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颶風又來襲,活在1年地震10000+次的日本是什么體驗?

2019-10-12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編者按:10月12日傍晚,臺風“海貝思”即將登陸日本。這場臺風此前被誤傳為“地球史上最強臺風”,雖然很快有專家辟謠,但其破壞性依然不可小覷。據日媒的報道,12日東日本地區將遭遇創紀錄的暴風與強降雨,住房可能坍塌,沿海低洼地帶會被水淹沒。

 

圖/網絡

眼看著暴風即將來襲,這幾天日本國內的一些地區也陷入恐慌,鐵路停運、航班取消、超市貨架被一掃而空……種種舉動仿佛在宣告著世界末日的到來。

 

超市被搶購一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日本一向多災多難,近年來最大的災難莫過于2011年的“3·11地震”。這場地震發生于日本東部近海區域,不僅引發了高達40米的巨大海嘯,更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泄漏事故——這場中國家門口的“切爾諾貝利”,當時也導致了我們國內的“搶鹽風波”。

有數據表明,日本每年平均地震達10000多次,連東京平均每年都要遭遇40次有感地震。你或許想知道,時刻面臨著足以摧毀住房、導致交通癱瘓的臺風和地震,日本人不怕嗎?每天都生活在被奪去生命的陰影下,又是什么感覺?

在3·11地震后,英國記者理查德·勞埃德·帕里歷時6年,走訪每一個幸存者,最后將整場令人心碎的災難記述凝結為《巨浪下的小學》一書。本文將分享帕里對活在多災多難的日本的看法,選自《巨浪下的小學》一書。

 

《巨浪下的小學》

關于東京,你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它不會在原地存在太久。每一個到日本的人在抵達后的幾天內就能獲得這一信息。

我的朋友會興致勃勃地談論這個話題——大家都樂于把這個可怕消息告訴初來乍到的人,一副很享受這種惡趣味的樣子。令人震驚的是,他們會以一種興高采烈的語氣談論這件事,絲毫沒有警告之意,或流露出任何恐懼之情。人類大規模死亡,城市被摧毀,這些都是早餐時精彩的談資,地震并不比一場急劇的陣雨或不合時宜的降雪更牽動人心。

 

福島核泄漏“禁區”

人們普遍認為,在未來幾年的某個時候,一場強震將撼動東京,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將被摧毀,地震還將引發火災和海嘯,奪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原因很簡單。幾百年來,每隔六七十年,關東平原就會遭遇一次毀滅性強震,而東京、橫濱和川崎所組成的特大城市圈就在該區域內。最近一次大地震發生在1923年,奪走了14萬人的生命。然而地震學家指出,事實并非如此簡單——過去東京地區發生的地震起源于不同的斷層,擁有不同的重疊發生周期,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幾百年的樣本觀察期都太短,不足以推斷出一種模式。但是,出于一些微妙的原因,他們也都認同這個結論:大范圍的破壞不可避免,而且從地質學角度而言,這場大災難正一步步逼近。

2012年,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未來可能有一場發源于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嘯,屆時中南部太平洋沿岸將有約32.3萬人失去生命,同時還將有約62.3萬人受傷。

這不是什么怪人或激進分子的猜想,而是日本內閣認真研究的結果。這可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的政府機構,本能地反對任何危言聳聽。它已將日本現存的許多預防和保護措施考慮在內——堅固的建筑和海堤、常規疏散演習。雖然如此,結論還是坦白得令人大驚失色:隨時可能發生的南海海槽地震殺死的人,或許比4次原子彈爆炸加起來還要多。

 

2011年 日本東北大地震

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陰影下是什么感覺?那些生活在地震威脅下的人都在想些什么?

每隔幾天我的腦子里就會反復出現這些問題,有時甚至每隔幾小時就出現一次,尤其是當我踏足這座城市新的或不熟悉的區域時。無論是坐在行駛在高架高速公路的汽車里,還是穿過地下購物中心,你都會忍不住問自己——更多是出于好奇而非擔心——要是現在發生大地震怎么辦?立交橋下的橋墩夠結實嗎?那個玻璃窗撐得住嗎?那座舊樓頂上生銹的大水箱會變成什么樣?尋找住所時,這個問題會變得格外重要。問題一:這個公寓是否交通方便、設施齊全、價格合理?問題二:當地面開始震動,它會倒下來把我壓死嗎?

答案是否定的,幾乎所有現代建筑都是如此。2011年3月的那場災難后,人們對地震的焦慮居然反而因此有所減少。即使是在距離震中最近的大城市仙臺,僅由地震導致的破壞竟然都十分輕微。一些窗戶有裂縫和破損,車站大廳的天花板部分坍塌。在城市邊緣地區,老房子的地基出現塌陷和滑坡,尤其是那些建在山坡上的屋子。可是地震沒有引發大火,大型現代建筑物也沒有岌岌可危,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沒有遭到明顯破壞。

換句話說,在一場由地震引發的災難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受害者是死于地震本身。其中超過99%的受害者,大約100人左右,都是淹死的。想要在海嘯中活下來,光是躲在堅固的建筑物中是不夠的,它還必須足夠高。地震發生時,開闊的地方——比如一片整潔的海灘——是最安全的。而面對海嘯時,出現在這種地方就是自尋死路。當一種威脅消失,而另一種威脅隱約可見時,人們會重新調整自己的認知,但從結果而言,整體上的安全感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動。那些在2011年3月的災難中幸存下來的人,只不過改變了對地震的想象——大火和直接傷害轉換成了溺水身亡的新畫面。

