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跳向世界的鄉(xiāng)村少年

澎湃新聞記者 朱瑩 實習生 倪丹燕 胡貝
2019-10-07 11:37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人物 >
字號

燈光暗了下來,12個少年踩著熒光鞋,快速甩動熒光繩,劃出一道道七彩圓弧。

單搖、交叉跳、花樣跳,動作不斷變換。53秒后,音樂止,燈光亮。舞臺上,是12張還喘著氣的青澀面孔。

七星小學和花東中學跳繩隊員亮相央視《中秋大會》節(jié)目,帶來跳繩秀表演。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朱瑩(特別署名除外)

央視《中秋大會》上,主持人尼格買提形容他們,“各個都是了不起的孩子”。7月的挪威跳繩世界杯賽上,他們以85金、破7項賽會紀錄驚艷賽場,登上新聞熱搜。

17歲的岑小林,平均一秒跳7.5次,被稱為“光速少年”、“全世界跳得最快的孩子”。賽場上,他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人生之路,卻走得比同齡人慢——15歲小學畢業(yè),今年剛升初三。原本,他會像老家年輕人那樣,早早出去打工、成家,跳繩讓他有了更多選擇。

在廣州七星小學跳繩隊,像岑小林一樣的世界冠軍有20多位,大多是本地農(nóng)村孩子,或貴州、廣西、湖南等地外來打工人員子女。

數(shù)千次揮汗如雨的訓練后,他們乘上頭頂?shù)娘w機,出國比賽、表演,看外面的世界。有人中途告別,回了老家;有人當上跳繩教練;有人還在堅持,夢想成為體育老師。很難說他們的命運是否因此改變,但確是這群大部分從山里走出的留守兒童,重新定義了中國速度。

由七星小學和花東中學學生組成的花都跳繩隊,在挪威跳繩世界杯賽中取得佳績。受訪者 供圖

奪冠之后

在挪威比賽中,岑小林拿了12塊金牌1塊銅牌,3分鐘單搖跳了1141次,打破了由他創(chuàng)下的世界紀錄——十幾天后,這個數(shù)字被他提升到1152次。

他的比賽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快到網(wǎng)友以為沒拿繩子、裝了馬達。

回國后,迎接他的,是鮮花、歡呼,紛至沓來的采訪、表演邀請,以及電影、紀錄片拍攝。

岑小林

這些他并不陌生。2014年第一次獲得全國跳繩冠軍后,他就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前兩年,他還受邀參加了《吉尼斯中國之夜》,刷新30秒單搖吉尼斯世界紀錄;參加央視《挑戰(zhàn)不可能》節(jié)目,連贏澳大利亞和日本跳繩世界冠軍,從王力宏手中接過挑戰(zhàn)成功的獎牌。

他的粉絲,幾歲到三四十歲的都有,會特意去看他比賽,圍著他要簽名合影。

在廣州市花東鎮(zhèn),岑小林父親經(jīng)常被認出:“你是小林爸爸嗎?”在貴州安順老家,縣政府曾邀請他去表演,還包下3輛車,請他的親友、村民100多人去捧場。

岑小林很少提這些榮光。他更喜歡騎著三四百塊錢買來的二手賽車,和隊友們飛馳在鄉(xiāng)間小道上,穿過綠樹、田野、花棚,往返于家與學校之間。那是學習、訓練之余,少年們最愜意的時光。

訓練沒有中斷。上課時,訓練從早上6點半到8點,下午4點到6點;放假時,練半天或者一整天。

這個暑假,每天早上八點半,岑小林和隊友從七星小學四周涌來,開始訓練。

暑假的七星小學訓練室。

器材室里,懸掛著數(shù)百根繩子,他們熟練地挑出適合自己的那根,然后,在寫滿激勵標語的訓練室里,一組接一組地測表,在走廊軍綠色的海綿墊上,練習各種花樣動作。

這些時刻,汗水會像清晨的露珠,頃刻間爬滿全身,腳步像瘋狂的雨水,啪啪砸向地面。

岑小林(藍色衣服)和隊員們在練習花樣動作。

岑小林喜歡和隊友們交流花樣動作。幾個人站成一排,在音樂聲中,像變魔法一樣玩繩子。偶爾,話題跑偏到前一晚組隊玩的游戲。無數(shù)個父母早出晚歸的日子里,隊友是他最親密的陪伴。

