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的地方·回顧|徐家匯:如果你曾經居住于此
在這次徐家匯漫步前,始終在我腦中縈繞的問題是“為什么”,為什么要回到曾經生活、學習了十幾年的街區走一走?是不是某種極為簡單的復古情懷作祟?這樣的行走究竟會給我帶來什么?
當然,最為直接的緣由是,幾年前偶爾路過這片街區時,我忽然發現自己小學和初中時就讀的學校已經不見蹤影,小學變身高檔住宅,中學則成了南洋模范中學(小升初時高不可攀的存在)的漂亮校舍。

從東安路零陵路轉角的地鐵站出口,沿著零陵路一路向西,這是一條上學的路。每個忙碌的早晨,父親會騎自行車載著我上班,總在快遲到的前一秒在學校門口將我放下。
放學后,則是幾個要好的朋友像小分隊一般,沿原路線返回。在東安三村門口送走一個,一村門口互道再見,剩下的幾個總不舍得立刻回家,在腫瘤醫院昏暗的小賣部逗留許久,再穿過醫院門診部,拐到東安四村?;丶曳畔聲?,我便下樓,跟住在同個新村的小朋友,在居民樓空地上,赤手空拳玩各種游戲。直到爸媽扯著嗓子在樓上喊吃飯,才拍著手上的泥巴,悻悻然回家。這似乎是一天中最歡樂的時光了。

周末和節假日,有時跟著媽媽跑娘家。外婆家就在宛平南路斜土路,也就是從家門口出去繞道斜土路往前走一條馬路。平日沒有特別的情況,我幾乎都不用過馬路,只要繞著這個“豆腐塊”街區走就行了。
外婆家在這個街區最早的高樓,是1984年華東設計院建的13層居民樓,造樓所用的地在當時是一些私宅,采取的政策是原拆原回。我記事起,便經常聽家中長輩講古。在舅舅的記憶中,“從宛平路(那時還是謹記路)到現在電影制片廠,足足30畝地都是外婆娘家的桃園”。不過這片地似乎在1949年前便被外婆的爸爸賭博敗光,只剩下幾幢私宅,最終置換為高樓里的幾套房子。

其實,徐家匯的居民結構有兩個極端。天主教會的神職人員和交通大學的教授,以及各個學校的學生,是知識分子的一端,占人口少數。另一端則是許多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逃難來上海的貧苦農民。
在1950年的徐匯區總人口中,有24376人處于“失業、無業和家務勞動”狀態。這里是上海低收入貧民生活區,李天綱教授稱之為上海的“拉丁區”。我的爺爺便是其中一員。從江蘇啟東跑單幫到上海,憑借一己之力,在斜土路東側的敖家里蓋了樓房,容下祖孫三代十口人,直到1983年土地拆建,被置換到小木橋路的新建小區(如今更名為西木小區)。

在父親的記憶中,他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1950年左右,肇嘉浜路還是臭河浜,去往肇嘉浜那一頭,必經之路是金雞橋和天鑰橋。根據文獻記載,天鑰橋最初是為了讓居住在濱北的信徒到濱南的教堂做禮拜時交通更便利而建造的,其名源于信徒過橋做禮拜講作“通往天堂的路”,而橋則成了“開啟天堂的鑰匙”,故名“天鑰橋”。
有趣的是,父親居住在濱南,小時候卻經常為了玩耍,從濱南騎著自行車過橋去濱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鑰橋對他是個“開啟樂園的鑰匙”吧。解放后,爺爺也得到了上海糧食局倉庫管理的職位,讓父親能夠在恩光小學讀書。父親清晰地記得,這個私立小學似乎是當時極少的選擇之一,一個學期的學費要15塊。盡管不知道爺爺工資是多少,這應該算是筆不小的支出吧。
說到小時候的活動區域,“我么經常就是從敖家里,就是斜土路北面,你外婆家對面,出門朝北走,彎過宛平路菜場,走到恩光小學。下午則是出了校門,走進宛平幼兒園那個弄堂,再穿過南門走回家?,F在那里就是徐匯花園,那個高檔住宅,我們敖家里的房子拆掉后,他們又建了多層”。

父親的腦中也有自己的地圖。盡管沒有照片,這些語言卻更清晰地在我腦中構成圖像。而書籍上的老地圖、老照片卻是如此模糊而遙遠,它們似乎永遠在我們的生活之外。又似乎是反過來,我們的敘述始終被擯棄在歷史之外。
我腦中經常會閃現一片菜地,長著高高的玉米。我的哥哥們為了甩掉我這個“跟屁蟲”,經常遁身其中。而我則不敢走入,一個人站在外面束手無措,只得跑回屋里找大人。跟父親交談后,才發現原來這是外婆家后面的菜地,也就是直到1984年拆遷之前,宛平南路這幢大樓的原址,還是私宅和菜地相互混雜的情況。
直到1983、1984年接連著拆遷,原本相鄰一條街的兩家人,因為拆遷隔開了幾條街。而爸爸廠里分配的房子,卻又偏巧是外婆娘家原拆原回的東安四村,左鄰右里都是媽媽的親戚,我也第一次認識了跟我同齡的侄子、侄女,大家也都在同一個小學,見面難免尷尬,不知如何稱謂。
就這樣,父親、舅舅的敘述與我的記憶不斷重疊。我發現,當我想要談論某個地方及其與自身的關聯,恐怕既不會以大事件為線索,也不會以名人事跡為節點,更多地是從日常生活出發,遵循自身的軌跡。
當我在為本次活動跟長輩們交流時,我近乎有些“吃力地”將話題引向徐家匯這一現代性商業中心之所在。我想要了解,徐家匯的商業發展進程對生活在周邊的我的父輩們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然而事實證明,盡管生活在那周邊,他們的生活軌跡、活動范圍以及生活變遷,實際上與那些重大事件似乎是一種平行而不相涉的關系。真正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依然是某些深根于其生活的家族或宗族的維系,而這種家族的維系實際上依靠的是土地本身,也就是“他們的風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