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矮大緊高曉松,這幾年對得起阿里音樂的600萬年薪嗎?

文|鋅刻度 李季
2019年9月10日,是馬云宣布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的日子,也是阿里二十周年慶的狂歡之夜。也就是在這一天,高曉松作為阿里音樂的元老,登上舞臺唱起了那首臺下所有觀眾都能隨聲附和的《同桌的你》。而臺下也不時有觀眾熱情地呼喊著馬云曾經為他欽定的花名——“矮大緊”。
40天之后,高曉松卸任北京阿里巴巴音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對此,有阿里音樂相關人士回應稱,這次變更屬于正常的公司高管任職調整,調整后高曉松依舊是阿里音樂的董事之一。
從4年前出任阿里音樂董事長到調崗成為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再到卸任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的阿里生涯在其文娛事業版塊的持續變陣中,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有人說,阿里花重金聘請名氣大、會聊天、能寫歌拍電影的“矮大緊”是花了冤枉錢。如今,在國內音樂市場的廝殺中,阿里音樂進退維谷,而這個鍋,恐怕不見得該由高曉松獨自來背。
高曉松的主業與“副業”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成立阿里音樂集團,高曉松出任阿里音樂的董事長。而與高曉松打包一同進入阿里音樂的還有中國音樂界的老江湖——宋柯。
上世紀90年代,高曉松憑借《戀戀風塵》、《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及捧紅葉蓓、老狼、樸樹等新人,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音樂人。
隨之產生的紅利是,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企業看到了高曉松背后的商業價值,并愿意為之買單。
所以除了自己創辦過唱片公司以外,高曉松一直都是互聯網公司開疆拓土爭搶的香餑餑。
2000年,高曉松受聘擔任搜狐網娛樂事業發展總監 。2001年,他離開搜狐受聘擔任新浪網文化事業戰略顧問。2012年,高曉松與宋柯加入恒大音樂公司,出任董事音樂總監……直到2015年7月,進入阿里音樂。
高曉松的多才多藝多能,在圈里圈外都眾人皆知,在進入阿里之前,馬不停蹄的日程就可見一斑。寫小說、出版文集、游歷歐美各國、拍攝紀錄片、拍電影,在2010年就連續擔任了《中國達人秀》和《快樂男聲》兩檔選秀節目的評委。
2012年,高曉松在優酷視頻開播了脫口秀欄目《曉說》,節目一播就6年。這一年還在《天籟之聲》《聲動亞洲》《向上吧!少年》《我是傳奇》等選秀節目擔任評委和嘉賓 。

2014年,高曉松加盟了愛奇藝,主持《曉松奇談》 。半年之后,又與蔡康永、馬東共同搭檔主持了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2015年5月4日,高曉松在微博上宣布退出綜藝圈,不再擔任《奇葩說》第二季導師。兩個月之后,高曉松便來到了阿里音樂。
在入職阿里音樂之后,高曉松就在微博感性地寫道:“從1995年我和宋柯成立麥田音樂,整整20年過去了。阿里音樂集團將是我倆音樂職業經理人生涯的最后一站。感謝阿里信任,阿里音樂集團一定會成為一家世界級音樂機構。”
這么信誓旦旦的文字,再加上兩個月前已經通過微博宣布要退出綜藝圈,讓人相信高曉松要為阿里的音樂事業而專注一次了,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其實,在高曉松宣布退出綜藝圈的半個月之后,就與樂視達成了關于共同運營大電影、周播劇和音樂等項目的合作。在與樂視的合作約定中,高曉松需與樂視影業獨家合作至少六部電影,其中至少三部為導演電影。網絡劇項目方面,高曉松為樂視影業網絡劇項目的獨家簽約導演及監制。而電影和網劇合作期限都是5年。
因此,當時業界還有一種聲音:高曉松在阿里領薪水的同時還在樂視干一份兼職。
2016年,阿里音樂迎來了一次人員調整。原CEO宋柯就任阿里音樂董事長,而高曉松從董事長升任為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此時的模式是:高曉松全面負責阿里大文娛國際戰略,宋柯負責阿里音樂演藝業務及創新發展。前者主外,后者主內。常駐海外,負責幫助阿里巴巴大文娛開拓海外戰場,在明眼人看來,這對于高曉松來說已經越來越像一份兼職。
當然,以高曉松的高情商,在每次發生調動之時,都會發出一些或感嘆或解釋的聲音,而這次他在微博這樣寫道:
“回想與阿里音樂四百同事共同奮斗的四百天,邊打仗(播放器版權戰爭)邊建設(阿里星球橫空出世),度過了難忘的學習與進步、探索與感恩之旅……未來我將和阿里大文娛的八千同事共同努力,立足中國,融入世界。回想少年入行時的理想:縱橫四海,改造行業。二十多年過去,如今乘著互聯網大時代的東風,終于揚帆入海,破浪遠航。”

但這信誓旦旦的文字背后是他依然身兼數職: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制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等,“曉說”和“雜書館”等做得風生水起……高曉松的繁忙日程似乎并沒有一點要為阿里音樂停下來或改變的意思。
2016年,高曉松與劉建宏、黃健翔合作主持樂視體育談話節目《新三味聊齋》。不久之后,高曉松擔綱《萬國置地和他的朋友們》走進德州主題演講。同年還參加了輕喜劇美食真人秀《食在囧途》節目。
2018年,高曉松砸微博曬出自己成為美國哈佛研究員,被方舟子吐槽為“有錢有閑就能去查個資料而已”。2019年5月10日,官宣參加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擔任超級樂迷,除此之外還為某部電影進行了配音……