訓練到中午時結束。岑小林會用面條、泡面或是剩飯快速解決午餐。很小,他就學會做飯、干家務,煮好晚飯等父母回來吃。

下午,一有時間就鉆進花棚幫父母插綠蘿。這個暑假,哥哥姐姐從老家過來打工,三姐弟一塊插了十多天。

七星小學周邊有大片的田地,不少外地人來此種菜。幾年前,菜棚變成花棚,很多跳繩隊員的父母輾轉各個花棚間插綠蘿。

52片的小盆綠蘿,插一盆1塊錢。插5000片,能掙一百。從早上五六點干到晚上七八點,也只能掙150塊左右。一天下來,全身酸痛。

這份工作只4月到10月有活干,其他時間,只能打點零工,掙不到什么錢。

岑小林一家5口,每月花銷至少6000元。父母拼了命地干,舍不得歇一天,有時也得找親戚借錢。他們一直想去別的地方打工。

前幾年,岑小林堂姐獨自帶著弟弟留守廣州,父母去了外地。隊員張茂雪的父母回貴州老家養(yǎng)殖,她和弟弟妹妹獨自生活,自己買菜、做飯。有一次妹妹倒開水時燙傷了腳,他們不知道怎么辦。手機沒話費了,沒告訴父母,最后還是校長送她到醫(yī)院做了植皮手術。后來,父母養(yǎng)殖失敗,又回到廣州。

遷徙本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跳繩讓他們留了下來。

留守兒童

今年7月,岑小林家搬到了七星小學后面,方便他回校訓練。這是來廣州后第3次搬家。有的跳繩隊員,搬了上十次家。

岑小林家租房。

房東聽說住進來的是世界冠軍,特意少收了50塊錢的房租,450元一個月——這是他們住過最貴的了。家里空蕩蕩的,一切以極簡的方式呈現(xiàn):衣服堆桌上;鍋、砧板一放,就是做飯的地方。

9歲來廣州前,岑小林在貴州老家生活,由爺爺奶奶帶大。辦出生登記時,老人只記得他小名小林,就報了上去。

父母在他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去廣東惠州種菜,三四年回一次家。家里沒電話,信號也不好,只能偶爾收到父親的信。

放牛、放羊、撿柴、喂豬,是童年常做的事。上學要爬一兩個小時的山路,同學幾乎都是留守兒童,沒人管,不愛學,有的老師普通話都不會。

讀三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回來了,檢查他和哥哥姐姐的作業(yè),一看,寫字跟蚯蚓似的,考試只有十幾分。他邊看邊哭,決心要把孩子帶身邊上學,“不能讓他們再跟自己一樣。”

2011年,三姐弟跟著父親,一人背個包,走一個半小時山路到鎮(zhèn)上,再坐大巴到縣城,一天一夜的火車后,到了北京。父母種菜,他們就幫忙摘菜。

菜棚老板帶他們?nèi)ジ浇W面試。題目太難了,他們不會。校長說,三個孩子都得從一年級讀起。

父親一下就哭了,“小林哥哥姐姐都那么大了。”在廣州種菜的姑姑說廣州的學校可以上,一家人便南下,小林和哥哥姐姐進了七星小學,全都降三級,分別讀一、三、五年級。

跳繩隊里,許多隊員跟岑小林一樣曾是留守兒童。

孔熒瑩也是9歲被父親接到廣州的。這之前,她和弟弟住在廣東肇慶的山里,整日幫爺爺插秧、割水稻,曬得黑黑的。

陳菲(化名)來廣州時10歲了。她老家在貴州遵義,有6個親生姐妹,家里養(yǎng)不了,她被養(yǎng)母抱養(yǎng),跟著外婆長大。養(yǎng)母結過三次婚,如今兩人相依為命。小時候,經(jīng)常有人說她是撿來的,被別的孩子打罵是常事。

