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員:天秤幣可能永遠都不會落地
什么是貨幣的未來?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Timothy G. Massad于10月28日在首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介紹了數字資產目前的發展狀況,尤其是Facebook所提出的Libra數字貨幣方案和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前景。
Massad認為,Libra可能永遠都不會落地,但仍提醒要考慮Libra的提案。首先要關注數字貨幣合法化的情況;二是要關注聚焦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的界限。此外,Libra的倡議也增加了央行對于打造他們自己主權數字貨幣的興趣。有一些國家已經在考慮主權數字貨幣,如中國人民銀行宣稱會加速他們的計劃,美國也會越來越專注數字貨幣方面的發展。

Massad指出,央行的數字貨幣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批發版本,一類是零售版本。批發版本這種類型是大型的金融機構所用的,比如說銀行可以通過數字貨幣增加銀行之間、銀行內部的支付,它不會對經濟體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零售類型的,可以提供給所有的個人,比如說貨幣可以在一個移動手機上,或者是儲存在一個卡里面,一個賬戶里面,儲存在中央記賬里面,這種體系當中對現金和代幣有更好的追蹤性。
展望未來,Massad感嘆稱,“最后我想說一下馬可波羅13世紀在中國旅行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紙幣,他很震驚,稱之為‘煉金術’,他認為這種紙幣是用樹皮做的,今天很多人把金融數字化看成是新的‘煉金術’,讓我們拭目以待?!?/p>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什么是貨幣的未來?在我的演講當中將會為大家介紹數字資產目前的發展狀況,尤其是Facebook所提出的Libra數字貨幣方案并探討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前景。
十年前,在金融危機水深火熱之際中本聰提出了比特幣,在比特幣面世的同時刊發了白皮書,展望了比特幣的未來。在白皮書當中提出一個問題,整個貨幣體系的命運是由一個類似銀行的可信中心機構來維系,根據這樣的理念我們要采用新的技術,以不可逆轉的方式進行交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區塊鏈。有這樣的技術,我們可以連接互聯網當中的人,連接他們的訪問和驗證,借助這樣的技術,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對等系統,但是這些來講,比特幣和其他的數字資產并沒有降低我們對大規模金融中介機構的依賴性,也并沒有催生重要的對等支付系統,這些新資產尚未通過傳統貨幣所面臨的三重考驗:付款方式、計賬單位和價值存儲手段,而且,它主要還是以投機為目的。
導致上述情況的因素有很多。第一,虛擬貨幣價格波動很大,不適合做替代貨幣。第二,交易具有不可逆轉性。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講,他們更希望有一個容錯機制。比如說你對收到的貨物不滿意,希望可以退款。第三,數字貨幣能夠處理的交易量太少,無法滿足當今經濟金融的需求,比特幣每秒可以處理7-10筆交易,而VISA卡系統每秒可以處理2.5萬筆甚至是更多次的交易。
另外,從目前來比特幣并沒有推動分散式交易驗證,而采用了非常集中的挖礦操作,其能源消耗非常高。實際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什么呢?這種新型數字資產并未降低對中介機構的依賴,而是引發了新型的中介形態,那就是加密交易所。與處于金融危機漩渦中心的大型銀行相比,這些加密交易所更不靠譜,它們基本上不受監管。在2014年時,我們說加密貨幣是一種大宗商品,但是它并不遵循傳統證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中介所遵循的標準,并且不受監管,這些交易所并不受傳統的金融衍生品和證券交易所的監管,因此投資者的保護力度很弱,欺詐現象和利益沖突屢見不鮮。而且這些中介機構還帶來范圍更廣的社會風險,比如說不法之徒會利用數字資產來進行非法支付、洗錢。另外網絡攻擊風險也非常高,也會影響到金融穩定性。因此,我們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來防范網絡攻擊,而這些中介機構帶來了非常大的風險,可能會沖擊整個金融系統。
