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越昂貴的培訓班,越容易騙取家長的“智商稅”

也許是我們的生活過于波瀾不驚,這些泡沫就是冥冥之中安排下,要為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幾分樂趣吧。
這兩天熱議的“量子波動速讀班”就是又一個令人快樂的反智泡泡。

可是嘲笑荒誕之余,我們還是有必要認真反思下,這種荒唐到可恥的教育騙局,為什么會如此公然流行?即使學費高昂,即使明顯是“智商稅”,為什么仍有大批家長趨之若鶩,其中還不乏高學歷者?
從欺騙者的角度看,他們成功的最大原因正如畢導所總結——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加上科學信息差。

「也就是把“引人注目的術語連成一長串”。研究大眾心理著稱的勒龐說:“作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證據和證明看上去越貧乏,它就越有威力。”」
那么從受害者兼部分煽動者,也就是家長和孩子的角度看,他們助力這種教育騙局的原因,除了望子成龍的心態以外,或者心態背后,還有什么呢?

講述 | 梁捷、嚴飛
來源 |《一平方公里內的經濟學》
《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文字部分來源于上述音頻節目,經刪節整理)
1.
教育騙局屢屢成功,
社會學背景是什么?
今天的家長,幾乎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們放在長期競爭的環境中。焦慮的家長們永遠源源不斷地在為各類補習班、課外興趣班送上自己的金錢和孩子。為什么?
這幾年,也許你經常聽到和階級或者階層相關的各種說法,比如“階層跨越”、“階層固化”、“階層流動”。
而教育,就像是社會階層現狀的一面放大鏡。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那些愿意為孩子的教育付出大量成本的家長,他們希望孩子獲得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贏在起跑線”,接受優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起碼不能跌落至比自己還低的階層,最好是可以實現階層的躍升。
已故的社會學家陸學藝在其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中,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劃分標準作了說明——
他發現人們憑借社會經驗和主觀感受對人群進行分類,主要依據三個方面的標準:
一、是否有錢(收入高低或擁有多少財產);
二、是否有權(在政府或企事業單位中的職位高低);
三、是否有文化(學歷文憑高低)。
可以說,在今天的中國,經濟資源、政治組織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量,決定著人們綜合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著他人對某一個人的社會性評價。
所以,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階層跌落時時刻刻發生的時代,即便是那些有房有車,看起來生活優渥的中產階層也對自己的境遇無法停止焦慮,即使在大城市過上了看起來體面的生活,卻在內心依然在尋找“心安之處”。
他們都是脆弱的,時時有著危機意識,在拼命努力和惶恐之間想要牢牢保衛、守住自己的一切,當然包括階層。
中產們今天得來的一切是靠競爭和奮斗一路得來,因此,他們也會用同樣的路徑來教育孩子。
在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中產階級們花錢不曾手軟,從動輒幾萬的培訓補課費,到高價的學區房,他們將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們看到了“贏在起跑線”,甚至是“贏在子宮里”的極致追求,看到了家長眼里一場又一場輸不起的育兒之戰。
在這種種現象的背后,實際上都源于人們對于自身所處階層的焦慮感以及不滿足,源于人們一種想要向上流動、努力超越的欲望。
2.
家長為“望子成龍”付出的高昂成本,
最實際的動機是什么?
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家長們愿意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資本和精力,是具備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需要介紹一個概念,叫做“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經濟學家在上個世紀中期提出來的。這個概念一提出來,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很多主流經濟學家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資本,叫做物質資本。比如一筆資金,哪怕拿去買了原材料,我們仍然承認它的資本屬性。因為只要把這批原材料在市場上出售,我們又能重新獲得這筆資金。
但如果我們把一筆資金用于兒童教育,或者用于員工培訓、員工體檢,投下去以后就不見了,它還是不是資本,這里存在疑問。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力上的投資,回報周期是非常長的,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大概過幾年能看到效果,對于兒童的教育,也許要等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是到了今天,經濟學家掌握了更多的工具,可以對這個問題展開長期分析。
根據一些經濟學家的估算結果,20世紀90年代美國教育投資的年回報率達到18%,這是一個很高的水平。到了2010年以后,教育投資的回報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有15%,還是很高的。相比之下,股票的投資回報率在7%以下。假如你投資其他品類,比如黃金,那么回報率可能只有2-3%。
所以,經濟學家可以很有信心地告訴家長:如果你有一筆資金不知道投資方向,那么投資在孩子的教育上,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投資。
另一些經濟學家專門研究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
美國讀大學的學費很貴,即使美國人也覺得貴,有一些家長不鼓勵孩子讀大學,而經濟學家研究的結果發現,美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很高,而且越是到晚近,投資回報率就變得越高。
在1963年,一個典型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大概比一個典型高中畢業生的工資要多出50%。到后來,兩者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尤其在1980年之后更是加速拉大。到2012年左右,兩者的差距逼近100%。
這就說明,現在美國一個擁有大學文憑的人,平均比只擁有高中文憑的人多掙了近一倍的錢——教育是很有價值的。
現代社會逐漸形成共識:一個家庭應該更多重視孩子的質量而不是數量。甚至有經濟學家提出一套宏觀經濟增長理論,這套理論認為,一個社會從重視兒童數量轉向重視兒童質量,這是經濟從停滯向現代經濟增長模式過渡的關鍵所在。
在十九世紀之前,經濟增長緩慢,生育率居高不下。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這種情況在西方世界發生了逆轉,生育率降下來,在每個孩子身上投入的人力資本極大地增加,也導致整個社會的經濟取得進步。
一個人從小長到大,他的基本能力、身體健康水平、接受教育的年限,很大程度都是由他的家庭決定的。即使到他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他找工作的經歷、工作的情況,可能還是會受到家庭的影響。每個人的家庭都不一樣,甚至可以說相差甚遠,所以研究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也離不開對一個人原生家庭的研究。
將一個家庭條件比較差,但通過自己努力考上較好學校的學生,也就是寒門出的貴子,與另一個家庭條件較好、但自己只考上二流學校的學生做一番比較。經濟學家發現,兩者畢業以后未來的收入水平差不多。
也就是說,教育確實能夠促進階級流動,使得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擺脫不利的狀況,得到了回報。當然,這種促進仍然是有限的。
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由于富裕家長具有更強大的資源和能力,富人孩子考上一流學校的機會要遠大于窮人孩子,近年來對一些一流大學的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富人孩子對于窮人孩子總是擁有優勢,即使考大學失手,孩子淪落進入二流大學,陷入不利的境地,畢業后家長還是能幫助孩子扳回劣勢,收入不會比窮人的孩子更糟糕。

