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500萬中國人深受困擾,抑郁癥到底是個什么病?
原創: 嚴肅討論的DT君 DT財經


事后來看,雪莉的身故其實有跡可循。在此次事件發生前,雪莉曾在半夜開直播,含淚吮著手指卻不說話,情緒異常。她還在節目《真理商店》里表示,“感覺很多人唯獨對我戴著有色眼鏡……觀眾朋友們,也請疼愛我一些吧?!?016年底,雪莉還在社交網站上發布自己滿手紗布的照片,顯示了自己從手腕動脈到虎口的多個傷口。
這些現象都把雪莉的死因指向了抑郁癥。
有關抑郁癥的話題總是來得很突然——90年代科特·柯本的子彈,21世紀初張國榮的縱身一躍。對于大眾來說,這些人的離去意味著每年固定的某一天被刷屏,或是再唱起他的歌時感傷當年,但對于當事人的痛苦是難以感同身受的。
同樣受抑郁癥折磨的崔永元在談到張國榮時,就表示非常理解:“發病的時候跳樓就像是擰開瓶蓋喝水一樣,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沒有特殊意義?!庇笆紫鄿厮诡D·丘吉爾也說:“抑郁癥就像一條黑狗,一有機會咬住你就不會松口。”
抑郁癥這條“黑狗”為何在我們的時代反復出沒?它真的不可戰勝嗎?除了扼腕嘆息我們還能做什么?
這次,DT君(ID:DTcaijing)想用文獻和數據,為你找到一些更科學的答案。
1
抑郁癥
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數字。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17年發布的《抑郁癥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報告,現在世界范圍內預計有超過3億人飽受抑郁癥的困擾,全球平均發病率在4.4%左右。從地域、年齡、性別等維度,報告還有以下發現:
1. 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女性平均發病率為5.1%,高于男性的3.6%;
2. 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55-74歲的男性抑郁癥患病率超過5.5%,55-74歲的女性抑郁癥患病率超過7.5%。60-64歲女性為高危人群,發病率接近8%;
3. 低收入國家/地區的發病率高于其他國家/地區。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抑郁癥其實很常見。
當視角從世界縮小到中國,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達到了4.2%,差不多每20人中就有1人患有抑郁癥。由于人口眾多,中國抑郁癥患者數量在5500萬人左右,僅次于印度,遠超過第三名美國。另外,最近屢傳出明星患病消息的韓國抑郁癥發病率是4.1%,抑郁癥患者規模為190萬人。

從百度指數來看,最近一次抑郁癥搜索高峰出現在2019年8月中下旬,爆紅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女主角熱依扎自曝患有嚴重抑郁癥。

搜索抑郁癥的大部分人,不僅是抱著了解或圍觀的心態,不少人或許也正受到抑郁情緒的困擾。查看具體搜索詞,“抑郁癥的表現癥狀”“抑郁癥SDS測試”“抑郁癥的十個先兆”等表明,不少人懷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癥,正在尋求驗證。

自檢成為普遍行為背后,是患病人數的持續上漲。WHO統計數據顯示,自2005年到2015年,全球診斷患有抑郁癥的人數增長了18.4%,這期間世界人口增長比為12.7%。
當然,這與醫療發展帶來的確診率提升也有關系。
在抑郁癥數據背后,我們更關心,這條“黑狗”為何在我們的時代反復出沒?
2
人們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
得從抑郁癥的成因開始說起。
抑郁癥又叫抑郁障礙,從精神病學上來說屬于心境障礙的一種,《精神病學》一書中是這樣寫的,“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生化、生理、內分泌以及心理社會等因素有關”。
諸多因素歸納起來,符合美國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精神病科醫生喬治·恩格爾在1977年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型(Biopsychosocial Model,BPS模型),這是迄今為止仍廣受認可的精神障礙解釋。

