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南600多年城樓修復時牌匾更名引爭議,網民建議糾正
10月9日午間,微博網友@施懷基 發布消息顯示,他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平臺給云南省省長阮成發寫了封題為《大理巍山給600多年老文物取新名字實在不可取》的公開信,建議糾正拱辰樓此次“改名”。該網友表示,“剛剛接到巍山的電話,說接受公眾批評,改正錯誤。能接受群眾意見的政府,還是值得稱贊的。”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平臺查詢到了上述網友的公開信。他在公開信中稱,2019年10月,巍山縣在拱辰樓上掛上了大理石雕刻的“巍山”兩字,替換了原來文物的“拱辰門”三個字,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和批評。
對此,巍山縣文化和旅游局10月3日通過縣政府新聞辦微博@名城巍山 發布《關于拱辰樓“巍山”字樣設置的說明》回應稱,“2019年9月,經考證,拱辰樓柱子已干燥透徹,滿足完成地仗的條件。經省州文物部門及縣人民政府同意,實施了拱辰樓柱子地仗工程。在工程實施中,拱辰樓城臺外墻漆修復、亮化、‘巍山’字樣設置、拱辰樓廣場前方設立標志說明碑、拱辰樓廣場環境整治等工作一并完成。”
針對改名一事,巍山縣文化和旅游局解釋稱:因拱辰樓城門洞北面原設置的“拱辰門”字樣為1996年維修拱辰樓時設置,非文物本體,為進一步將巍山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助力巍山經濟社會大發展,經縣文化和旅游局牽頭組織召開各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征求會,形成了拱辰樓城門洞北面原設置“拱辰門”位置更換為設置“巍山”字樣的意見,并報請縣人民政府同意后實施。
對此,上述公開信認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巍山拱辰樓存在了600多年,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明文名稱,也蘊藏著代代巍山老百姓深厚的情感。”
公開信寫道:根據歷史和常識判斷,“拱辰門”三字是有根據的;而“巍山”建縣是1954-1956年間,此前巍山一直叫“蒙化”,如果“拱辰門”非文物本體,難道新題的“巍山”就是文物本體?
截至10月9日晚8時,這封公開信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尚未獲得回復。
此外,云南省新聞門戶網站“云南網”在10月8日刊發的《“拱辰門”改“巍山”?文物豈能隨意變臉》評論文章中,也反駁了巍山縣文化和旅游局的前述解釋。
文章稱,“巍山縣官方通報中回應稱,原‘拱辰門’字樣為1996年維修拱辰樓時設置,‘非文物本體’,這一說法顯然站不住腳,有挑戰公眾常識認知之嫌;至于說‘為進一步將巍山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助力巍山經濟社會大發展’更顯得牽強,難道沿襲使用‘拱辰門’會影響轉化、妨礙旅游經濟發展?相反地,太過隨意的改名甚或‘變臉’,倒難免會使之黯然失色,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文章還稱,“眾所周知,歷史文化遺產往往承載著特殊的歷史記憶,蘊藏著特定的文化意涵,寄予著特別的鄉愁鄉情,隨意修改不僅可能造成人為的文化斷層,不利于歷史、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傳承,而且也會給公眾帶來違和感,削弱其史學價值、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也正是近些年來個別地方更改景區、古跡名稱等做法屢遭質疑的要害所在。拍腦袋、想當然地亂改名乃至借保護、發展之名行破壞之實的文保亂象該終結了!”
據公開資料,巍山拱辰樓系明代蒙化府北門城樓,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先后六次修繕,始終秉持明代建筑風格特點。1993年11月,拱辰樓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拱辰樓建筑用料粗大,無斗拱及雕飾,上層四周使用檐柱懸空立于下層梁架的做法,使得上層面寬加大,加之屋面起山甚小,四翼角出檐長,反翹小,使得整個建筑古樸雄偉,簡練渾厚,是歷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標志建筑。
云南網相關報道顯示,2015年1月初,拱辰樓突發火災,基座上方已有600年歷史的木質建筑全部被燒毀,隨后當地進行了恢復重建,于是也就有了現在的名稱之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