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2019-10-2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南開大學的百年華誕剛剛過去。這所誕生于“五四”運動時代的大學,如今已經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高校之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張伯苓老校長在建校初期付出的心血。

1

1904年,44歲的嚴修想辦一所學校。

嚴修,字范孫,早年入過翰林院,后來當了貴州學政,是著名的書法家,但其實他更是一個教育家。嚴修一直提倡新式教育理念,主張學以致用,光緒年間科舉增設的著名的“經濟特科”考試,就是皇上按他的奏請批準的。

1904年,嚴修去了一次日本,專門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回國以后感慨萬千,覺得一定要在中國也辦一所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

10月17日,一所中學就在天津嚴氏的私宅成立了,最初名叫“私立中學堂”,后來叫“敬業中學堂”,最后因為搬到一個天津鄉紳捐出的面積10畝、名叫“南開洼”的地方建校,所以正式更名為“南開中學”。

辦學校,就一定要物色一個好校長。嚴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考察的同伴,認為他是不二之選。

那一年,嚴修的這個同伴才28歲。

他叫張伯苓。

嚴修(左)和張伯苓(右)

2

張伯苓,1876年4月5日出生于天津的一個秀才家庭。

在張伯苓15歲那年,因為家道中落,沒有錢再繼續讀書,他就去報考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這個學堂的學生學費全免,還能一個月領四兩白銀。

張伯苓在學堂里一直名列前茅,并且接觸了大量西方的知識和技術。但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學堂的總教習教給他們的各種聞所未聞的理念和知識,包括那句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這位總教習的名字,叫作嚴復(關于嚴復的故事,可以參看《歷史的溫度3》收錄的《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張伯苓的專業是輪船駕駛,畢業那年,他的成績是全班第一。

按理,北洋水師學堂的畢業生應該到北洋艦隊的船上實習一年,但張伯苓發現,整個北洋學堂的學生居然找不到一艘船可以供他們實習——那一年是1895年,北洋艦隊在之前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

最終,張伯苓等到了一艘“通濟號”。這是一艘在甲午海戰中幸存下來的練習船。在以下級軍官的身份上船實習后,張伯苓發現整個清朝海軍中都彌漫著一股沮喪的氣息。在聽老兵們講述黃海大戰的屈辱時,張伯苓覺得自己悲憤難平,幾欲痛哭失聲。

但真正讓張伯苓做出自己人生第一次抉擇的,還是在三年之后。

1898年7月,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那一天,張伯苓所在的“通濟號”負責運送清廷官員去威海衛完成交接儀式。在交接儀式上,張伯苓目睹了日本太陽旗被降下,清朝黃龍旗升起,但隨即黃龍旗又被降下,換上了英國的米字旗。

讓張伯苓深受刺激的還不是這個場景。

前往參加儀式的清朝兵丁,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前胸一個“兵”字,后背一個“勇”字。而服裝的尺寸五花八門,有的上裝長過腰際,有的長褲露出腳踝。清兵們個個面黃肌瘦,垂頭喪氣,有的人甚至后腰還別著一桿煙槍。而反觀英國士兵,個個身材魁梧,穿戴整齊,步伐一致,神采飛揚,在中國的國土上,驕傲地升起自己國家的國旗。

在那一刻,張伯苓做出了和當時很多人相反的決定:

脫下軍裝,去做教育。

他覺得自己想通了:“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的國民。欲培養健全的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決定獻身于教育救國事業。”

3

退役不久的張伯苓,很快就遇見了剛剛開始在家開私塾的嚴修。

這兩個人的相遇,堪稱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會面。

當時嚴修的私塾只有5名弟子,雖是私塾,但只有半天教四書五經,還有半天教的是西學。嚴修最早只是想請張伯苓當英語老師,但后來發現,張伯苓擅長的遠遠不止英語,后來就聘他做教整個西學的老師。

雖然只有5名學生,但張伯苓教得非常認真,讓這些孩子第一次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英文、數學、自然科學這樣的科目。(在張伯苓最早教的5個孩子中,有一個叫陶孟和,他后來成了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1949年后,陶孟和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由于在孩子中的反響非常好,張伯苓很快出名了,天津一位叫王奎章的紳士,專門來請他兼職做王氏家館的老師。

學生多起來后,張伯苓就給他們加了一門當時舊私塾根本不可能有的課:體育課。

在體育課上,張伯苓在兩把太師椅椅背中間加一根長雞毛撣,讓學生們把辮子盤起,長袍撩起,一個個練起了跳高;讓一個同學從另一個同學彎下腰的身體上跳過去練跳馬;請木匠打造出啞鈴,讓同學們練肌肉;課余還帶孩子們到戶外去打球、跳高、跳遠、騎自行車……

