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丨諾獎得主站臺微商:套路被看穿了
2019年諾獎熱潮正在退去,可就在近日,隨著《中國人給諾貝爾獎交了多少智商稅?》等網文熱傳,關于諾獎得主來華“走穴”“撈金”的爭議,也在輿論場持續發酵。
在“思想經濟”火熱的背景下,外國諾獎得主越來越受到青睞。他們受邀出席各種活動、開設工作站或實驗室、成為企業顧問或者合伙人。他們在華參加一場活動的報酬,可達到上百萬元。其中,不少活動與科學無關,諾獎得主們的演講也時常被聽眾吐槽干貨不多。
諾獎得主來華,無疑是中國社會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內外交流氛圍持續改善的注腳,也是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人才的反饋信號。
對那些諾獎得主而言,正常的學術交流、出場也是“憑本事賺錢”。不只是在中國市場,諾獎得主在印度也會受到明星一般的夾道歡迎,而即使在德國等國家,諾獎得主出場演講的費用最低也要5萬歐元。
就眼下看,網上輿論反映的諾獎得主收“智商稅”,針對的其實也是個別得主。
以201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為例,這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于2019年8月21日起開始擔任起某微商品牌的科學顧問。該微商集團的主營業務則包括:豐胸、減脂、私處護理、護膚補水、納米美顏儀、水光槍、減肥茶、凍齡膠原蛋白等,號稱只要女人想要的,該品牌商都能生產。
這樣的開掛式走穴,并非孤例。20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克雷格·梅洛,在獲獎之后的12年中,曾經來華10次,他還于2018年11月14日為“保健品傳銷帝國”天獅集團站臺。
不僅是走穴,有的還搞學術注水。他們在中國身兼數職、開設多個工作站,甚至荒唐到有些縣級醫院居然也有“諾得主獎工作室”,學術自然不可能在這種“工作站”搞的,無非成了當地的政績,成了資本市場上的“泡沫”。
走穴多了,他們在公眾眼中的形象,也會變成另一種廉價的“明星”。
對商家來說,請諾獎得主為自己品牌站臺,做顧問乃至代言,有時候是為了利用諾獎權威獲得消費者信任。但諾獎得主鉆研的領域細之又細,讓他們跨界站臺的效果有時也是逆反的。
若只是為了獲取一個昂貴的賣點與噱頭,不惜拉諾獎得主來配合演出,“你情我愿”的雙贏交易背后,也是在透支自身信譽——割消費者的韭菜,一時的確很爽,可消費久了、收割多了,也會被人看穿套路。
如今,網上出現了質疑聲音,媒體也起底起了部分諾獎得主的“別樣生財路”,這本身就說明,中國民眾正越來越清醒地看待諾獎得主站臺。這也會成為將諾獎得主來華拽回“思想交流”軌道的重要拉力。
所以說,無論是諾獎得主還是很多企業,也得看到公眾在該問題上越來越理性的態勢,合理開發“思想經濟”,也更多地珍惜羽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