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動物世界的方式打開“山海經”—《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

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山海經》是一本既熟悉又陌生的書。我們的童年大多是在各種各樣的動漫、影視和游戲作品之中度過的,因此怪獸、神禽于我們而言并不陌生,無論是動畫還是游戲,總會零星出現幾個名稱怪異的動物,當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龍、鳳、麒麟、白虎和玄武了。
使用這些怪獸形象的,有許多并非國內的創作者,其作品的背景設計也不都是遠古時代或“中國風”很濃重的世界。這些怪獸形象既有科幻背景的機甲造型,也有奇幻世界的拼接動物,但總能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官享受。可惜的是,這些作品對《山海經》的使用往往是選取幾個代表性最強的怪獸,例如食人的怪物窮奇、饕餮等,我們在觀看的時候,也只有這個怪獸很酷很厲害的印象,而不會對它所在的世界怎樣,環境如何、與什么動物共存一類的問題有所聯想。

電影《長城》中的饕餮形象
《山海經》記載的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而完備的幻想世界,袁珂先生曾說,“吾國古籍,環偉瑰奇之最者,莫《山海經》若。《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雖然歷代學者都承認《山海經》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多方面的資料,但也有人認為認為其中記錄的怪獸和神鬼是怪誕不經、無法被證實的。然而正是這份荒誕不經為我們打開了想象之門,讓這個神話世界充滿了奇思妙想,生動而鮮活。
近年來開始流行“宇宙”世界觀的概念,無論是迪士尼的動畫片,還是漫威的漫改電影,都在試著將每一個個單獨的完整的作品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自成體系的宇宙,前作的每一個人物都生活在其中,雖然有可能不曾見面,卻在生活的許多細節上相互關聯,就像生活在城市兩端的人,雖然陌生,但也可能每天都在同一個公交站擦肩而過。

《神奇動物在哪里2》神獸騶吾
2018年上映的電影《神奇動物在哪里2》中出現了一個中國神獸騶吾,其源頭便是《山海經》。當然,這不是《山海經》里的動物第一次在好萊塢大片中亮相,但這些讓人驚艷的片段還是向我們透露出一個信息:這些動物基本上與自己的文化背景割裂,變成了炫耀電影特效的一個符號。比如我們提到西方的龍,立即能聯想到它們住在陰森的山洞里,守著閃閃發亮的金幣和珠寶,會噴火,還會突襲城堡,捉走公主。有了這些基礎認知,便會欣賞各種各樣的顛覆性改編,比如《馴龍高手》系列。而我們引以為傲的東方龍,我們卻說不出它們愛吃什么,住在什么樣的地方,有什么樣的性格和偏好,因此我們眼中所見只有抽象的形態,而無生動的故事。想想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當中的木須龍,它是花家的家神,個性張揚卻怕事,絕非我們傳統的龍神形象,可是看完電影,這條紅色的小龍卻能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花木蘭》木須龍
正因為這樣,我們籌備這套書《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時的設想,就是在《山海經》刻畫的世界里,像拍紀錄片一樣,用《動物世界》似的鏡頭,橫掃過一座座山川,尋找到隱藏在山間的動物,用想象力呈現出它們的形態,補上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依照古籍所記錄的山水順序,讓幻想鄉中的自然風貌一覽無余。
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山海經》里有許多人面獸身的山神,或者具有非凡的神力,被各種形式的作品進行改編創作的神獸,我們很難把它們納入奇獸的體系,因為我們更希望展現一個介于真實和幻想之間的世界,那個世界里也有老虎和狼這樣現實存在的動物,而長得奇形怪狀的那些野獸在這個世界里一如虎狼般常見,仿佛真實地存在過一樣。我們希望讀者在翻看《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這一系列的書籍時,就像在幻想世界里探險之前閱讀著一本野外生存手冊一樣。

《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
作者:蘭心儀 趙涵宇 編著,金路 呂洋 koko 繪
出版品牌:耕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為了體現“科學性”,我們把所有的動物做了分類。不同于現代動物學上綱目科屬的分類,我們借用了古代的五蟲綱思想。《大戴禮記》中有“毛羽昆鱗蠃”五蟲,分別代表五類動物。毛蟲就是身上被毛的動物,以麒麟為首領;羽蟲就是有翅膀、帶羽毛的鳥類,以鳳凰為首領;昆蟲是指帶甲殼的動物,除了今天我們熟悉的節肢動物,貝類、螃蟹等水生動物也屬于此類,以玄龜為首領;鱗蟲便是身上帶鱗的動物,包括魚類和蛇;而蠃蟲也稱為裸蟲,指的是沒有毛也沒有鱗,裸露著皮膚的動物,包括青蛙、蚯蚓等等,我們人也屬于蠃蟲。

《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Ⅰ目錄
除了這五蟲以外,在《西游記》中,如來佛祖曾說,“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加上孫悟空大鬧地府的時候,一口氣從生死簿上把猴類的名字都給劃了,讓猴子成了神話中別樣的門類,志怪小說和民間傳說中都常見到它們的身影。因此我們把這些神通廣大的猴子也單獨分了一類,稱為禺。
用圖畫的方式呈現書中描寫的動物,雖說有文字依據,卻也不能完全照搬,而有的動物現今也存在,例如虎、豹、犀牛等等,它們在原文中不過出現一個名字,但我們有時也會思索,會不會同樣的動物,有古今的差異?也許差別不在外形上,而在習性上。在“紀實”的基礎上,更要發揮想象,而想象又要合理。其實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們非常熟悉的九尾狐,在《山海經》里,它還沒有那么多神怪,只是四足九尾的大狐貍,兇猛食人。但在后來的《玄中記》中,對狐貍如何修煉進化做了詳細的描寫,所以我們也采納了這種補充,令九尾狐的描述更加完善。
《山海經》的世界繁復龐雜,無數形貌奇異的神靈、怪獸、異禽以及神話傳說交織在一起,我們這套書很難囊括全部。我們從動物的角度出發,以南山經、西山經、中山經、北山經及東山經這五大山經為基礎,選取了172種動物,或是現今仍見,或是玄奇無稽,都以好奇探秘的心態去解構與重構它們,由此形成了這套《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系列,構建起一個亦真亦幻的奇妙動物世界。

《奇獸:山海經動物圖鑒》內文插圖
由于《山海經》的版本很多,注釋紛繁,各家各派都有獨特的看法,于是在不同的版本中,這些奇獸的名字、讀音,甚至長相都有差異,比如羭次山上的一種猴子,在一些版本內寫做“囂”,而在另一些版本則寫做“嚻”,二者的讀音也截然不同。為此,我們不得不挑選出一個版本作為標準,將中華書局于2009年出版的“中華經典藏書”系列中的《山海經》作為依照底本,其中沒有提到的注音則參考袁珂先生注釋的《山海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在具體動物的注音、寫法以及原型動物等方面,我們始終秉持著和而不同的觀念,接納多種意見,并希望能將我們的書籍做得生動有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