陳菲(黃色衣服)和隊友張茂雪在家里做飯。菜不夠,她們就拿出各自家里的菜一起做。

內(nèi)向、不愛說話,是這些外來孩子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本能反應。陌生人來學校,他們會遠遠地跑開;課堂上,不敢舉手回答問題。

岑小林第一次去七星小學時,操場上長著野草,只有一棟舊教學樓,但他感覺比老家的學校好。他成績是班上倒數(shù),不敢跟人交流。

孔熒瑩看到陌生人跟她說話,就想哭,也不敢跟身邊的人說話,“我就好怕別人嘲笑我。”

變化,發(fā)生在跳繩之后。

“越來越想跳”

岑小林覺得,體育老師賴宣治是除父母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

賴宣治比他早一年到七星小學,是學校首個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剛來時,學校學生不足200人,成績鎮(zhèn)里墊底,體育是語文、數(shù)學老師教,辦學經(jīng)費也少得可憐。他嘗試教籃球、羽毛球、足球,組建田徑隊,由于學校修建新教學樓、活動空間就一小操場,狀況迭出。

當時,花都區(qū)教育局正推廣跳繩項目。這個方便又省錢的項目,很快吸引了他。

2012年11月,他給學生每人發(fā)根繩,看誰跳得好,就拉進跳繩隊。

有的玩兩分鐘就不玩了,岑小林跳了十幾分鐘,和姐姐、堂哥、堂姐一同被選上。

剛開始,很多人覺得新奇,拿著繩子不放手,上課鈴響了,用繩子跳回教室。一兩天后,就有人喊累退出。很多本地生家長找來,說影響學習,不練了。

50多人很快只剩十來個,全是外地生——他們的父母忙著打工,沒時間管。

岑小林剛開始不會跳,姐姐就教他基本動作。跳了一兩個星期后,他覺得枯燥、累,每天還要早起,有些不想跳了。但看到別人還在堅持,“自己放棄,覺得不好意思”。

一個月后,每天練完,他和姐姐回家后累得不想沖涼、做作業(yè),只想往床上躺。父親有些反對,讓他去跟老師說不跳了。他沒敢說,想再試試。

張茂雪那時也想退出,怕被罵。身高近1米9的賴宣治看上去有些兇,很多人怕他。有隊員抱怨“好累啊”,他說:“正常,誰不累?”鼓勵他們堅持。

跳繩包括速度跳繩和花樣跳繩兩大類。速度跳繩求快,花樣跳繩融舞蹈、體操、音樂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賴宣治給隊員們看國外選手的花樣跳繩視頻,一下就吸引了他們。

“沒想到跳繩還可以這樣玩,就覺得很厲害。”岑小林喜歡和隊友切磋交流,學到新動作會很開心。

孔熒瑩覺得跳繩跟畫畫一樣,編動作可以發(fā)揮想象力。14歲的她,跳了5年,拿了48枚獎牌。加入跳繩隊,曾是她的夢想。

孔熒瑩

一年級剛開學沒多久,有一次放學后東西落教室了,她回去拿,正好看到隊員們在跳繩,又快又齊,她感覺“像被魔法吸引了一樣”。后來,看到跳繩隊員比賽獲獎后,全校學生為他們鼓掌,她心想:我也想要這樣子。

聽說會跳雙搖才能進,她找朋友練了上百遍,一年后如愿被選上,“那時候特別興奮,好像可以飛上天了。”