當然比特幣可能會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一些價值,但是它其實并不能滿足我們基本標準,因為它的監管體系沒有跟上,金融創新經常出現在監管之外的地方,就像花朵下的雜草。數字中介也是一樣的,數字資產是不在傳統監管范疇的。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目前發生的區塊鏈技術的一些有趣的應用,就是區塊鏈系統可以提升交易執行和全生命周期追蹤的效率,包括應用在交易的股票、衍生品和其他資產,在美國以及其他的地區,包括香港在港股通系統也可以提供給監管更好更及時的信息。
比如說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做了CCP清算體系這樣一個全球架構,分布式結賬可以使得監管實時追蹤期貨交易商頭寸的過度風險,這是可以通過CCP實現的。另外DLT系統也可以追蹤股票的融券交易,這樣可以降低證券多重抵押的風險。如果說證券一旦進行抵押,可能抵押給多重的人,我們通過分布式記賬的體系可以找到證券的實時歸屬權,使得整個系統更加高效。此外,DLT也可以更加高效的塑造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特別是對于那些并不是很發達的國家來使用。
Facebook的Libra是否能帶來更高價值,或者像中本聰所提到的那樣,目前這種科學體系就像科學怪人的化身一樣,由Facebook這樣一個非常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來控制。我們認為有三點理由:
第一,Facebook體量非常龐大,不管你喜不喜歡Facebook,它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它在全球有超過20億的客戶。
第二,Facebook說得很好聽,為無法獲得銀行金融服務的客戶提供服務,這樣的目標是非常好的,當然這可能是Facebook在“打嘴炮”,隱藏在背后的是他數據收集的野心。但是Facebook至少讓全球社區能關注,還有很多人無法得到銀行服務。
第三,Libra可以引發什么?我們認為可能會促進主權數字貨幣的產生。因此Facebook建議創造一種數字代幣,作為服務全球的貨幣,作為一種支付的手段,是一種穩定的貨幣,數字的資產,它的價值是有抵押的,是有底層資產的,不管是一攬子貨幣,現金或者是現金相關的其他抵押物,這種穩定的結構也使Libra相比比特幣來說有更低的波動,也會有受控的合規的體系,也會有認證的公司,不管是Facebook還是其他的公司,能夠形成一種匝道入口,來使得人們能夠發行或者是贖回Libra。Libra也會形成一種中央化或者是由一系列的協會進行監管,但是我們還不知道未來是怎么樣來發生的。
Facebook說,他的目標是服務全球17億人群,這17億人群可能還沒有獲取銀行的服務,這是一個很大的愿景,但是是否能實現呢?特別是有一些人們所生活在的國家,是沒有Facebook或者是不能上Facebook,或者是有一些國家要求Facebook的穿透性非常強,他們是否有實現的足夠的基礎設施呢?
非洲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實施地方,但是那里的人是否有銀行賬戶來獲得Libra呢?或者在一個露天的市場或者是小雜貨店是否能實現Libra。另外Libra也無法提供其他的服務,比如說貸款利息或者是小額信貸。對于消費者來說已經有了銀行賬戶,他們不用Libra也可以獲得一些服務,比如說信用卡、借記卡、支票或者是現有的移動支付體系。另外銀行是有高周轉的網絡的,可以提供流動性含量,這些Libra也無法提供。另外Libra也無法通過設計和傳統的商業銀行競爭,比如說常用的支付手段,比如說透支安排、短期信用等等的服務。最終Libra是否能成為一個支付體系取決于交易成本或者是獲取Libra的成本相比現有的各種現金支付體系是否足夠低。
Libra也經常和移動的支付體系比如說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比較,但是它們三者有很大的不同。我相信大家也會發現,比如說支付寶是基于非常廣泛的移動電商網絡。Facebook和微信更像,它是基于社交媒體的,所以它要做電子支付可能還是更加困難一些。支付寶和微信已經創造了一種創新的方式,使得人們的支付成本很低,創建了一個廣泛的網絡,能夠鼓勵人們把他們的金錢留在這個系統,比如產品折扣和促銷等等,你在這個系統里的錢可以獲取利息或者是給你借貸等等。