1904年10月17日,嚴家和王家各出一千兩白銀,建立了本文開頭提到的私立中學堂,聘張伯苓為校長。第一年就有70多個學生來報名。而這一批學生中,涌現了很多人才,除了陶孟和之外,還有梅貽琦(后來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兒童,之后任清華大學校長)、喻傳鑒(后獲得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協助張伯苓創辦重慶南開中學)、金邦正(后來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林學碩士,擔任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校的校長)等等。

到了1917年,在張伯苓的悉心運作下,南開中學已經成了在全中國都有名氣的中學,學生超過了1 000人,各類學科和各種基礎設施都堪稱國內一流。

但張伯苓想要做的,還不止這些。

4

張伯苓的夢想,是辦一所一流的大學。

當時偌大的一個天津,只有一所北洋大學,而且只開設工科和法科,并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存在。

而張伯苓想辦大學,不是說辦就辦,他是認真想做好這件事的。

所以在1917年,他就去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留學——要辦好學,自己要先學好。

那一年,張伯苓已經41歲了。

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是一所著名的學府,院長是“心理起源論”的創始人、著名的教育學家孟祿(Paul Monroe),而教授里更是有杜威(John Dewey)、克伯屈(W. H. Kilpatrick)等教育名家。盡管張伯苓已經41歲了,但卻非常受歡迎,學院甚至免除了他的學費,并且給了他榮譽獎學金。

在一年多的學習時間里,張伯苓刻苦認真,并且不斷比較美國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再結合自己的實踐和想法,逐漸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的教育理論。1918年年中,張伯苓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而哥倫比亞師范學院提出愿意再給他追加獎學金,希望他留下來,張伯苓婉言謝絕。

嚴修、張伯苓等在美國考察教育時的合影(前排居中為嚴修,右為張伯苓)

嚴修、張伯苓等在美國考察教育時的合影(前排居中為嚴修,右為張伯苓)

他要學以致用,回去開辦中國人自己的大學。

回國之后,張伯苓和嚴修等人開始四處募捐,因為辦私立大學最缺的就是一個“錢”字。為了錢,張伯苓四處低頭求人,甚至會去求一些軍閥,但他認為這不丟人:“我不是乞丐,乃為興學而作,并不覺難堪。”

在張伯苓等人的奔走下,連黎元洪等人都紛紛解囊資助,共募得捐款近9萬元。1919年,南開中學南面的空地上建起了兩幢教學樓,9月初進行新生入學考試,共招得96名學生。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正式宣告成立。

大學成立之后,張伯苓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師資力量的問題。

在張伯苓等人的努力下,在南開大學任教的老師名單是讓當時其他所有大學羨慕的:

梅光迪(文學)、竺可楨(氣象)、邱宗岳(化學)、應尚德(生物)、姜立夫(數學)、饒毓泰(物理學)、司徒月蘭(英文)、蔣廷黻(歷史)、薛桂輪(礦物學)、李濟(人類學)、楊石先(化學)、徐謨(政治學)、蕭公權(政治學)、黃鈺生(心理學)、何廉(經濟學)……

這些人很多都是從美國哈佛大學、克拉克大學等知名學府畢業的博士,甚至原先就已經在美國的大學擔任副教授乃至教授。當時的南開大學因為是私立大學,缺乏資金,開出的教師薪金其實低于其他大學,但很多著名的學者和教授還是愿意到南開大學來任教,一是因為南開大學從不拖欠工資,二是因為南開大學的學術氛圍很好,大家都專心教學和學習。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張伯苓的人格魅力。

張伯苓擔任校長期間,南開大學財務狀況全部公開,放在校圖書館供人隨便查閱。他本人長期只領120元月薪,只相當于當時其他大學校長的1/3,而學校的不少教授月薪都達到了300元。他的公車是一輛人力車,自己不用,全校老師均可使用。他出差隨身帶殺蟲藥,因為他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館,衛生狀況極差。

5

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開大學的實力和聲望迅速崛起。

當時,美國羅氏基金團(現稱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員前來參觀,聽了一節邱宗岳先生講的化學課,對中國大學的化學教學水平大為驚嘆,立即決定為南開大學的科學館捐款12.5萬元——當時科學館還沒開建。而南開大學的理科實力當時全國聞名,也獲得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支持。

