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慶:我們應當怎樣立德樹人
?作者簡介:何慶,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摘要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確要求。必須構建先進科學的人文教育知識內容體系、實踐養成體系、培育環境體系、效果評估體系,大力培塑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立德樹人戰略任務落地見效。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教育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學校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新時代,要不要立德樹人?用什么立德樹人?怎么樣立德樹人?這是事關黨和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的戰略問題。
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和人文價值有機統一的理論體系,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人文理論實質是尊重人、為了人、培塑人、解放人,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人文精神。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但是,“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因此,“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真正的社會應該“培養社會的人的一切屬性,并且把他作為具有盡可能豐富的屬性和聯系的人,因而具有盡可能廣泛需要的人生產出來”。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正確分析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了人文理論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義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這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質、核心價值和遠大理想。只有深刻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義,切實以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夯實立德樹人根基,才能真正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性,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哲學,反對脫離了人而抽象談論“世界”的舊哲學,重點研究“人的世界”問題。“人的世界”是與人相關的人化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馬克思強調“現實的個人”是“人的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新哲學的實質,反對一切傳統的以物為本、以神為本、以君為本、以權為本的舊哲學。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基點是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人是主體,要求正確把握主體與客體、目的與規律、自由與必然等辯證關系,正確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確認識和發揮人的能動性,就是要在全社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認識和發揮人的創造性,辯證把握主觀與客觀、自由與必然、目的與規律的關系,樹立人人都是創造主體的現代人文思想,營造人人皆可創新的現代人文環境。正確認識和發揮人的主體目的性,從個人角度看,要自覺把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從黨和國家角度看,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來牽引和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并在社會全面進步過程中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自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歷史上一切人本哲學或人文哲學都堅持人是主體,但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的獨特性在于,在深刻分析個人與社會關系基礎上,堅持把人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社會性)統一起來,突出強調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肯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宗旨,鮮明體現在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科學人文思想中。新時代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要牢固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正確處理群眾、階級、政黨和個人之間辯證關系,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努力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
堅持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馬克思主義及其人文精神的最高理想和根本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類徹底解放。《共產黨宣言》第一次提出新社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強調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887年,恩格斯在《對英國北方社會主義聯盟綱領的修正》中強調:“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給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推進現實社會運動是內在統一的,實現社會解放與實現個人解放也是內在統一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強調:“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社會也不能得到解放。” 新時代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要始終牢記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奮斗目標,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把現實任務與長遠目標、個人解放與社會解放辯證統一的基本原則,堅持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統一起來,在推進社會全面發展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讓每個人都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已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大力培塑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大意義。
人文精神缺失是人和社會發展不全面的重要因素。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面臨的時代性、世界性難題。經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艱難曲折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著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我國社會生產落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堅持把經濟落后看作最大客觀實際,把發展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改革開放的主要目標。與此相應,我們開展了以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方向和目標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我們高度重視和強化科學知識教育,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科學技術人才隊伍,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另一方面,長期奉行重經濟增長輕全面建設的發展觀和重工具理性輕人文知識的教育觀,也使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物輕人、重效率輕公平現象,使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出現了嚴重的人文精神淡化、理想信念缺失等問題。人文理論教育不夠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培育不夠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突出短板,既是教育生產大量重物質利益、輕精神價值的單向度人才的重要原因,也是社會出現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的重要原因。
加強人文精神培塑是促進人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促進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和主要任務。一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全面性,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全面性,不僅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需要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發展。三是黨的領導和治國理政方式具有全面性,不僅要抓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而且要按照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努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時代新要求,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強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另一方面特別需要大力加強現代人文知識教育,尤其強化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培塑。大力實施立德樹人工程,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主的人才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構建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體系
新時代實施立德樹人工程,必須完善現代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塑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努力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體系。
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知識內容體系。可以區分為人文哲學和人文科學兩個方面,人文哲學是一般理論基礎內容,人文科學是具體社會科學內容。人文哲學內容體系,著眼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作為人文通識教育內容,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構建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高度統籌教育內容,做到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方位,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文理論的基本觀點、核心要義,吸收古今中外人文理論的合理成果,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目的、共產黨人的性質宗旨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要求,反映立德樹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在全民基本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黨內牢固樹立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宗旨。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科學內容體系,應著眼不同群體和不同類型的具體品德要求,堅持把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和不同性質教育要求結合起來,正確處理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關系,權衡教育比重,形成各有特點的具體的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科學內容體系。
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實踐養成體系。加強人文精神培塑,提升道德品質,既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生活中熏陶和實踐中養成。新時代實施立德樹人工程,必須把人文知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養成結合起來,大力探索和深入研究如何在實踐中培育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愛國情懷、奮斗精神等人文素養的實踐養成體系。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實踐養成體系,要堅持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培育相協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育人實踐相銜接,不斷培育和提高全社會的忠誠信任、積極進取、勤奮工作、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嚴于律己、嚴守規矩等人文素養、人文品質,實現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人文教育目標。
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培育環境體系。環境好壞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改變不良環境,創造良好環境,既是加強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收獲鞏固良好人文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證。構建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培育環境體系,要大力加強社會公德建設,通過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在社會上形成做人、做好人的基本準則和良好氛圍。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全民追求真理、報效祖國的志向,構建以愛國為核心、以擔當為己任的社會規則。大力加強社會治理文化建設,著眼人與社會的整體性,通過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治人,實現公民道德自律與社會制度他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大力加強政治生態環境建設,激濁揚清,扶正祛邪,形成具有良好社會秩序、充滿人文關懷和人文滋養的文明中國、幸福中國、人文中國。
建構當代馬克思主義人文教育的效果評估體系。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會議上講話精神,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正確處理科學真理與人文價值關系,在厚植人文認知、聚積人文精神、外化人文實踐、彰顯人文功能上下功夫,強化培養以實事求是唯“真”、以勇于承擔責任唯“善”、以崇尚和創造勞動唯“美”,具有天下為公道義、天下民生公德、天下家國情懷、天下大同境界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發表于《前線》雜志2019年第10期,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