第一個月,她每天第一個到校,怕去晚了,老師不讓她跳。跳五六個月后,她成績從班上前幾名降到十幾名。父親去找賴宣治,讓她退出。賴宣治說:她馬上要比賽了,不能退出。

全家人都反對她跳繩,潑她冷水。她說“我必須要跳”,然后開始哭。直到四年級時,家人看她比賽表現(xiàn)很好,跳得也開心,便沒再反對。

孔熒瑩的花樣跳繩是張茂雪教的。賴宣治會特意讓一些內(nèi)向的老隊員去教新隊員,鍛煉他們的交流能力。

賴宣治自己不會跳繩,區(qū)體育老師跳繩測試測了三次才及格。為了教學生,他一頭扎進跳繩視頻中,慢慢琢磨出:弓腰、腳掌三分之一跳、膝蓋和手前傾,最快最穩(wěn);用摩托車剎車線做繩子最合適,原來30秒跳60個的,一下子可以跳到80多個。

高難度的花樣動作,他用斷掉的繩子演示,學生們一看就會。他還每天調(diào)整訓練時間和形式,讓他們自己選擇對手PK。

訓練一年后,七星小學跳繩隊開始參賽,第一次便拿下花東鎮(zhèn)中小學生跳繩比賽80%的金牌,2014年安徽全國跳繩聯(lián)賽中,獲36枚金牌、團體總分第一。

2016年瑞典世錦賽中,他們首奪世界跳繩團體冠軍。升國旗時,教練、隊員們邊唱國歌邊哭。外國選手豎起大拇指,沖他們喊“China,very good!(中國,真棒!)”。

全國跳繩運動推廣中心在2012年成立。中心常務副秘書長陳陽輝介紹,近年來,公眾對跳繩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全國性比賽由一兩場增加到十幾場,上千人參加,千余所學校開展了跳繩運動。當前,中國隊員在速度類項目上國際領先,花樣類項目進步很快,但跟國際水平還有差距。

“身體到極限了,也繼續(xù)跳”

岑小林是速度跳繩領域的“王者”,很多人以他為目標,想超越他。

他的跳繩征途并不平坦。早前花都區(qū)跳繩比賽中,雙搖交叉跳繩臨時改變進繩方向,其他隊員一下會了,就他不會,被淘汰了。

嶄露頭角是在安徽全國跳繩聯(lián)賽,他拿了五六塊金牌。賴宣治夸他,“這次你表現(xiàn)最好,以后要對你加強訓練。”他特別開心,“就越來越想跳”。

2015年馬來西亞亞錦賽上,他第一次獲冠軍。頒獎時,他只能聽懂英文念自己的名字。回酒店后,老師告訴他破世界紀錄了,他興奮又自豪。

岑小林在跳繩。

一次次突破后,他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到現(xiàn)在,只要不失誤,成績基本都差不多。秘訣就是天天練,“一天不練速度就會降下來”。

岑小林父親至今不太敢看兒子比賽,“太辛苦了,看了眼淚忍不住。”后來見他堅持下來了,就鼓勵他:做什么都要認真,跳就要跳出名堂來。

在他們奪冠后,體校的人來學校選拔過人才,結果一個都沒被看上。賴宣治說,這就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孩子,沒有超人的天賦,但是后天很努力。

訓練時,他會在一旁發(fā)出“賴氏獅吼”,大喊“加油加油”。臨近比賽前,每天魔鬼訓練,測表達到目標才能休息。經(jīng)常是“身體到極限了,也繼續(xù)跳”。