從生物層面來看,現有研究已經發現基因、腦內神經遞質功能障礙、腦結構異常、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等都可能與抑郁障礙有密切關系,但是機制尚不清楚。
從心理層面來看,抑制型氣質及內向人格更容易患抑郁癥,更多的負性想法和功能失調性態度是抑郁癥發病的基礎。
而從社會層面來看,負性社會生活事件往往是抑郁癥發病的誘因,這里的負性生活事件包括喪偶、離婚、婚姻不和諧、失業、嚴重軀體疾病、家庭成員去世等。有研究表明,在上述事件發生的6個月內,抑郁癥發病危險系數增加6倍。
借用“各色人類研究中心”的比方就是:遺傳造了槍,環境上了膛,負性生活事件負責扣下扳機。
從這些抑郁癥影響因素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更普遍的“精神亞健康”和“生理亞健康”成為抑郁癥發展的時代背景。
CBNData的一份報告顯示,情緒壓力占據了現代人心理困擾的44%,而抑郁情緒是主要來源之一。


通過對71760名受訪者的調查可以發現,不同婚姻情況相對比,喪偶人群心理健康狀況最差;軀體患有疾病的受訪者的心理問題發生率,是軀體亞健康受訪者的1.6倍,是軀體健康受訪者的10.7倍;而慢性病患病人群中,心理健康的僅占5.1%,過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抑郁、焦慮問題突出。
3
面對抑郁癥,除了扼腕嘆息
我們還能做什么?
在WHO發布的《抑郁癥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報告里,我們還能看到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數據:自殺人數。當前世界上每年都有約80萬人自殺,而抑郁癥正是最主要的誘因。
根據學者費立鵬2002年發表在《柳葉刀》的調研:1995至1999年,中國的年均自殺率為23.2/10萬,心境障礙(抑郁癥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是自殺的主因。
除了扼腕嘆息,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治愈抑郁癥的難點在于,這需要非常專業的幫助,但現有醫療體系并不完善。
在前兩天發布的《我在蓋茨夫婦面前分享抑郁癥》文章中,作者“端端醬”寫道:
“身體癥狀越來越明顯,早醒失眠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又找到另一家三甲醫院的B醫生,這次推薦我看中醫,之后的一段日子,中藥、針灸、推拿、點穴……能做的,都做了,錢花了不少,效果寥寥,只得作罷。”
中國精神科醫生的缺口仍然巨大。據WHO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只有約23000名精神科醫生,平均每10萬人擁有1.7名,同期,俄羅斯的數據是11名,美國是12名。
而心理咨詢的價格也并不便宜。根據CBNData發布的《2018心理咨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2018年心理咨詢來訪者的人均年花費為近6000元。端端醬在文中也寫道:“每次(50分鐘)1000元的價格,讓我只有每次緊急關頭才會跑去?!?/p>

關于社會文化,我們要先認識一個詞——病恥感。美國作家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隱喻》中寫道,當社會逐漸把一些“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一種道德評判時,患者會因“蒙羞”而拒絕向家人、外人透露自己的病情。這種被稱作病恥感的現象,通常存在于性病、癌癥以及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類疾病患者身上。
對抑郁癥缺乏認知的人會將抑郁癥的癥狀形容為“矯情”“做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患者的病恥感,導致患者無法被確診。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在2017年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結果,在調研了32552位來自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18歲以上的社區居民后,發現31%的社區居民對精神障礙有病恥感,社區居民認為38%的精神障礙可不治自愈。
對此,黃悅勤表示,只能通過加大宣傳等方式提高大眾對精神障礙的認知。
讓人感到慶幸的是,大環境正在逐漸變好。
如今,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已經給出了較好的解決方案。對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癥,人們可以獲得多種幫助,比如抗抑郁藥、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心理療法(IPT)等。心理社會治療對輕度抑郁癥也很有效。
立法等相關配套也在快速跟上。2012年,中國通過了第一部《精神衛生法》,要求增加醫療設施和醫務人員,提高人們對于心理問題的認識;2016年,國務院頒布政策文件,要求加強對抑郁癥的精神篩查。
在公眾逐漸開始認識抑郁癥后,互聯網上也出現了不少對抑郁癥患者的鼓勵。網易云音樂上,中島美嘉唱的《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吸引了31萬的評論,隨便翻一翻,都是暖心瞬間。有人在評論區緬懷雪莉,也有人在為陌生人打氣。

