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熱評丨紓解“李田田之問”,讓對話機制更通暢
“我出事了!剛剛寫作時,局里(教體局)來電話,要我馬上趕進城,因為那篇文章,局長要見我。”10月15日晚上10點45分,湖南湘西州永順縣桃子溪學校女教師李田田發朋友圈“求救”。此前,她發布一篇題為《一群正在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稱自己疲于應對上級各類檢查,耽誤了教學。該文被轉發后引發廣泛關注,永順縣教體局要求刪文,并要她連夜進城接受約談。
連日來,李田田的命運牽動人心:她會不會被“穿小鞋”?其筆名叫小辮子,她會不會被“抓辮子”,乃至被扣帽子、打棍子?
據最新報道,目前,李田田任教的課程已經減半,但其外出行程需向領導匯報,“我去哪個地方,干什么,要告訴他們,現在我的壓力真的很大”,李田田如是稱。如果說課程減半體現了減負,意味著李田田反映的問題已經開始解決,那么“外出行程需向領導匯報”則讓人浮想聯翩,甚至有些費解。
此前,李田田事件已經峰回路轉。湘西州州委派出州委督查室主任前往相關學校調查情況,據反饋,李田田所述情況屬實。督查室主任表示,要整頓永順鄉村教育現狀,“少些形式檢查,減少老師的任務,還批評了教體局局長”,并向李田田承諾,教體局若有任何刁難,可找他本人。
湘西州州委書記葉紅專接受采訪時,更是態度堅決:“湘西杜絕一切形式主義的檢查,縣教體局工作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我們已經提出批評。”教師有什么意見、好的建議,支持公開發表,他們也會及時調查解決。
這種隔空“對話”,堪稱一次良性互動,讓人如釋重負,也倍感欣慰。李田田提出問題,葉紅專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這是權力的謙抑,也是聆聽的力量,也更讓人感受到相關部門直面問題的真誠。
今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該《意見》明確提出:“各地要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嚴格控制面向義務教育學校的各類審批、檢查驗收、創建評比等活動,未經當地教育部門同意,任何單位不得到學校開展有關活動。”
而李田田所在的學校,檢查偏多。“學校幾乎每周都有檢查”,教師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出現了職業倦怠。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事務也耽誤了教學,“停課掃地是常有的事,我(李田田)的語文課已停滯不前”。如此種種,與中央精神明顯相悖,這種毫無意義的虛耗,百害無一利,只會帶來“多輸”。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提出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要把教師從“表叔”“表哥”中解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靜下心來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化水平,是廣大教師的合理訴求,也是廣大家長的迫切愿望,還是職能部門念茲在茲的任務安排。
“形式主義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為基層減負,為基層教師紓解壓力,早已是全社會的價值共識,關鍵在于如何見效率,如何顯效果。采取措施整頓一切形式主義的檢查,就體現在真正矯正錯位的政績觀,還體現在全面清理和規范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比如,實行目錄清單制度,未列入清單或未經批準的不準開展,更不能隨意給學校和教師搞攤派。
有個細節值得一提。李田田接受采訪時透露:“我在平時開會的過程中,有半開玩笑地跟領導反映過此類形式主義的事情可不可以不做,我覺得做起來沒有意義,但還是沒有得到實際的解決。比如說,私下有朋友跟我聊天說,他的情況經歷跟我相似,他也寫過文字反映情況,但沒有結果。”這說明為頻發檢查所困的不只是李田田。
如果李田田一反映問題,就能獲得及時反饋,何至于此?從健全對話機制,到暢通反映問題的渠道,再到完善解決問題的平臺,這是解決“李田田之問”的重要方式。故此,通過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讓李田田們看到問題就敢提意見,提了意見就能獲回應,反映問題屬實就能得到解決,這才是“多贏”。善待“李田田們”,就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激發出他們的教育熱枕,鼓勵他們更好地愛崗敬業。當越來越多的教師勇當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我們的教育事業就能更有生機。
(原題為《熱評丨紓解“李田田之問” 讓對話機制更通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