最累的時候,他一整天都在跳,衣服濕透、換了兩三件,鋼絲繩跳斷了。有的累得站不起身,有的吐了,還有的腳底發(fā)炎、脫皮,走不了路。

有隊員空翻時骨折。孔熒瑩也摔過,腰受傷,痛了兩個星期,醫(yī)生囑咐不要劇烈運動,她還是照常訓練。

跳繩隊員午休。

訓練之余,賴宣治經(jīng)常和隊員們開玩笑、一起玩游戲。孩子們叫他“老賴”“阿賴”,因為他總是說完“練最后一組”后,耍賴“再練一組”。

高高壯壯的他空翻翻不動,隊員們一陣哄笑。但在他生日時,會偷偷湊錢給他買蛋糕和衣服。

隊員們表現(xiàn)好,他會請他們吃東西。校門口的小賣部里,一群孩子經(jīng)常涌進去,挑好東西后沖柜臺喊“阿賴的”,賴宣治再來結賬。

他發(fā)現(xiàn),孩子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獎品。哪怕只是衣服、鞋子,也會積極去爭取。

七星小學校長張有連記得,孩子們第一次比賽拿金牌了,她問想要什么獎勵,他們爭著說“我們要你獎個漢堡包!”她給每人買了份28塊的漢堡套餐,很多孩子第一次吃,像中獎一樣開心。再后來,她會請孩子們到學校附近的農(nóng)莊吃頓好的。

外面的世界

岑小林至今沒去過廣州塔,只在附近表演時,遠遠看了一眼。人生唯一一次旅游,是去年暑假和3個同學去惠州看海。他比賽去過好幾次北京,但天安門都沒見過,最想去爬長城,“等長大以后吧。”

花都以外的地方,平時很少去,因為要花錢。

七星小學距離廣州白云機場十幾公里,平均每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從頭頂飛過。坐飛機,是很多孩子的夢想。

賴宣治問過孩子們跳繩的目標是什么,有的說,“老師,我就希望能坐一次飛機”,有的說,“想跟你一樣成為一名老師”。

“他們也想飛,也想有機會坐飛機,去世界各地看看,也想為國爭光。”賴宣治說,比賽、參加節(jié)目需要選拔,經(jīng)常有孩子跑到他面前說“我想去”“我不想被淘汰”;沒被選上的,會跑到外面哭。

在飛機轟鳴聲中長大的他們,因為跳繩,成了家里第一個坐飛機、出國的人。

岑小林第一次坐飛機時,覺得“恐怖”,張茂雪卻“感覺好幸福”。下機后,隊員們有的流鼻血,有的嘔吐。

孔熒瑩前一晚興奮得睡不著,“心里一直在想坐飛機是什么樣子的,那個白云似的棉花糖是不是可以直接吃……”凌晨三四點,她就爬起來收拾行李,五點叫醒父親送她去學校。

她記得第一次帶金牌回家時,全家圍觀,父親笑嘻嘻地說:“我們都沒見過金牌呢”。這次去挪威比賽,家人覺得“好威風”,“誰知道跳繩會跳到外國?”

出發(fā)前,她夢到自己在懸崖邊比賽;回來后,又夢到拿了全部獎牌。她記得,“挪威的房子一排一排的,特別整齊,還有羊、牧場,酸奶好好喝,漢堡碗這么大……國外真漂亮啊!”看到外國教練很厲害,“也想成為像他們一樣厲害的人。”

很多隊員難忘2015年在迪拜比賽后去沙漠的經(jīng)歷。越野車在沙上奔馳,少年們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開心得大叫,“沙子好細啊!”“感覺要翻車一樣!”那次,他們還坐駱駝、坐船,看外國人跳舞,看魔術表演。

回來時,賴宣治在迪拜機場花88元買了杯咖啡,因為不懂英文,店員加了冰淇淋。孩子們笑他。張有連趁機教育他們:學好英語才能走向世界。回學校后,他們抱著單詞背。

出國后,張茂雪覺得視野開闊了,“感覺世界真的好美好啊!”

