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些臭臉的蒼蠅館子,你為什么就是放不下?

作者:彭梁潔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上世紀70年代初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我為革命下廚房》,歌詞里有幾句是這樣的:
我為革命下廚房,熱情更比爐火旺。不分白天和夜晚,一心專為群眾想。
顧客到店如到家,熱菜熱飯熱心腸。平凡工作意義大,身在廚房心向黨。
這首歌原唱者叫邱子敏,是一位飯店服務員。
那個年代,飯店都是國營,做服務員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熱情更比爐火旺,顧客到店如到家”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飯店服務態度的美好愿景,但現實并非如此。
“掃街嘴”陳曉卿在一文章中提到,據說當初北京有飯店在進門的墻上貼著“鄭重承諾”,內容是醒目的八個大字:
絕不無故毆打顧客。
可見當時動手這事并不新鮮。
過去,“惡劣”的服務態度主要由供需關系決定:餐館就那么幾家,你不去總有人去,生意不愁,自然眼高于頂。
另一方面也是源于服務意識匱乏——勞動人民的優越感嘛,加上“大家都是同志”這一說法根深蒂固,根本不吃“顧客就是上帝”舶來思想這一套。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消費者選擇目不暇接,餐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服務態度被視為餐飲行業比拼的重要戰場,這才受到重視。
不過,如今要是有哪家餐館沿用傳統,將這一標語貼在大門口,也算是別出心裁。因為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絕不無故毆打顧客”這幾個字都有助于吸引客流:前者是因為人身安全得以保障,后者則是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見過態度差的,敢毆打顧客的還真沒見過。
在一則吐槽自己家鄉西安的餐館服務糟糕的文章下,留言里一家名為“莉莉大盤雞”的店不斷被點名。
如果有人跟我一樣,看到這里反而被這家店勾起了好奇心、計劃下次去西安旅行一定要前往打卡“受虐”,這也正說明:服務態度差正在成為一種“網紅”體質。
大概正是基于滿足人們調侃態度和獵奇心理的原理,這種“反向營銷”已有成功先例。
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前幾年借紀錄片《尋味順德》走紅的那家煲仔飯館牛展,如果僅靠畫面上令人垂涎欲滴的臘味煲仔,而少了那位性格牛氣哄哄的老板出鏡,這家不起眼的館子引發的關注度一定遠不及現在。

“45塊錢,這么貴?”一位顧客對價格提出質疑。老板回一句:“如果有困難的話,你可以下次再來,研究一下好不好?”
這位大哥還樂于指導客人享用一鍋煲仔飯的正確流程:先不要用匙羹挖飯,用筷子,先吃外圍,再吃中間;聞一下米,看顏色、完整度,每邊嚼15下……
對方忍不住:可以吃了嗎?他又回懟:吹一下子,燙死你了啦,老板!
點餐慢了會被罵,哪一步做得不對甚至可能被趕出門,只收現金……這些條條框框絲毫沒有阻擋千里迢迢趕來“體驗刺激”的粉絲們的腳步。
一檔美食節目主持人去牛展探店,一路上抑制不住興奮不停念叨:那家店的老板是出了名的脾氣暴躁,分分鐘是要打架的狀態,是很難相處的一個人;在某點評類網站上,一位食客到店聽說老板不在,形容自己的心情是“慶幸又失望”,這種怕被懟又想被懟的心態也是非常準確了。
美國芝加哥甚至有一家主打“找罵”概念的熱狗店,已經成功晉升為當地小眾獵奇參觀點,游客如潮。大家為挨罵而來,店員們自然盡職盡責,保證給每句話配上臟字且情緒飽滿,保證每一位顧客的挨罵體驗都酣暢淋漓。
02.
很多餐廳服務態度差,可能只是因為老板脾氣真的不好,或者供需關系使然。“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首要條件無非是味道好、性價比高,不愁沒顧客,這反倒可能更加助長了小店的“囂張氣焰”,如此“惡性循環”。
有人以地理位置為依據,對餐廳服務態度進行了劃分:中國餐廳的服務態度越往南越好,越往北越差。我在想,得出這個結論的人大概是北方人,對“細膩的南方人”開的餐館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的一位東北朋友遇到過這類“趾高氣昂”的小店。一家湖南蒼蠅館子,味道正宗,價格良心。有一次問老板:可不可以少放點辣?被懟一句:去別家啊。趕緊噤聲,照去不誤。
這位老板大概是有底氣的,對自己的手藝足夠自信,深知食客不舍得離開。一位湖南朋友聞此大笑,看,這就是我們湖南人。想來湖南人的脾氣大概跟他們愛吃的辣椒一樣火爆。
陳曉卿曾提到過五棵松一家叫林靜小吃的館子,“一天到晚門口永遠是人山人海,這兒的麻辣燙和涼面都非常好,更可貴的是,盡管它緊挨著四環路,卻是門頭溝的價格”。這直接導致這家店門難進、事難辦、臉難看。
他有次小聲嘀咕兩句:這里的服務員廚子也太狂了吧!沒想到旁邊等座兒的哥們兒接話:大會堂服務好,但不讓咱們進哪!
這頗有些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意味:“受虐者”和“施暴者”結成了統一戰線。畢竟美食當前,只能向不盡如人意的服務態度低頭,忍氣吞聲,心和胃口都要足夠包容才能盡興而歸。
在“吃”這件事上,食客們“雙標”得明目張膽:不好吃的餐館才叫服務態度差,好吃的那叫有個性。
對于后者,沒人去計較到底誰是“上帝”,老板才是這里真正的主角,從座位到口味,愣是在自己面積狹小的領地里,輕輕松松把顧客們安排得明明白白、服服帖帖。

