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區實務操作指南①:怎樣的團隊最適合做社區工作
【編者按】
青谷營造社是一家專注于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的社會組織。在具體實踐中,該機構總結出一套讓社區重建新鄰里關系的操作指南,即《營造社區“新鄰里關系”操作指南》。本系列共5篇,將圍繞社區的“新鄰里關系”,探討社區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什么樣的團隊適合社區工作?如何建立社區的信息渠道?如何辦好一場社區市集?什么是社區小助手?如何在社區里避坑?未來,青谷營造社將以“社區實務操作指南”的形式,分享更多社區實踐經驗。
我們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專注于社會工作的社會組織。11年的團隊工作經驗不斷在實踐中提煉,才有了現在的工作模式。
2008年的汶川地震牽動了很多人的心。當時,我們發起了到災區去提供教育支援的行動——青苗計劃,一個遠程支教組織,那時我們的團隊成員是清一色的教師。同一種職業的人思維方式、行動路徑較為相似,加上目標是短期性的,所以目標完成后團隊就解散了。
2010年,我們成立了好家長公益聯盟(以下簡稱“好家長”),是一個以家庭為參與者的松散機構,以培育社會中堅力量的社會責任感為目標。這時團隊采用了不同的工作方式。從家長中選取不同職業背景的、有意愿提供志愿服務的小伙伴,成立了宣傳部、策劃部、人事部等部門進行運作。面向所有家長,采用積分制度,人事部的主要功能就是登記家長的積分。
好家長這個機構,為我們進入社區提供了強大的在地資源的支持。我們現在的工作模式,或多或少受到了之前機構的影響——如何有效、低成本地運作一個公益機構,使之投入產出比最優。
在做第一個社區項目時,我們沒有任何經驗。當時,成立了一個八人工作團隊開展社區工作,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成員主要是來自好家長的團隊。經過五六年培養,好家長的小伙伴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工作能力,也愿意為更多人付出。
根據這些年公益機構的團隊經驗以及實踐積累,我們提煉出社區工作的團隊人員應具備的一些特質:
1.人品佳,品性正,做事踏實,個人信用背書佳;
2.具備社會經歷,有工作經驗。最好在社會中歷練過,還能保持對未來美好的期待。保證自己生活得好,才有余力幫助他人,并且去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事;
3.成員包含各個年齡階段。不同年齡的思維方式不同,相互碰撞、相互幫忙可以實現團隊的整體成長;
4.成員具備不同的教育或職業背景;掌握的技能和知識不同,各取所長,各自的才能充分發揮,同樣在思維方式上也可以實現互補。
5.較好的表達溝通能力;
6.富有創造力,做有趣的設計,做有趣的事。
我們認為,社區工作團隊有一些最優解,具體如下。
最優解①:成立在地工作團隊
在無錫項目中,我們成立了一支在地團隊。因為“好家長”為我們培養了很多這樣的人才。以下是團隊一周的工作量:
1.舉辦一次開放式的社區沙龍(不限于本社區,開放報名,講述和社區相關內容即可)、推進社區社團工作、推動社區議事、推動樓長制,以及社區刊物的校對工作;
2.舉辦社區市集。市集板塊包括:玩具漂流、游戲城堡、釣螃蟹、搭建舞臺、攤位招募等;
3.繪本劇表演(演員為社區居民)、社區羽毛球賽事等。

可以看出,社區活動內容工作量不小,內容也相當豐富和吸引人。要完成這些工作,除了依靠團隊的八個工作人員,還涉及至少七位非工作人員,以及居委會、物業等。而團隊人員主要的工作是,激發、協調其他各類社區相關方(含居民)來一起推動社區工作。
這樣的團隊,雖然人力資源出色,工作成效高,但成本也很高。由于我們缺乏經驗,后來合作方單方違約中止合作,導致團隊解散,也使我個人無心再經營公益機構。不過機緣巧合下,也促成了后期工作團隊的低成本運作模式的誕生——在地居民+外部支持。
最優解②:在地居民+外部支持
我們在2016年的低潮期接了一個農村社區項目。在那里做社區項目,要解決兩個問題:經費、人手。當時,正好中國扶貧基金會發布了一條信息,面向全國招募項目,單個項目可供申請的資金上限是50萬。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們發了項目書過去。沒想到最后居然拿到了項目資金。不僅如此,愛德基金會也決定和我們合作,給予這個項目資金支持。
有了資金,人手問題怎么解決呢?