 

日本2011年3月11日發生強震,引發海嘯 圖/路透社

我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物很堅固,而且地勢都比較高。我的家、辦公室和孩子的學校或許會搖晃得很厲害,也會受損,甚至變得不適合居住,但它們不太可能倒塌或被淹沒。日本的財富和先進技術使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能更好地抵御災難。可是,個人的安全完全取決于災難發生時身處何處。

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東京吃晚飯,飯后朋友便開始討論如果發生大地震,身處何處最糟糕。有人說是東京的單軌鐵路上,那是一條細長的鋼筋混凝土鐵軌,從機場開出的火車沿著高高在上的鐵軌,滑行經過東京南部的各種化工和石油儲藏罐。另一個人則設想了被困在地鐵里的情形,身陷坍塌破碎的隧道,四周一片漆黑。而我恐懼的,則是橫跨寬闊馬路的人行天橋,下面通常有六車道高速公路,上面則是高架快速干道。不過就在我們聊天的時候,我開始留意我們所在的餐館。它位于一棟狹窄破舊建筑的八樓,房間里燈光昏暗。操作臺后面,廚師正愉快地向一個平底鍋里倒油,鍋里突然竄起一英尺高的火焰。餐館里的隔墻、門以及我們坐的坐墊都是木頭、紙和燈芯草做的。

 

日本街道 圖/pixabay

記者彼得·波帕姆曾問:“大家都知道自己某天可能會被活活烤死,被毒氣毒死,被山體滑坡掩埋,或是被埋在自家屋檐下,可他們為什么沒有因此更加苦惱?”在東京,時不時就有人拋棄這座城市,或是失去理智,或是自殺,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人因為相同的理由做著同樣的事。可是,沒有人因為地震而發瘋。為什么沒有?當生活中時刻存在這樣的不穩定因素時,會對潛意識甚至靈魂有什么影響?

18歲時,我第一次來到日本。當時我是為了尋求新奇和冒險——我來這里就是為了體驗地震這樣的刺激。但它們反過來也向我解釋了這座城市的一些情況,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時我不會說日語,在日本也幾乎不認識一個人。東京如此巨大,同時又難以理解,與我的孤獨產生某種共鳴。于是我離開在海邊借宿的日本家庭,在東京市郊找到一個房間容身,并在一所英語口語學校找了份工作。我會在早上通勤的火車上抱著一本日語教科書學習那些表意文字,晚上則在門口掛著紅燈籠的酒吧跟新朋友聚會,其中大多數是像我一樣的外國人,大家都來去匆匆,無拘無束。在回家的末班車上,我會與同車的日本女孩互致微笑。那時日本的“泡沫”經濟正接近巔峰,東京當時曾短暫地成為歷史上最富有的城市。在金錢的作用下,老街區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鋼筋玻璃構建的新世界。我所居住的這座城市光鮮亮麗,令人眼花繚亂,同時又脆弱得如一張薄紙。我興奮得難以自抑,感覺這座城市真的在顫動,而且隨時可能倒塌。了解到這種顫動隨時可能成為事實,似乎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同一時期,波帕姆曾寫道:“東京人的生活基調和活力,源于對危險的敏銳意識,絕不是對危險的遲鈍反應。他們滿足于在一臺機器上充當一顆齒輪,而且那是這個世界上正常運轉的機器中最為精密的一臺,而認識到這臺機器正懸在深淵之上,又讓這一滿足感呈現出一種近乎色情的扭曲。”他最后總結道:“東京是一座自救無望的城市,它在相當深刻的層面上接受了毀滅和死亡,其他城市只有在面對核噩夢時的情緒才能與之相提并論。”

 

地震已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但隨著年齡增長,它的意義也有所改變。年輕的時候,一想到東京不可避免的厄運讓整座城市充滿無常氣氛,我就興奮不已。但那種一切都將崩潰、中心無力支撐的感覺,不過是一種不成熟的想法:在現實中,這種緊張和不安當然不是因城市而生,而是來自我的內心。

“地震”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事情,即平庸地死亡的必然性。我們不知道它何時到來,但我們知道它終將到來。我們以周密巧妙的預防措施來避難,但最終不過是白費力氣。即使不去想它,它也牽動著我們的思緒,不久之后,它似乎就定義了我們的存在。這種死亡最常發生在年長的人身上,但當它也帶走年輕人的生命時,我們看到了它最殘忍的一面。

 

本文選自《巨浪下的小學》一書

 

《巨浪下的小學》
[英]理查德·勞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譯
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6年追蹤調查3·11地震:海嘯并不是問題所在,日本本身就是問題
??????這是一次本不應該發生的悲劇,也是一個撕開日本社會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卓尼县| 万盛区| 拉萨市| 邢台市| 沧源| 曲沃县| 缙云县| 霍林郭勒市| 大渡口区| 固安县| 石柱| 上杭县| 荔波县| 林芝县| 社旗县| 涿鹿县| 文昌市| 四平市| 岳阳市| 葫芦岛市| 太白县| 鸡西市| 巢湖市| 平顺县| 长阳| 娱乐| 金阳县| 紫阳县| 图们市| 车致| 涿鹿县| 神木县| 辉南县| 汪清县| 托里县| 湖南省| 伊金霍洛旗| 林口县| 蓝山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