支持的工作團隊,不管社區基礎如何,可以用合適的方法幫合適的人成長以勝任工作。如果是不符合以上素養的人,則要看個人的成長訴求和努力了。
如果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人,那么,不合適的團隊成員都有可能成為坑,可能在每個具體執行上都帶來意想不到的挖坑效果。這會對帶團隊的管理能力帶來持續挑戰。
避坑指南6:此路不通趕緊換
在第一個項目上,我們建立了一個八人工作團隊,還要運營社區里的一棟四層樓。社區活力的迅速爆發,以及團隊人手不夠用,導致了長期疲憊工作的高壓狀態。
到第二個項目,我們放棄了空間運營,團隊人數依然不少。
沒有了空間把持,就失去了在社區內行動的權力,因為賦權并非清晰可見。而沒有賦權,就沒有權力參與社區事務。
于是換條路,工作團隊的人數依然不少,但人員換成了擁有權力者,即在地居住者。從此,我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很順暢。
避坑指南7:解決問題就好
很多人喜歡分析問題。社區實務工作確實需要分析問題,但更需要提出解決方案及解決問題的人。
社區里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缺的是愿意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能啃硬骨頭、能扛事兒的人。
No.3坑:居民
居民,作為社區內權力的擁有者(租戶目前不受到保護,但租戶實際上和業主享有同等空間的權力),在自家的居住場所,有天然的自由表達和行動的權力。但行動不僅是社區參與,體現社區責任感,還可能包括攻擊、謾罵、挑撥離間、制造矛盾、煽動鄰居不交物業費、性騷擾鄰居、過度侵犯他人隱私、破壞社區公共環境等等。
作為外部機構,即使合作方賦權,我們也沒有任何立場去要求具體的個體做什么,因此時而會遭受來自居民的攻擊或辱罵。當然,我們也理解,老百姓不容易,沒有太多的溝通渠道和表達方式,有時就會把我們當作宣泄口。
避坑指南8:穿個隱形衣
不要直接接觸居民,尤其是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我們做第一個社區時,沒有任何準備,就呼啦啦沖進去,結果遍體鱗傷出來。
在接觸居民之前,可以先穿個隱形衣。我們用“社區小助手”這個工具,給行動者和受眾之間做個緩沖,通過小助手,慢慢建立信任關系。對每一個新來社區的居民,初接觸時,都需要這個隱形衣。讓居民們意識轉變,從而發生行動上的改變,其實是個高風險的事。作為社區工作者,要學會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團隊,保護好社區種子,以后才能做更多的事。
避坑指南9:無利不起早
看到機會,居民和其他資源都會來。識別居民的動機很重要,雖然未必能識別準確,但可以通過熟識的鄰居或值得信賴的人,了解其信用背書。和信用背書佳的居民們多交流,可以做出居民詞典從而幫助識別。
這其實也是一套工具,我們設計了一套初步的“居住者詞典”,分成許多小項目的各類關鍵詞。哪些居民值得信賴,哪些居民做事靠譜,哪些居民認識的鄰居數量多,哪些居民具備哪些技能等等。同樣也會設置一些關鍵詞,哪些居民不遵守規則,哪些居民屢次提醒還貼小廣告等等。
這套居住者詞典可以幫助識別居民們的動機,從而決定初期應該信任哪些居民,與哪些居民保持謹慎關系。比如,避坑指南2中的事件,這位居民在一開始成立社團時,其實沒有提供支持,到后面社團逐漸遍地開花才開始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居住者的行為是防不勝防的。
避坑指南10:社區種子是找出來的
不要認為居民們可以培養出來,成年人很難培養,除非經歷重大變故重新審視人生,才會發生改變。社區種子可以找出來,一定要找到符合標準的人。而中青年(尤其中年)才是社區振興的希望。因為年輕人可能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難,沒有養育過孩子,沒有經歷過家庭生活的妥協,無法理解他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社區種子要有足夠說服力,去說服其他人一起來創造一種生活模式,還要建立起社區的新鄰里關系。
避坑指南11:珍惜社區種子
我們不在社區做空間運營,要獲得話語權,光靠合作方賦權也不夠。因為合作方可能在社區里也沒什么話語權。所以需要挖掘社區種子,社區種子有天然的話語權。從社區種子延展出去,讓居住者相互交流進而意識覺醒,共同為社區做點微不足道的小事。這樣的事才有合理性。
社區種子是一個傳遞信息的樞紐。如果配合社區信息平臺以及其他各類場景,不斷交互,最終會讓社區發生整體性改變。
No.4坑:社區利益相關方
社區利益相關方包括了居委會、街道(以及街道之上的行政部門)、開發商、業委會、物業等機構。
雖然利益相關方在社區說話,未必有人聽,但利益相關方都有自己的權力。比如,物業聽起來是弱勢部門,但要和物業經理打交道,就會發現物業領導的權勢不低。社區的復雜性就在這里,各個社區利益相關方占有了業主的部分權力,讓其讓渡出權力是很難的,而社區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需要社區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良好協同。
避坑指南12:了解社區相關的各個行業現狀
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的現狀如何,要經常看相關資料和有價值的案例。比如,了解了居委會,就對政策解讀和落地之間的距離清楚了;業委會要靠民意獲得法理上的合理性,經常搞一些行業大會,展現各種案例;一些物業的創新案例有一定價值,如開發APP、小程序,革新工作模式等等。
知己知彼,才知道怎么和這些利益相關方溝通,為今后協作打下基礎。如果不愿協作,那也要知道對方的軟肋。
避坑指南13:不給他人制造障礙
社區利益相關方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居委會和物業的基層從業人員收入并不高。我們曾嘗試培養這兩撥人從事社區工作,但均未成功。不過,我們沒考慮過業委會,因為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業委會對爭斗、把任何人當成敵人有天然的熱情。
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成功培育利益相關方從事社區工作的經驗,可能未來會有。
其實,任何個人、單位、資源都可以為社區所用。因此,在社區中,不要給任何利益相關方制造障礙,能順手做掉的事情就幫忙做了,以給利益相關方積攢友善良好的印象。
避坑指南14:不及時滿足訴求
社區利益相關方提出任何訴求時,不要及時滿足。注意,這時并非我們主動采取行動,我們是被動的。
因為要滿足對方的訴求,需要做一系列工作:了解訴求背后的邏輯是什么,了解有沒有潛臺詞,收集相關信息以論證真實性;然后思考我們要做什么,是否影響現有的工作,做了可以產生什么價值。一定要多方面比較后,再做決定。
尤其是當鄰里關系逐漸建立起來后,社區有了凝聚力,這個延長滿足的時間,可以更久一些。
避坑指南15:值得投桃報李
值得投桃報李的社區利益相關方是珍稀保護動物。這是什么樣的利益相關方呢?就是沒有提任何訴求,在關鍵點上發現能做的事情,就直接做了的社區利益相關方。
比如鄭州某社區,居民一直維權,客服也不介紹社區種子。我們用了很傳統的方式,趁社區居民出來散步玩樂時,一個個去結識,這樣積累了百來個居民,開始激發出小范圍的社區活力。因為怕引起居民們反感(這里的居民認為,只要不維權就是敵人),不敢動靜太大。
有了一些社區內容后,微信公號開始細水長流地放上去。這家開發商銷售部的經理,本身也是這個社區的居民,只要一看到公號發布消息,就要求整個銷售團隊去所有渠道轉發。參與的居民從幾百漲到了幾千,我們才知道是她在背后默默助力。
社區無大事,每件小事都會被人看到,而看到的人如果順手帶一把,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