1922年,黃炎培曾與胡適有過談話。黃炎培說:“怎么才能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那就是你我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去讀書。”胡適回答:“我的子弟,我都叫他們去上南開了。”

當時的社會各界名流,從梁啟超到黃興,從黎元洪到馮玉祥,從張學良到陳寅恪,從葉圣陶到陶行知,他們都把自己的子女或親戚送到“南開系”去讀書。因為他們信任南開的師資,更信任張伯苓的理念。

張伯苓的教育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他立下的南開大學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張伯苓要求南開的學生“允公”,指的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說到底,就是要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才能,學以致用,報效祖國,奉獻社會。

而“日新月異”,是要求南開的學生能夠打破陳規,積極進取,不斷適應時代潮流的變化。

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一屆院士選舉,共選出81名院士,其中有9人都是南開出身。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南開畢業生中,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有57人。

那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周恩來、曹禺、吳大猷、陳省身,都是南開大學培養的學生。

6

必須還要提一下的,是張伯苓對體育的態度。

事實上,張伯苓非常注重“寓教于樂”,最反感的就是“死讀書”。在南開,戲劇和音樂等科目都是非常受校方重視的,而其中最受重視的,是體育。

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南開中學在校學生不過千余名,但整個學校有15個籃球場、5個足球場、6個排球場、17個網球場、3處器械場和兩個帶有400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各種體育輕重器械一應俱全,甚至還有專程從美國購進的最新式的全套背力器、手球、護膝等各種體育用品。

無論是南開中學還是南開大學,張伯苓規定學校必須保證每周3小時的體育課。無論男女學生,體育課課時沒上滿,或者測驗不及格者,都不能畢業。體育課考試分筆試與術科兩種。筆試是考各種運動規則,術科是考核實際運動成績,其中男子100米的達標成績是 14 秒,籃球要求1分鐘投中7個球,其他如跳高、跳遠、標槍、俯臥撐等項目也都有具體標準。

當時在全國范圍內,南開大學的籃球隊是最強的,足球隊也非常有名。

張伯苓認為,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和競賽精神,書讀得再好也是有欠缺的。

1932年,天津的河北體育場舉行了華北運動會。當時離“九一八事變”一周年不遠,看臺上,南開中學學生900人,每個人手里拿著一把小旗,哨子一響,900人頓時打出“勿忘國恥”四個大字。成千上萬的觀眾先是愣住了,緊接著響起狂風驟雨般的掌聲。掌聲未斷,哨子又響,“收復失土”四個大字隨即出現。這時候,體育場里的中國觀眾很多都哭著跟著吶喊。被邀參加華北運動會的日軍駐津總領事怒不可遏,憤怒退席,隨即向天津政府提出抗議。

張伯苓當時是裁判長,他事后把學生領袖找來,說了三句話。第一句是:“你們討厭!”第二句是:“你們討厭得好!”第三句是:“下回還那么討厭!”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日軍在天津的重點轟炸目標就是南開中學和大學,全部炸毀。

張伯苓的體育情結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動力支撐:奧運會。

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奧運會給了張伯苓第一次觸動:各國平等,公平競爭。1907 年,張伯苓在天津第五屆聯合運動會閉幕典禮上發表了《雅典奧運會》演說。他第一次提出:“雖然許多歐洲國家奧運選手獲獎希望甚微,但他們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還建議:“中國人應該加緊準備,在不久的將來也出現在奧運賽場上。”

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第一次提出中國要參加奧運會。

1908年,張伯苓有幸觀看了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四屆奧運會,深受觸動,回國后就在校園里向學生們介紹了奧運會的情況和理念。

也就是這一年,幾個南開的學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

 “中國何時能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中國何時能派一支運動隊參加奧運會?”

 “中國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

這就是著名的“奧運三問”。

前兩問,張伯苓都努力給出了答案。

1932年,在張學良和張伯苓等人的支持下,短跑運動員劉長春遠赴洛杉磯參加了第十屆奧運會,成為 “中國奧運第一人”,而劉長春的報名,就是張伯苓親自操辦的。

四年后,在張伯苓等人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積極支持下,中國派出由141人組成的體育代表團,前往德國柏林參加第十一屆奧運會。

1945年抗戰勝利后,張伯苓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會議上提出:“中國可以提出申辦1952年的第十五屆奧運會。”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出申辦奧運會。