盡管大多數(shù)時間,一下機就得去備賽。賽后交流會上,經(jīng)常有外國選手拿著繩子過來交流,他們也會暗中學習別人的花樣動作,偶爾加入混戰(zhàn)。

岑小林和隊友在挪威比賽時的合照。受訪者 供圖

出國比賽費用不菲。岑小林和姐姐第一次出國比賽時,父親帶他們回老家辦護照,光車費就花了3000多。這次去挪威,回老家辦親屬關系證明書,從家到縣城,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回去5天花了4000多,都得自己掏,父親一個月也掙不到這么多。

然而,跳繩比賽沒有獎金。家長們頗有微詞,“最起碼應該鼓勵小孩,三百五百的,但是這個都沒有。”

唯一一次,是校長拉到5萬的贊助,每拿一塊金牌獎1000。張有連解釋,參賽經(jīng)費都是教育局撥款、企業(yè)家贊助。這次去挪威,平均一人3.3萬花費,教育局撥了50萬,不夠的學校自籌。

“像上學一樣天天去練”

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

跳繩隊里,幾乎每個人,都曾累到想退出。一開始,是對賴宣治的懼怕、相互鼓勵,再后來,跳繩的樂趣、友誼、被認可,讓他們習慣了“像上學一樣天天去練”,“跳繩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隊員羅鍵邦覺得,和大家一起訓練時很開心,看到其他人在努力,自己也會“跟緊他的腳步”。誰受傷了大家都會去看望;成績落下了,會幫忙補;犯錯了一起承擔。

鐘煒峰曾躲在草叢里偷看隊員跳繩,大姐二姐都曾是跳繩隊員。他覺得跳繩能出去玩,接觸到平時接觸不到的東西。

10歲的鐘煒峰是跳繩隊里最小的世界冠軍。

還有的隊員以前經(jīng)常作業(yè)沒完成、被留堂,跳繩后,刻苦練習,成績也變好了,因為他想“出國、代表國家參賽”。

2014年安徽比賽中,張茂雪獲得了10塊金牌。她跑到賴宣治面前,將金牌掛他脖子上,說“老師我很開心”。

那一瞬,賴宣治很感動,想起了自己的經(jīng)歷——小時候父母在外工作,他住親戚家,調(diào)皮、叛逆,被學校勸退,高中加入籃球隊后,很多人為他鼓掌,讓他找到自信,后來考入大學。

跳繩不再為了爭金奪銀,而是希望幫助孩子們找到自信。

不是沒想過放棄。前幾年,有隊員家長當著其他家長的面罵他,訓練孩子就為了拿金牌拿獎金。

他委屈又心酸,在教師宿舍坐了一夜,想著要不要解散隊伍。“當時真的想放棄,你想想,五六年每天如一地做這件事,真的很累。你看現(xiàn)在學校就我一個人在這里,我也想去玩,也想陪陪我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五點半,天微亮,透過窗戶,他看到有隊員到校了,拿著繩子跳。他故意沒過去,等到七點半,隊友都來了。沒老師在,他們也認真地跳,汗水滴到地上,全身濕透了。

賴宣治說,自己被那個場景打動了,“很多人說,你們都拿世界冠軍了,為什么還這么努力?要是不再努力的話,新招的孩子就沒機會出國比賽了。”

更直觀的變化是學校:教學質量上去了,一些科目的成績排到全鎮(zhèn)前列;學生人數(shù)漲到了460人,很多家長想讓孩子進跳繩隊;環(huán)境變好,辦學經(jīng)費、專業(yè)老師變多……“以繩育人”被寫進辦學理念,“跳向世界”的標語高懸于教學樓上,岑小林和其他冠軍們的榮譽貼在最顯眼的位置,成了新隊員們的航標。

七星小學因跳繩而出名。

跳繩改變命運?

