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物界里最能跑的,其實是在用腳指甲飛馳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視頻里的技師先用大鉗子硬聲拔下釘在馬蹄上的馬蹄鐵,然后再用刮刀等工具把陳舊的馬蹄修得鮮嫩靚麗,露出淺色的內層組織。有些不明所以的觀眾可能會覺得實在太殘忍,看著這么痛的視頻還能減壓?

因為標題已經劇透了,所以你肯定已經知道了,釘馬掌的說法不準確,馬只有馬蹄沒有馬掌,而馬蹄只是它的腳指甲,有人給修腳那是享受。
不過問題又來了,如果馬蹄是它的腳指甲,那它們的姿勢也未免太奇葩了吧。

其實不管是反向膝蓋還是用腳指甲行走,這些鳥獸都并沒有什么奇特變異,只不過它們為了適應奔跑特別魔改下肢的結構。那些被我們誤認為是膝蓋的關節實際上是它們的腳踝,如果把骨骼一一對應來看,其實每個關節的朝向都是吻合的。

我們不談太遠的,就從哺乳動物講起。哺乳動物里,就可以找出三類不同的行走方式:跖(zhí)行,簡單來說是就是全腳掌著地行走,代表動物老鼠、熊;趾行,即以前掌或趾頭著地行走,代表動物貓、狗;蹄行,也就說用趾尖著地行走,代表動物牛、羊、馬、豬。
跖行是最原始的一種行走方式,是我們剛登上陸地的老祖宗最開始悟出的姿勢,這種行走方式優點在于接觸地面的面積大,比較穩定,俗話說就是抓地力強,不過運動能力比較弱,因為它主要考慮的是對軀體的支撐,畢竟早期的陸地生活競爭沒有那么激烈,一個穩字才是最重要的。
之后,隨著陸地上的競爭越來越大,捕食者需要強大的奔跑能力追逐獵物,那么趾行這種姿勢也就出現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能不能想出一種純肉食動物不是趾行的?(北極熊!小聲嗶嗶)實際上食肉目下很多常見的猛獸都是趾行的,比如貓科、犬科,它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善于奔跑且有爪子。

捕食者有了好裝備,那被捕食的獵物當然也需要與之抗衡啊,于是很多食草動物的觸地部分進一步前移,貌似腳尖著地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它們更狠,骨頭不夠指甲來湊,于是指甲變蹄子。

然而,你可能有一些質疑,比如陸地奔跑速度最快的獵豹明明是趾行動物,它難道就沒有蹄行動物擅長奔跑了嗎?注意,擅長奔跑與跑得快并不等同,獵豹雖然快,但幾乎沒有耐力,況且就為了這個的一瞬爆發,獵豹犧牲了太多。獵豹其實和和別的“豹”并不親,它是貓科獵豹屬下的唯一物種,它們的爪子為了適應奔跑喪失了伸縮的能力,只能靠撲倒后鎖喉。

馬的進化歷程就是最好的例子。1867年人類在北美發現了始祖馬化石,是已知最早的馬。始祖馬在距今5000萬年前生活,棲息地還在森林,它們的體型大概只有狐貍那么大,前腳有四趾,后腳有三趾,可以說樣貌平平。

到了1000-300萬年前,馬的祖先已經和現代馬沒有太大差別了,中趾趾端角質還形成了硬蹄,其余側趾都退化已經不可見。

可以用一句話描述馬的進化史: 5000萬年的一指禪修煉之路。

所以當奔跑的效率很關鍵,能省一點能量就是賺到。我們看從跖行到趾行再到蹄行,它們腳部踝關節以下越來越長,如果對應人的結構,馬后腳的腳掌骨比它的大腿還要長。
一方面,更長的腳能帶來更大的步幅,另一方面,發力的肌肉也進一步上移更靠近軀體,肢端關節由筋腱帶動,質量相對較小,有利于奔跑時的穩定和提高步頻。而著地點靠前也能讓更多的關節參與到奔跑中抵抗沖擊。
這些原理其實也適用于人類,優秀的馬拉松運動員大多數采用的是前腳掌跑法,而在長跑愛好者群體里也逐漸興起前腳掌跑法,一般認為能更好地減少沖擊保護膝關節。

既然提到了人類就不得不講一講我們這群奇葩了。人類可是能同時做到跖行、趾行、蹄行的動物,當然只是暫時近似做到,畢竟我們沒有真正的蹄子。
如果你有觀察過猩猩的腳掌,就會發現它們的腳掌簡直和手一樣,面積很大也有很好的抓握能力,可是人類的腳就很不一樣了,我們的腳更長更窄,腳指頭很短,完全沒有抓握能力,這足以證明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提高了奔跑的能力。
在行走和站立時我們是徹徹底底的跖行,全腳掌著地,非常穩定且省力,這讓我們得以解放出雙手開發更多的技能,而不需要像猩猩一樣需要雙手輔助行走。
如果需要快速奔跑,我們的姿態就會變為前腳掌著地,腳跟基本是懸空的,只有這樣的姿勢才能承受快速奔跑帶來的巨大沖擊力,類似于貓狗的趾行。而到了現代,芭蕾舞演員會采用腳尖著地的姿勢表演舞蹈,這種類似蹄行的姿勢需要特殊的訓練和鞋子的輔助。


2004年,南非人奧斯卡·皮斯托瑞斯橫空出世,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拿到了100米銅牌和200米金牌,而他是一名天生雙腳截肢的殘疾人,卻在200米決賽上打敗了兩位單腳截肢的對手,并且還打破的世界紀錄。

碳纖維假肢出現以后便大幅度提高了殘疾人短跑的世界紀錄,以至于雙膝下截肢組別(T43)的成績反超單膝下截肢組別(T44),也是所有組別中世界紀錄最快的,現在國際殘奧會T43組別的100米、200米世界紀錄分別是10.57秒和20.66秒(超過中國健將級運動員標準),這樣的成績非常可怕。

由于碳纖維的特性,既輕量化又非常有彈性,“刀鋒戰士”需要調動的肌肉更少,步頻更快,研究認為佩戴這種假肢能比其他運動員快11%。
這種碳纖維假肢是仿獵豹生物力學而研發出來的,所以它也能帶來非常大的優勢,尤其在奔跑效率上,不過和我們所說的行走方式演化一樣,高效率不可避免地損失了一部分穩定性,“刀鋒戰士”們的起跑通常非常慢,甚至會失去平衡而摔倒,但僅靠后半程的優勢就已經足以一次又一次打破世界紀錄。

劉宗柱.骨骼的強壯與精致[J].生物學教學,2016,41(08):73-74.
肖前柱,王玉璽.動物基礎知識講座 第八講 食肉目[J].野生動物,1983(04):63-66.王庭槐, 侯慧存. 牛森,霍洪峰,趙煥彬.新兵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壓力分布與步態特征[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9,38(04):257-262.
馮毅,文安,劉宇.科技進步在殘疾人競技運動中的作用——以膝下截肢短跑運動為例[J].體育科學,2014,34(11):67-73.
Oscar Pistorius. Wikipedia,3 October 2019, at 17:02 (UTC).
Larry Greenemeier. Blade Runners: Do High-Tech Prostheses Give Runners an Unfair Advantage?Scientific American, August 5,2006.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