面臨監管,他們也有創新的方法,比如說形成創新的貨幣市場的資金,比如說天弘余額寶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了,監管很多都反映要么是堅決反對Libra要么是溫和反對Libra,當然他們有很多的理由。在美國還沒有看到過特朗普總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以及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沃特斯——他也是對金融服務方面有很大權力的,還沒有發現過他們三人對一項議題都同意的。但是他們能夠對于Libra的建議都是統一反對的。在2018年夏天,鮑威爾主席說,他對于任何的加密貨幣沒有任何興趣,對Libra也是一樣的。沃特斯主席也曾經是引入了一個《讓大型科技公司遠離金融法案》的倡議,她從一開始就是反對的。
而且立法在Libra方面也很難推動,而且Libra依然面對很多監管的障礙。同時,這些也是包括如何避免洗錢或者是說擔憂,怎么樣聯合所有央行行長來推動它。另外,如何限制Libra的吸引力就是每筆交易都可能會構成稅務事件,因為這些底層資產的價值會變化。還有Libra是否可以形成一個集合式的投資基金,也要像銀行那樣有準備金,是否受存款保障等等,都會限制Libra的發展。另外,我也要建議很多在美國以外的投資者,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你們要想一下后門美元化等等所有的情況呢?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認為Libra可能永遠都不會落地,但是大家仍然要考慮Libra的提案。首先要關注數字貨幣合法化的情況。二是大家可以關注聚焦金融公司和科技公司的界限。這并不只是關于數字貨幣、數字資產的一種界限,大家可以更多關注科技金融的發展,他們之間的界限,客戶的關系等等,今天我們有很多科技公司關注科技關系、如何獲取客戶數據、如何通過監管來提供受監管的產品。這些金融科技公司是否應該受到監管呢?還有大型IT服務商,對于很多大型跨國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是否也應該受到金融監管呢?特別是金融數字安全或者是保護方面的監管。這創造了一種動態的考慮,金融系統至少在美國是由民間所推動的。總是先有創新出現才有監管跟上。這對數字貨幣和金融科技也是如此的。
另外,Libra這樣的建議也是增加了央行對于打造他們自己主權數字貨幣的興趣。有一些國家已經在考慮主權數字貨幣,包括中國我相信也是如此,中國的人民銀行也宣稱會加速他們的計劃。我們在美國也會越來越專注數字貨幣方面的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的理由包括了公眾越來越少用紙幣、支付更高效、更高的金融包容性。這些央行的數字貨幣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批發版本,一類是零售版本。批發版本這種類型是大型的金融機構所用的,比如說銀行可以通過數字貨幣增加銀行之間、銀行內部的支付,或者是結構。但是它不會對經濟體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零售類型的,可以提供給所有的個人,他們可以通過價值的方式,比如說貨幣可以在一個移動的手機上面,或者是儲存在一個卡里面,一個賬戶里面,儲存在中央記賬里面,這種體系當中對現金和代幣有更好的追蹤性,當然這里會涉及到隱私的問題。
這種基于賬戶的系統和基于價值的系統是不同的。因為他能夠提供CBDC這種中央貨幣的利息,也是改變中央銀行考慮貨幣政策的影響。當然CBDC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比如說影響銀行存款,影響銀行融資模式,對信用創造有負面影響,對貨幣流通也有影響。因為銀行也是創造了很多信用,而不像中央銀行更多考慮的是金融政策和發行貨幣。我們考慮CBDC也會造成銀行體系的大量擠兌,這也會影響金融的穩定性的問題。這些儲存者會把CBDC換成現金、換成儲蓄,很快把它們從銀行體系當中抽出。還有數字安全性的問題。我剛剛提到了很多有挑戰性的問題,但是我還是預見未來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央行數字幣。
最后我想說一下馬可波羅13世紀在中國旅行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紙幣,他很震驚,稱之為“煉金術”,他認為這種紙幣是用樹皮做的,今天很多人把金融數字化看成是新的“煉金術”,讓我們拭目以待,謝謝大家。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