大環境的變化其實非常關鍵,《精神病學》一書特別提到了社會的作用:
當遭遇負性生活事件后,如果能及時接受社會支持系統的物質精神安慰,可以減輕或消除負性生活事件對其的影響,削弱或消除其生理、心理反應,避免抑郁癥的發生。即使抑郁癥已經發生,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仍會對抑郁癥的康復起到促進作用,并能夠防止復發。
面對抑郁癥,我們能做的絕對不只是扼腕嘆息。
明天會更好的。
參考文獻
[1]WHO.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R].Geneva:WHO,2017.
[2]Gliedt, Jordan & Schneider, Michael & Evans Jr, Marion & King, Jeff & Eubanks, Jr, James. (2017). 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and chiropractic: A commentary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hiropractic profession. Chiropractic and Manual Therapies. 25. 10.1186/s12998-017-0147-x.
[3]Phillips, Michael & Zhang, Jingxuan & Shi, Qichang & Song, Zhiqiang & Ding, Zhijie & Pang, Shutao & Li, Xianyun & Zhang, Yali & Wang, Zhiqing. (2009).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Lancet. 373. 2041-2053. 10.1016/S0140-6736(09)60660-7.
[4]WHO.Depression[EB/OL].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018-3.
[5]劉國香.抑郁癥在中國[J].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9,8(114):91.
[6]Giovanni A. Fava, Nicoletta Sonino.The Biopsychosocial Model Thirty Years Later[J].Psychother Psychosom,2008,77:1-2.
[7]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Z].中國: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2018.
[8]Engel G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1977; 196:129–136.
[9]王睿.抑郁癥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4,12:1332-1336.
[10]江開達. 精神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123-
[11]龔紹麟. 抑郁癥[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158-
160.
[12]各色人類研究中心.抑郁癥真的是文青病?都市病嗎? | 對抑郁癥的三大誤解[EB/OL].https://mp.weixin.qq.com/s/Ec_id4dW39xnrbaCgKaNbA,2018.
[13]CBNData.2018心理咨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Z].上海:CBNData,2018.
[14]WHO.有關自殺的事實和數字:信息圖[EB/OL].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suicide-prevention/infographic/zh/,2018.
陳劍梅.
[15] “神 經 衰 弱”何 以 變 成“抑 郁 癥”:一 種 社 會 學 視 角 的 分 析
[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11):35-36.
[16]Phillips MR, Yang G, Zhang Y,etc.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17]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Lancet,2002,11:1728-1736.
[18]WHO.Facts and Figures Global issue—burden on the rise[EB/OL].WHO China Office,2017.
[19]端端醬.我在蓋茨夫婦面前分享抑郁癥[EB/OL].端端醬,2019.
[20]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M].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03:1.
[21]Prof Yueqin Huang, Yu Wang, Hong Wang,etc.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Psychiatry,2019,3(11):211-224.
[22]WHO.抑郁癥[EB/OL].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018.
[23]何伶俐,旺 新 建.抑 郁 癥 在 中 國 的 傳 播[J].醫學與哲學,2012,33
(2A):29-31.
[24]白吉可,周志超,張大慶.醫學史視域下中國抑郁癥發展研究[J].醫學史研究,2018,39(12A):83-86.
[25]北京大學新聞網.衛計委發布北大黃悅勤教授團隊關于精神障礙疾病負研究的相關成果[EB/OL].http://pkunews.pku.edu.cn/xwzh/129-297417.htm,2019.
作者 | 陸泓、陳詩雨
編輯 | 蒂姆
設計 | 鄒磊
合作、交流請關注微信公號DT財經(ID:DTcaijing),轉載請添加微信dtcaijing005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