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電影節創投的黎明時刻

青年導演最好的時代。
文/bobby
產業寵兒。
如今,青年導演的地位早就發生了一次反轉。一方面是青年導演的作品涌入頭部,成為了整個市場的“塔尖”;另一方面整個產業也開始圍繞著“青年”建立體系。
但其實,如果仔細去發掘,如今電影節和青年導演的關系也發生了明確的變化。電影節越來越懂得需要什么樣的青年導演,而青年導演在整個產業當中的引力效應也在加劇。
在剛剛公布的海南島國際電影節H!Action創投會年度入圍項目中,20個入圍項目里19個已經明確了制片公司;有將近三分之一有“明星”監制或“明星”制片人助力。
這其實順應的也是整個電影產業對于青年導演需求的轉變。如今,電影節創投不再只是局限于初入市場的“青年”。越來越多有過經驗的導演、演員加入其中,創投的含義更傾向于多向“合作”,而非單一“扶持”。
這必然會“重塑”電影節創投,在一開始就注入產業化的視角。而從“根”上通過產業化鞏固作品基礎,對于電影本身來說無疑是一道安全鎖。
1
類型化
類型。

整個2018年,電影市場的關鍵詞在于“新類型”。這個“新”并不是電影市場在類型上的突破,而是打破了傳統檔期里類型的狹窄定義。而今年,科幻、動畫等類型的“崛起”,是基于“打破”之后的“建立”。
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這個階段是必然需要經歷的。在整個市場突然擴大之后,電影市場的需求并不明確,電影被非常粗暴的分為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而根據檔期特性,商業電影的定義也極其狹窄。
隨著整個市場的理性回調,商業電影的類型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今,市場里新人新類型的涌現,也在加劇這個趨勢。
對于電影節來說,評獎不是存在的唯一意義,扶持和激活青年是更高的標準。如今,無論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是平遙國際電影展,都把目光放在了青年導演身上。
2019年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第一次舉辦H!Action創投會,經過三個月的征集,收到了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518份項目。經過劇本評審,最終35份躋身項目評審環節。而在項目評審環節,最終又選出了20個年度入圍項目。

在傳統的電影節創投會當中,由于過多鼓勵導演的自我表達,所以類型化一直是一個長期短板。和傳統意識里的電影節創投項目所不同的是,H!Action創投會的項目體現出了明顯的類型化趨勢。
據悉,在518份項目當中海外合拍華語項目占到整體報名占比的7.3%,這在國內其他電影節創投會里其實是比較罕見的。這對于青年導演作品打開更大視野,提供了一個基本保證。
另外,創投項目里涵蓋的類型要比想象中更為豐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喜劇、愛情、青春片則分別有10%的占比。其實這些類型片在電影創投會里反而成為了“小眾類型”,原因就在于青年導演在看重自我表達的過程中整體的表現形式更為藝術化。

但從整個市場反饋來看,藝術電影的小眾和電影節創投會里的“大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也是為何電影節創投會項目難以在市場里大面積出現的原因所在。
此外,科幻片作為今年的熱門類型,也有4.81%的占比。在以小成本為主的創投會里,這一點同樣是比較罕見的。
從整體而言,電影節創投會在不斷的摸索當中,慢慢找到了和市場、產業進行連接的軸心,而這個軸心就是類型化。
2
專業化
20個項目中,19個項目擁有確定的制片公司。所有項目均有穩定合作的制片人參與項目開發。

此前,電影節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PPT節”。大量項目在具體操作過程里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外部矛盾,所以在電影節大費周章選中的創投項目往往存在著極大的泡沫。
在今年的項目征集初期,H!Action創投會為確保報名項目的成熟度及可實施性,在報名條件中明確提出報名導演或制片人需要一部長片以上的經驗。
從實際的結果來看,本屆創投會報名導演里處女作導演的比例僅為16.7%,第二部作品的導演比例為26.9%,而擁有多部作品的導演比例達到了56.4%。
最終選出的20個項目中95%已有制片公司參與。這一點,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創投項目的“準確度”。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除了導演之外有大量業內熟知的監制和制片人參與其中。無論是河瀨直美、賈樟柯、謝飛、萬瑪才旦這樣已經成名已久的導演還是劉開珞、市山尚三這樣的制片人,都開始為青年導演保駕護航。
這一點其實并不稀奇,整個市場能夠突圍的青年導演,背后大多數有更成熟的電影人助力。例如《我不是藥神》背后的寧浩、徐崢;《后來的我們》背后的張一白;《送我上青云》背后的姚晨;《鋌而走險》背后的曹保平。

成熟且有市場經驗的“導師”入場,對于青年導演作品來說無疑提升了其專業化的基本保障。此外,由侯孝賢御用制作團隊,《刺客聶隱娘》制片人郭長龍共同扶持《南風》,這種本身就有極高專業化水準的團隊,對于青年導演作品來說顯得極為重要。
3
工業化
電影節創投會究竟能得到什么?

對于青年導演來說,電影節創投會往往是得到第一筆“初創資金”的重要渠道。通過集中展示來獲得制片公司的青睞。但從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H!Action創投會來看,這顯然不再是電影節創投會的唯一動力。
大多數青年導演作品在去創投會之間就已經明確了制片公司,甚至已經有了在業內享有盛名的監制或者制片人護航。那么,對于這類青年導演的作品來說,究竟還需要電影節創投會提供什么?
例如在20個年度入圍的項目里,耿軍帶來了新項目《刺客與明信片》,并作為監制參與《23號》。此前,通過《輕松+愉快》就引起業內注意的耿軍,后來又拍攝了由章宇和馬麗主演的《東北虎》。如今再度回到電影節創投會,對于耿軍來說更大的需求可能并不是資金。
其實在2017年上海電影節創投中,出現過秦海璐自編自導的《一意孤行》。對于秦海璐而言,資金的扶持可能并不是最需要的,恰恰更貼近電影本身的資源對接是創投會更大的吸引力。

而在H!Action創投會上,除了600萬的史上最高創投獎金之外,創投會還設立了培訓工坊、Action市集、駐島寫作、海影計劃等諸多服務型項目。
例如Action市集,就是邀請影視行業資深的劇組成員,搭建平臺進行交流。
這些資源對接,對于青年導演來說是更為看重的,也能過最大程度上保障青年導演作品的工業化水準。
此前,文牧野表示,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青年導演在進入市場之后大量涌入到了電影產業的“下層”,也就是類型片領域。而從市場的反饋來說,目前市場對于優質類型片的需求達到了一個頂峰。
對于電影節創投會來說,除了明確自身的定位外,如何通過資源協同來幫助青年導演作品顯然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這遠遠要比聚集人才抒發情懷與熱愛,通過資金獎勵和扶持更為重要的多。
而從目前來看,經過了市場的調整和轉變之后,電影節在和獨立導演、青年導演的關系上也有了明確的調整。當青年導演成為“產業寵兒”,帶著制片公司甚至是成熟團隊回到電影節之后,電影節在產業化上盡全力匹配相應的資源,那么對于二者來說顯然是迎來了真正的“黎明時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