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航海王:狂熱行動》:粉絲特供的“狂熱”電影
《航海王:狂熱行動》(以下簡稱《狂熱行動》)和李安的《雙子殺手》選擇在同一個周末于中國大陸上映,排片率不相上下,票房走勢也大體相仿,但考慮到《狂熱行動》僅有2D版本,因此其兩日破億的票房成績,含金量其實還比《雙子殺手》高出一籌。大IP電影的號召力可見一斑。不過《狂熱行動》是粉絲特供的“狂熱”電影,對《航海王》系列漫畫和動畫劇集都沒有情意結的觀眾,如果硬要湊熱鬧,大概不會感受到狂熱,而只會如中“沉睡魔咒”——還沉睡得不安生,畢竟電影從頭打到尾,也有夠吵鬧的。

作為一部從1997年開始連載了二十二載還沒有收尾跡象的長篇漫畫,《航海王》的劇場版推出頻率并不高。繼2012年和2016年的兩部之后,這部2019年的最新一集,也才僅是劇場版系列的第14部。這固然可以說是因為需要精工出細活,實質原因則是產能跟不上:和大量使用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制圖)的好萊塢動畫工業相比,日漫的動畫劇集和劇場版電影,都仍大量依靠原畫師純人工給“畫”出來(當然也少不了電腦技術輔助)。加上《航海王》的劇場版一直走大場面大制作路線,影片的生產周期自然快不了。“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倒也給了《航海王》劇場版做饑餓營銷的一個好理由。
觀眾要等待三年,才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自己喜愛的角色,自然是恨不得一次性看個夠看個飽。電影對觀眾的需求心知肚明,也有求必應。《狂熱行動》是一部嘉年華電影,嘉年華的要義是人要多,衫要靚,活動要緊湊,事件要密集。粉絲觀眾在影片里數出場人物就可以數到頭暈眼花,近二百號人物擁擠地塞在一部101分鐘的電影里,可想而知其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撈不到什么新的原創臺詞,只能是因循漫畫劇集里的既成設定。——但這或許也正是觀眾們想要的:因為熟悉,所以親切。因為親切,所以寬容。電影在通常被認為評分苛刻的豆瓣網喜提8.0分(截至10月21日),不是電影質量的勝利,是粉絲愛的供養。


馬丁·斯科塞斯引起爭議的“漫威電影不能算是電影,只是主題公園”的評論,挪用來評價《狂熱行動》,不管觀眾是否認同,背后的邏輯同樣成立。《狂熱行動》有完整的劇情,有鮮明的角色形象,該有的視聽效果也并不含糊,但所有的這些優點都不來自于電影本身。借用《雙子殺手》的科幻概念設定來討論的話,《狂熱行動》是一部“克隆”電影,將《航海王》漫畫和劇集里的人,“克隆”到一個全新的場景,讓所有人盡情地打上一場群戰,然后又毫發無損地重回到原來的漫畫和劇集里去。《航海王》的漫畫和劇集都不是單元劇,這注定了本質是單元劇的劇場版電影,只能是劇情主干線的旁逸斜出,不可以干擾到漫畫和劇集原定的劇情走向。對《狂熱行動》做劇透或者不做劇透,對觀眾來講差別不大,因為觀眾得到的不是情節享受而是情緒代入。《狂熱行動》考驗的是粉絲的忠誠度,是粉絲快速地識別出人物及其標志性臺詞與性格的記憶力,劇情越復雜越推陳出新,反而越不利于粉絲“答題”。

連載多年的日本漫畫,如果又不是《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蠟筆小新》這樣的單元劇,隨著登場人物和故事篇章的增多,都有漸漸形成“水潑不進”的封閉世界的趨勢。上一個例子便是劇場版層出不窮到眼花繚亂的《七龍珠》系列,從《龍珠》到《龍珠超》再到《龍珠Z》,適合粉絲“過節”,不歡迎對原著一知半解的觀眾湊熱鬧。《航海王》走過二十二載,和漫畫一同長大的觀眾,差不多都在二十到四十歲年齡段,正是電影票房的主力貢獻軍。粉絲護主,更護自己的青春記憶。創作者只需要討好粉絲,即使不開拓新的市場受眾,也能賺個穩定的市場回報,反正“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只是隨著越來越多觀眾可能只是從各種印刷宣傳品和文創產品上才認識路飛與馴鹿喬巴,《航海王》的“老本”未必能一直如愿吃下去。永遠有人年輕,但不會有人永遠年輕,當主打“熱血”的《航海王》的粉絲觀眾們都過上保溫杯里泡枸杞的養生生活后,這個系列故事,恐怕也就再難狂熱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