7

1949年,張伯苓73歲了。

現在不少關于張伯苓的故事,會或多或少地略去他的晚年生活。

但是,出于對歷史的尊重,這個結尾,是必須要交代的。

1949年11月,陷入大敗局的蔣介石專門去了一次張伯苓家,希望他能一起去臺灣。但是,出于各方面原因,張伯苓拒絕了。張伯苓的孫女張媛和后來回憶,這里面有張伯苓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想葉落歸根的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有人給張伯苓帶來一個口信:“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飛飛”,是周恩來的筆名。周恩來是南開大學的第一屆文科學生,和張伯苓的師生情誼長達數十年。

張伯苓留了下來。

1950年4月,張伯苓由重慶飛回南京,受到了周恩來的熱烈歡迎,當時的天津市市長黃敬還受命要關照好老先生。

但很快,風向就變了。

張伯苓之前擔任過國民政府中央監察委員,還出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的考試院院長,雖然他擔任職務后沒多久就深居簡出。此外,南開大學也在1946年被國民政府改為國立大學。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那段時間里,他作為“教育家”的身份被忽視了,而作為“國民黨高官”的身份卻被放大了。

1950年10月16日,也就是南開中學四十六周年校慶的前一晚,南開中學的一位老師專門來到張伯苓家,找到了他的三子張錫祚,婉轉地表達了一個意思:“請老校長第二天不要去參加校慶了,可能會不方便。”

新中國成立后,南開中學和南開大學都被收為國有。

第二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細雨。張伯苓起床后,穿起雨衣后就要去南開中學——這所他一手創立的學校。張錫祚這時候說:“爸,外面下雨了,您還是別去了。”

聰明如張伯苓者,立刻體會到了兒子話中的含義。

他很快就脫下了雨衣:“好,既然下雨了,就暫時不去了吧。”

神色如常。

沒幾天,張伯苓的兒媳婦瞿安貴看到自己的公公站在房間內的窗前,長長嘆氣。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因為第二次中風,在家中溘然長逝,享年75歲。去世時,他口袋中僅有7元4角錢和兩張舊戲票——錢,還是坐電車找的零錢。

張伯苓去世之后,只有天津的報紙刊登了他家人的“哀啟”,其他媒體都沒有做報道。

周恩來在第二天就趕來吊唁,但也沒有公開報道。

張伯苓的追悼會也開得很低調,當時很多人在觀察風向,連花圈也不敢送。送來花圈的,基本都是他的學生。

張伯苓的學生黃喻生念悼詞,當他念到“他悲傷他一生心血所在的南開中學已經不認識他了。在校慶的那一天到禮堂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許可,他傷心極了”這句話時,自己也痛哭失聲。

趕來的重慶南開中學校長喻傳鑒哭著發言:“張伯苓一切都是為了南開,他當考試院院長也是因為他想把南開搞好,希望蔣介石幫助。如果張校長要做官,早就做了,南開就沒有今日了!”

當時已經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陶孟和無所顧忌專程趕來,他哭著發言:“我們今天追悼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張伯苓先生,他不僅是中國的教育家,而且是全人類的教育家!他為新中國準備了各種人才,并且他有許多學生是共產黨員,甚至還有共產黨的領導者。……我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讀書時張校長沒要我一分錢,張校長培養了我,是我一生都無以報答的!”

南開大學后來重新立起了張伯苓塑像,并遵照他的遺愿,將他和夫人的骨灰合葬在塑像之下,讓他長眠在自己最愛的這片土地里(圖片來源:新浪博客“陳導的博客”)

張伯苓的遺愿,是希望將自己埋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內,但在當時被拒絕了,理由是“南開大學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

但是,沒有人會忘記張伯苓。

正如那一年,曾在南開中學教過語文的老舍,和南開的學生曹禺在美國合寫的那首詩:

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

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誰人不知,

南開有個張校長?!

 

《歷史的溫度4 :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張瑋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0月)

長銷歷史大眾讀物《歷史的溫度》系列第四本

前三冊累計銷量超過60萬冊。

那年,中國為什么只派一個人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

清末為何那么多留學生扎堆去日本?

那些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都怎么樣了?

一個個歷史小故事,講述課本之外的過去時光

讀完多一些典故,漲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定远县| 邯郸县| 苗栗县| 保康县| 隆化县| 漳州市| 丰顺县| 汝州市| 象州县| 吉隆县| 龙江县| 方城县| 大关县| 赫章县| 天等县| 会泽县| 余庆县| 临沧市| 息烽县| 迭部县| 台江县| 卓尼县| 东莞市| 万盛区| 桂阳县| 安丘市| 金湖县| 扎兰屯市| 翁牛特旗| 榆社县| 博湖县| 天峨县| 深州市| 辽源市| 西乌| 兴文县| 遂平县| 嫩江县| 永川市|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