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間休息》背后的故事
原創: 占有兵 社會紀實攝影專案


文、圖 / 占有兵
圖片背后的故事第一期
被拍攝者看鏡頭的都不是好照片?你看過一張圖片,不一定知道攝影師是誰,更不一定知道照片背后的故事。作為攝影師,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圖片背后的故事。
我拍攝的《工間休息》這張照片,是流傳得很廣的照片,也被至少200家以上的媒體刊登過,網絡上盜這張圖使用的自媒體更是數不勝數。今天大家看到的共有兩張照片,是前后拍攝的。
圖中,一張是所有的被攝者都沒有看鏡頭,另一張,有一個女孩正盯著鏡頭。而盯著鏡頭的這張照片,正是流傳得很廣的《工間休息》。把盯著鏡頭的這張照片發掘出來的老師,是任悅。2011年,我投稿參加OFPIX獎,在選照片的時候,一時沒有找到不盯鏡頭的那張圖,就用了這張盯鏡頭的圖。當年,我獲得了第四屆OFPIX獎,任悅老師把這張照片當作代表作。我找到了原圖拍攝的另外三張圖,也放在這里。



再后來,這張盯著鏡頭的《工間休息》,把我這個農民工攝影師帶來全國各地,去領獎,去展覽,去做講座。2016年,美國紐約大學JCC學院的THE WEEKS畫廊,邀請我去做展覽,到JCC學院,紐約大學分別給歷史專業的國際生和當地的高中生做了多場分享講座。額外說一下,在做展覽的時候,我的策展人PATRICIA提前了兩年同我聯系,在展期開始的前半年,她說照片還是找回原來的白平衡比較好,我聽從了她的建議,展出時的照片不是現在的冷調,我也放在這里了。

有時候我想,自己挺幸運的,因為照片,我去到了很多做夢都沒有敢想去的地方。并且我去的時候,都是別人邀請的,給我買了機票,提供了很好的酒店。拍照真好,所以我一直堅持拍照,不曾中斷,現在手中已經有超過100萬張數碼照片。
我也在想,盯鏡頭的照片都不是好照片,這只是老法師們的經驗,對于喜歡拍社會紀實類照片的攝影師來說,這句話并不是真理。照片內外,都有很多功課可以去做,理解的范圍寬了,站的高度不一樣了,就會看得真切,看得明白。
以下是這張照片的詳細信息:
2011年1月5日,電子廠的打工者在更衣室進行工間休息。工間休息每次10分鐘,上午和下午各一次。電子廠的車間是無塵潔凈室,進入車間必須穿無塵服,戴上手套和口罩。戴上手套后要用DI水清手。在車間內,打工者只露出眼睛。當時的生產技術要求,打工者必須用眼睛在顯微鏡下檢查產品的質量。
長時間工作后,打工者很累,每天上午和下午就各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打工者可以走出車間,去喝水、上洗手間。現在,隨著機器視覺進入生產線,打工者已經不需要在顯微鏡下檢查產品了,他們通過電腦屏幕,可以看到放大后的產品,輕松地檢查產品質量。
隨著技術的革新,電子廠中采用了很多先進的機器和設備,這樣對人工的依賴就減少了,并且產品的品質也更可靠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