那么,坊間盛傳阿里每年給出的600萬年薪到底有沒有打水漂?不知道以下兩個關于高曉松的業績算不算數。
2017年11月,高曉松為馬云、王菲作曲與制作的《風清揚》在蝦米音樂首發。歌曲一上線便迅速成為新聞熱點,搶占微博熱搜、知乎熱門話題,歌曲分享鏈接更是火速刷爆朋友圈,微信指數接近5000萬。當日多端用戶訪問量突破3000萬,僅有效播放量迅速逼近2.5億次。
2018年,在奧斯卡之后,《綠皮書》團隊的after party 上,高曉松跟著名導演合影,并在微博上感嘆, “墨西哥三杰在最近六年里五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墨西哥三位導演能做到,未來咱們中國年輕一代導演也能做到!為中國新一代導演加油!阿里文娛愿盡所能!”把阿里影業這個位居本片第三投資方的價值發揮到了最大化。經過《綠皮書》一役,高曉松為阿里影業海外進軍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綜上,可以看出,盡管高曉松并不專一,但也不可否認,他在才能、業界資源和知名度上,這些年還是為阿里的文娛事業加了分的。
而有了上市大公司的背書,高曉松深知未來人設應該會吃得更開,他是走是留都是進退容易的事情。因此,即使阿里給再高的年薪,恐怕也很難綁住他。
沉浮四年,錯失良機
除了高曉松和宋柯的相繼出走,阿里音樂的發展本來就帶著一些未被時代青睞的緣由。
2012年,天天動聽用戶量突破1億,同時也獲得了阿里巴巴的的投資。當時就有人指出,天天動聽迅速增長的用戶量,象征了阿里布局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阿里此前收購的蝦米音樂并沒能帶來音樂事業的優勢。因此,蝦米音樂的高端用戶覆蓋,結合天天動聽的中低端用戶覆蓋,對于阿里來說意義重大。
可現實的發展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天天動聽被收購后,第一年處于自運營狀態,第二年才與蝦米音樂一起被整合為阿里音樂。時任CEO的宋柯曾表示:“我們不可能有兩個播放器,應該有一個平臺做另外的事情。”

阿里星球上線當天,李易峰作為重要嘉賓入駐
自然而然,天天動聽成為了阿里音樂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邊緣化角色。但也并非毫無用處,2016年,阿里音樂基于天天動聽推出了一款泛娛樂粉絲交互平臺“阿里星球”。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新產品,“阿里星球”擔負了阿里音樂進一步擴大優勢的野心,但卻因為冗雜的功能過多,受到用戶詬病。
最終,這個經由高曉松、宋柯和何炅一手打造而成的“中國最大的泛娛樂交易平臺”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邊是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的節節敗退,另一邊是業內其他音樂平臺在版權爭奪上的愈演愈烈,阿里音樂終究得換一種發展方式。
于是,從第三任CEO張宇發送站內信喊出“廣積糧、不筑墻”的口號,看出了阿里音樂對版權的重新重視,也從“尋光計劃”的誕生,看出了阿里音樂對原創音樂和創作人的扶持。
只是在這場變動當中,誕生十年有余的天天動聽成為了歷史,蝦米順勢成為了阿里音樂的名片。
但有些可惜的是,此時的音樂市場氛圍已經不再那么簡單,騰訊音樂的強勢發展與網易云音樂的橫空出世,都給阿里音樂的發展之路鋪上了荊棘。
不過從后來的結果來看,阿里音樂沒有選擇單打獨斗。先是與騰訊分享了環球唱片的版權,同時也擁有滾石、華研等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代理。在今年9月,又以7億美元的投資,與網易云音樂達成了戰略結盟。
音樂行業需要更多的可能
阿里音樂與龍頭位置的失之交臂,與版權的丟失有著重要關系。
翻看蝦米音樂早期用戶的評價,有人提到,“蝦米音樂的界面、功能都很好,歌曲推薦、精選集、音樂流派也超贊”,還有人評價,“蝦米音樂是真的在做音樂,而不是做娛樂。”但讓他們離開的原因是同一個——歌單變灰了。
縱使后來阿里音樂通過購買與互授的方法扳回一城,但不少對用戶構成巨大吸引力的版權資源,仍舊不處于互授范圍中,這也是各大音樂平臺之間的根本較量。

蝦米音樂“尋光計劃”對原創音樂扶持起了重要作用
事實上,阿里音樂的發展模式是一種良性發展,這不僅體現在與其他音樂的平臺互通上,也體現在內部監控體系升級、AI算法的優化等方面上。
為何效果不佳呢?這與阿里收購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后的一系列“阿里化養成計劃”不無關系。而騰訊雖然放任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獨立發展,卻反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過更重要的是,如今國內音樂市場的發展原本就處于一種不成熟的狀態,誰能買到更多的版權,就能成為龍頭老大。而“音源即王道”的現象無疑會影響到企業對平臺發展的思考,是否平臺功能、用戶體驗等方面的優勢,一旦站在版權面前就變得不值一提了呢?
有人說,高曉松和宋柯懂音樂,但是不懂商業,所以沒能給阿里音樂帶來什么出色的成績。但這口鍋,其實誰背都不合適,如今音樂行業的氛圍誰也沒能料到。
對于行業來說,其實平臺之間真正的互通與合作才能帶來更繁榮的發展。當大家摒棄了對版權的狂熱,轉向一種常態的版權購買。在維護版權的同時,也能拿出更多的精力來搭建音樂環境,如加大對原創音樂人的扶持,加大對音樂文化的宣傳等。
在線音樂原本就不是一門掙快錢的生意,無論是阿里音樂還是其他從業者,都是行業里的重要角色,共同發力才能讓這個一榮俱榮的行業走向巔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