3.
為什么明明是“智商稅”,
家長還是紛紛給孩子報班?
現在生意不好做,各類培訓班卻成了很多人挖金掘礦的一塊寶地。培訓內容令人眼花繚亂,各種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項目都有人能提供培訓,這其中也不免衍生出類似“量子波動速讀”這樣的教育詐騙。
我們不妨試著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整個培訓產業的蓬勃興起,實際上是今天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人們為什么要孩子學習那么多奇怪技能呢?
同時我們要繼續追問:今天網絡如此發達,網上有各式各樣的公開課、教學視頻,哈佛、耶魯的老師都有,不少還是免費的,為什么還要專門出去接受培訓呢?
事實上,有一種重要的經濟學模型可以解釋這個現象,這種模型叫做“信號發送模型”——
有一批經濟學家認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選拔者只能利用一切直觀可見的信息來選拔。此時,個人學習的經歷可以作為一種積極的信號發送選拔者,從而讓自己處于有利的位置。
舉例來說,假設你是一個民辦小學的招生老師,現在面對數十個、上百個前來報名的孩子,你都是第一次見到,一無所知,你應該如何選擇呢?
你的目標是從中選拔最聰明、能力最強、未來學習表現可能最好的孩子,可是你可能只有五分鐘、十分鐘來了解一個孩子。此時,孩子身上的各種信號都是極為重要的。
如果孩子已經學過英語、學過數學、學過唱歌跳舞、學過體育鍛煉,那么至少說明一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視的。孩子學的東西越多,所學的東西越貴,這種信號就越強,越有可能幫助孩子說服選拔考官。
所以,孩子接受各種培訓,重要的不是培訓本身,而是培訓以后的那張證書,可以表明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而且在選擇課外興趣的時候,家長也必然要考慮投入成本。
真正用心的家長會盡量讓孩子學個高爾夫、馬術、賽艇,至少要學個網球,因為這些項目相對更加昂貴,一般家庭可能根本支持不起,這樣發送的“信號”才更具有意義。

任何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會一眼識破這一類拙劣騙局,可是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家長情愿繳納上萬元的學費,讓孩子去接受愚弄,而且其中不乏擁有高學歷的家長?他們怎會做出這種與自身智識能力不相匹配的行為?
我們不妨在最后提出一些假設,供大家分析探討。
第一,有些家長并不在乎學習本身,只是想花錢讓孩子多學一種技能,從而在競爭中多一點優勢?,F在每個孩子都有很多證書,課外學習的目的就是拿一張證書,最好是與別人不同的證書。那么“量子波動速讀班”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契機。
第二,這個班的學費不便宜,有一定的門檻,而這種門檻可以把一部分沒錢但計較的家長阻擋在外,而這正好滿足了另一部分家長的偏好。
他們覺得,很多人會心疼學費,不舍得讓孩子來參加這種效果不明的學習班。而自己不在乎那一點學費,不管是否有效,自己的孩子總比其他孩子多一次機會,因此值得一試。
第三,很多家長都心存焦慮,非常關注其他家長的行為,從而容易形成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就是,在羊群中,有一只羊突然朝某個方向奔跑,就可能帶動無數羊在后面跟隨。家長也是一樣。只要有一個家長心血來潮地報名了“量子波動速讀班”,其他家長唯恐落后,就很有可能也跟隨其后,也報名這個班。
第四,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發展前景沒有把握,于是抱著一種彩票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天才,或者能有一些特殊機遇激活孩子的天才。
這種看似荒唐的“量子波動速讀班”何嘗不是一張富有吸引力的彩票呢?一些家長希望,萬一它是真的,自己中了大獎,孩子就能籍此變得與眾不同。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不顧一切,病急亂投醫,有時候就投向了“量子波動速讀班”。我們在感慨這個社會荒誕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它背后的大片辛酸。

監制:貓爺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原標題:《越昂貴的培訓班,越容易騙取家長的“智商稅”》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