要是組建團隊進村,成本太高(需要交通成本、食宿成本、人員薪資等)。另外,和當地村民的溝通也陷入了瓶頸,如果村民看不到可見的、實際的內容,只是面對各種計劃,時間一長,就會對外來者產生質疑,產生信任危機。
社區的發展取決于居住者的改變意愿,以及是否具備力量去改變自己居住的社區。居住者的改變,就是思想意識的改變。當地村民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初中及初中以上學歷只占全村人口的7%(2016年數據),因此改變村民的意識并不容易。但是,村民的意識不改變,任何作用于社區的力量都可能無效。
面對這兩個困境,我們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讓村民成立一個團隊。因為村民內部的溝通是順暢的,村民就住在村里,也可節約交通成本。村民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宣傳設計、項目設計、提供資源、文案工作等,可以招募有同樣生活經驗(附近村子的大學生)以及有專業能力的城市里的小伙伴。如此一來,在地村民可以在地執行,而外部大腦負責村民做不了的事。
這個想法并沒有得到支持,但我感覺可以操作。我發布了一個招募啟事,居然如愿招募到9人,成立了一個工作團隊。因為距離遠,我們采用每周線上例會的工作模式,從而有效推進項目實施。
“在地居民+外部支持”的工作模式成功了。雖然每個社區基礎不同,但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人,并把合適的人培養出來。如果村民都能被培養出來,那么城市里的居民團隊應該也不難建立。
最優解③:在地居民
在鄭州某城市社區,我們沒有任何社會資源。如何建立一個在地的社區團隊呢?那就是,尋找可以支持的在地力量。
我們從公益圈入手,尋找鄭州在地的公益小伙伴。有一位因籌款平臺而結識的小伙伴A正好在鄭州。通過他,我們又認識了幾位關注社區領域的小伙伴、鄭州大學社工系的老師們,以及關注社區的一些河南學者。
巧的是,A正好認識一位社區居民。而且這位居民曾在公益機構工作過,是一名律師。通過這位居民,我們開始逐步了解,社區現有哪些群體,有哪些超級大群,是哪些鄰居發起的,等等。但這些群,要么是維權群,要么是廣告群。從中很難物色到可做社區工作的居民。
迫于無奈,我們采用了最土的方式,在居民晚飯后散步時或周末中午時段,去和居民一個個聊。這么一聊,又知道了幾個鄰居微信群。雖然規模只有二三十人,但這些是正常的生活交流群。收獲很大。

聊了幾天后,我們需要坐在一起歸納總結。但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跑到物業前臺占了幾張椅子,談得眉飛色舞。有個來物業辦事的鄰居,旁聽很久后,按捺不住,加入了我們。
就這么一點點地,我們物色到一些鄰居,有律師、建筑師、大學老師、攝影師等,六七個人,職業沒有重復的。他們組成了在地居民工作小組。
最優解④:培養社區利益相關方
我們在做第二個項目——無錫的LX社區時,曾想嘗試培養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社區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處理,是社區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但是,居委會并不愿參與工作,認為已經花錢請了我們機構,讓我們把活兒干了就行。
在鄭州社區,我們嘗試過培養物業人員。但開發商內部的關系很復雜,我們沒有培育物業人員的權限,這項工作也沒有得到實際推進。但在我們的實踐中,社區居民成長起來后,也會帶動社區利益相關方成長起來。這說明,培養社區利益相關方這條路,理論上是存在的,只是還沒有被實踐出來。
在無錫某項目執行大概半年后,一次社團組織的親子活動上,物業經理很熱情,主動提出他們有一些溜冰體驗券,可以提供給至少50個孩子去溜冰。鄰居們很開心,樂呵呵地帶著孩子們去玩。
圣誕節時,準備做圣誕老人來敲門的活動,物業又一次熱情地參與進來,從制作圣誕信箱(讓孩子們投遞心愿)放到門崗,到圣誕夜當天志愿者不夠,裝扮成圣誕老人,物業團隊還都是女生,于是一夜之間,社區娃娃們刷新了對圣誕老人的認知:原來不止有圣誕老爺爺,還有圣誕阿姨、圣誕姐姐啊。
這個案例里的物業,是具備做社區實務的潛質的。因為他們意識到發生了轉變,并付諸行動。憑借這種有意識并具有執行落地能力的社區利益相關方,是可以嘗試探索出一條由社區利益相關方建立社區新鄰里關系的新路。
每個社區情況不同,各個組織的情況也不一樣。我們相信,在社區實踐中,每個地方都能探索出屬于自己的團隊最優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