九月,岑小林升初三。他成績班上中等,有時忙不過來,會吐槽,“一邊學習一邊訓練還一邊去外面表演,是神仙都會累吧,況且我又不是神仙!”也會給自己打氣,“堅持就是勝利。”

在一個網(wǎng)絡提問“你最想回到哪一天?”下,他寫道,“香港比賽的最后一個晚上。”

那是2017年,他和姐姐、堂哥堂姐組隊參加的最后一場比賽。賽后,他們?nèi)纪顺隽恕?/p>

姐姐回到老家讀書,現(xiàn)在讀高二,回去后,她成績降了,覺得考大學很難,她告訴弟弟“不要像我一樣”。堂姐回老家讀書沒多久結婚生子,去外地打工;堂弟喜歡跳繩,走的時候帶了一些繩子,但他再也沒跳了。只有20歲的堂哥,初二沒讀完,進入賴宣治的跳繩俱樂部當教練。

那時,岑小林面臨升初中,去花東中學讀書,要交上萬元的借讀費、社保,家里拿不出這么多錢,想把他轉回老家。老家鎮(zhèn)中學也邀請他回去就讀,3年補助10來萬。

岑小林不愿回老家,想繼續(xù)跳下去。父母為了他,留了下來。

他第一次意識到,跳繩或許可以改變命運。“如果不跳繩的話,我可能已經(jīng)出去打工了。我不想出去打工。”

他戶口本上的年齡比實際年齡大四歲,因為父母原本希望他早點出去工作。他老家很多孩子十幾歲就出去打工、結婚。他16歲的妹妹,去年結婚了。

為了留下他,學校幫忙解決了社保和借讀費問題。并且從那一年開始,花東中學成為七星小學對口中學,開始組建跳繩隊,為跳繩隊員免住宿費,還安排老師補課。

賴宣治很欣慰,“這條繩子把他們留了下來,給了他們留下來選擇的權利,和改變命運的動力。”

但這條路能走多遠?沒人知道。

一個可喜的變化是,今年開始,花都區(qū)兩所示范性高中首次將跳繩納入體育特長生招生項目。通過跳繩特長招生、分數(shù)達490分,就能上區(qū)最好的中學秀全中學,普通外地生考入要686分、本地生要645分。

今年,花東中學4名跳繩隊員通過了自主招生,只有羅鍵邦以511分考上,其他三人去了中職、中專。羅鍵邦中考成績是班上第10名,也是唯一一名考上秀全中學的學生。他以前只想上個普通高中就行了。

賴宣治以此激勵隊員們,要全面發(fā)展。他希望隊員們有機會上名校。

家長們擔心,跳繩只是民間體育運動,現(xiàn)在還看不到出路,能考上秀全中學就繼續(xù)跳,沒考上可能去讀專業(yè)學校。他們樸素的心愿不過是,孩子以后“找份工作輕松點,不要像我們一樣死命干就行了”。

在陳陽輝看來,跳繩隊員會有更多選擇,目前國內(nèi)外對跳繩教練的需求都很高。明年的全國學生運動會、世界中學生運動會都加入了跳繩運動;一些高校也在研究跳繩特長生招收政策。“我們也在把跳繩項目往奧運會方向推進,這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孔熒瑩剛升入初一,她擔心會被踢出跳繩隊,“我決定了,初中這幾年,一定要特別專心地練跳繩。我不能辜負父母對我的希望。”

七星小學跳繩隊員在訓練。

被問到以后的夢想,跳繩隊員們給出了幾乎一致的回答:當一名體育老師,回去教山里的孩子跳繩,讓他們掌握多一項技能,也多一條出路。

    責任編輯:彭瑋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wǎng)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招远市| 邢台市| 德江县| 黔西| 嘉祥县| 竹北市| 百色市| 沿河| 菏泽市| 昭苏县| 汾西县| 金华市| 故城县| 枣强县| 乌审旗| 葫芦岛市| 康马县| 白朗县| 武鸣县| 儋州市| 六盘水市| 三都| 铜川市| 丹寨县| 双柏县| 长寿区| 老河口市| 信宜市| 柘城县| 繁昌县| 四平市| 绥德县| 罗甸县| 桐城市| 积石山| 永仁县| 大庆市| 嘉义县| 扶沟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