上海一家面館霸氣的提示語
更有甚者,那些曾經被裝潢精致、服務上佳但味道一言難盡的網紅餐廳蒙蔽了雙眼的食客們,痛定思痛,總結出一個經驗:一家餐館的好吃程度與服務態度成反比。雖然頗為極端,但用來避坑相當有效。
當然,走這種路線的風險極大,一來“態度差”之度很難把握,畢竟就像有人說的:看別人被虐好玩,自己被虐就不好玩了;二來你的性價比這一長板必須突出到足以讓人忽略其他短板,否則很難留住回頭客,生意怕是不會長久。
這也是人們對小餐館如此包容、而對眾多知名老字號不留情面的原因:性價比和服務,您總得占一頭啊!某個深入人心、如今在北京只剩兩家店的老字號,大概就是因此而日子難過的。
03.
除了性價比這個決定因素,人們對服務糟糕的餐館寬宏大量,或許還得益于“情懷濾鏡”。
例如位于英國倫敦唐人街的旺記中餐館以服務態度惡劣聞名,被媒體封為“最粗魯餐館”。旺記管理者表明今后將“改進形象”,一名老顧客聞訊后在網上留言:“在這里,壞服務必不可少。要是服務員態度變好了,那將令人失望。”[3]
大概是這種典型的茶餐廳文化,讓這位老顧客如同置身故鄉,回味無窮。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各種吐槽自己家鄉餐館服務態度的文章中,幾乎都能讀出明貶實褒的意味。每個地方都有一位“脾氣暴躁的老阿姨”,本地人的留言中回憶多過吐槽,他們對陪伴自己從小到大的味道有無限親近感,老阿姨的暴脾氣已經成為童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一則匯集泉州臭脾氣但美味小店文章的評論中,有當地人傳授經驗:我屬于吵架從沒輸過的那種,服務員大姐對你兇,你就要兇回去,感情倒深厚了。
還有人積極為故鄉辯護:xx家老阿姨脾氣是不好,但有一次自己經過時電動車沒電了,這里給免費充了電。
據說在泉州,有點年頭的人都知道“看僑光,吃遠芳”這句話。中山南路上的僑光電影院和遠芳飯店當年風光一時,是老泉州最時髦的娛樂標配。[5]遠芳飯店如今更名為“遠芳小籠包”,一籠不到10塊,老阿姨脾氣照樣臭,當地人在包子的每一道褶里都能嘗到懷舊之味。
另一方面,味道沒有隨“臭臉”傳統原樣傳承下來,是這類小餐館多數會遇到的困境。
老家有一家快餐店叫夏記,記得從我小時候起,用錢換一個小鐵牌子、然后去排隊領吃的老方法就一直沿用至今。收銀大姐極其冷漠,在我的印象中對方面目模糊,大概就是因為大姐任何時候都是低頭收錢找錢,從不拿正眼看人,服務員們也總是懶洋洋的。
但這家店味道真是無可挑剔,價格也實惠,靠一道豆皮(當地一種小吃,不是豆制品)就能打遍天下,生意好到爆,任何時候去基本都要排隊。
最近這些年不知怎么的,裝潢雖然精致了些,味道卻越不越不比從前,加上價格水漲船高,家人也很少去了。
至于那些雖然脾氣臭但一直堅持物美價廉的小餐館,當然是選擇原諒它們啦!
資料來源:
[1]. 《西安的飯館老板憑啥這么皮干》 夠西安
[2].《至味在人間》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曉卿
[3].《英國倫敦“旺記”中餐館因員工“粗魯”走紅》 新聞晨報 作者:歐颯
[4].《想吃熱狗得先挨罵?芝加哥最少兒不宜的餐廳是什么樣的?》 芝加哥吃貨小分隊
[5]. 《泉州這7個臭脾氣小店,個個都是經典》 舌尖上的泉州
*頭圖購自視覺中國,其他為網站、視頻截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