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閱兵|戰略力量添新利器:東風-41、巨浪-2重磅亮相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戰略導彈首次亮相。“中國已經擁有核戰略威懾力量!”作為當時最具轟動性的新聞,國際輿論高度關注、紛紛熱議。
時隔35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中展示的戰略導彈,不論質量還是數量,都更為引人矚目。“東風-41、巨浪-2等首次亮相,展示了我國戰略核力量發展上取得的最新成就,可以說是令人震撼。”導彈專家、核戰略專家楊承軍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
今年7月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也提及核武器相關內容稱,中國始終奉行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無條件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主張最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不會與任何國家進行核軍備競賽,始終把自身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中國堅持自衛防御核戰略,目的是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確保國家戰略安全。

火箭軍亮出新戰略“王牌”
在國慶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的戰略導彈是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東風-3中程導彈、東風-4遠程導彈、東風-5洲際戰略導彈和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
當時,首次亮相,震驚世界。“中國今天第一次將它的導彈家族展現在世界面前,足以證明它有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個沉睡的東方巨人醒了。”英國《泰晤士報》當時刊文寫道。美國、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家媒體都紛紛跟進大量報道。
戰略導彈尤其是戰略核導彈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重器,是國家的王牌底牌,包括陸基、海基和空基核力量中的導彈以及發射平臺。
時光荏苒,中國的戰略“王牌”也在與時俱進。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東風-31、東風-21等導彈首次亮相閱兵式;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東風-31A首次公開;201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東風-26、東風-5B、轟-6K及遠程巡航導彈等戰略重器首次浮出水面;在2017年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上,東風-31家族中的最新成員東風-31甲改揭開神秘面紗;而在2018年南海大閱兵中,新型戰略核潛艇的消息首次對外公開,引發外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本次大閱兵,中國展示了最新成就:東風-41、巨浪-2、東風-31甲改等導彈。“這些都是中國現役最新的戰略重器,但我最關注的是東風-41新型洲際導彈。”導彈專家、核戰略專家楊承軍說。
現場解說指出,戰略制衡、戰略攝控、戰略決勝,東風-41洲際戰略核導彈是我國戰略核力量的重要支撐。
“它是我們國家新型戰略導彈第一個型號,意義非常重大。”楊承軍說,“東風-41導彈的基本火力單元更加精干,自動化程度提高,操作人員和保障車輛進一步減少,發射準備時間也大為減少,生存能力有很大程度提高。”
除了東風-41,本次閱兵還展示了可機動發射的東風-31甲改核導彈。現場解說稱,東風-31甲改核導彈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固體洲際戰略核導彈,機動性能好、生存能力強、部署轉換快、打擊精度高。這是此型核導彈第二次在閱兵中亮相。
“我們之所以要持續發展像東風-31與東風-41之類可進行機動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是為了提高我國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保障二次核打擊的能力。”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核政策項目和亞洲項目資深研究員李彬向澎湃新聞指出。
李彬說,不同于陸基井射洲際彈道導彈,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生存能力相對較高。“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雖然仍有可能被對方偵測到,但是其可通過機動一定程度上擺脫被敵國搶先打擊的威脅,”李彬認為,“為了經受第一波核打擊之后,我國仍可通過機動型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二次核打擊,東風-31與東風-41就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

巨浪-2導彈揭開神秘面紗
海基核力量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陸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相比,其在機動性、隱蔽性、快速反應能力、突襲效能和生存能力等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被認為是“二次核打擊”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第一代海基核力量由092型核潛艇和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組成。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在國慶35周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
2018年4月,海上閱兵在南海舉行。據中國軍網當時報道,解放軍海軍48艘戰艦、76架戰機和1萬余名官兵參加了海上閱兵式。報道稱,受閱艦艇按作戰編組組成戰略打擊、水下攻擊、遠海作戰、航母打擊、兩棲登陸、近海防御、綜合保障等7個作戰群。其中,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首次亮相閱兵式,備受矚目。
在今年海軍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長征10”號作為此次海上閱兵第一艘受閱潛艇接受檢閱。“長征10”號戰略導彈核潛艇舷號412,是新型戰略核潛艇,系中國建造排水量最大的潛艇。
這是中國官方首次向外界披露“長征10”號戰略導彈核潛艇。與以往亮相的同一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相比,“長征10”號圍殼采用更加流線型設計,圍殼前緣都使用了光滑過渡設計和填角。
雖然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多次公開亮相,但核潛艇的最重要武器——潛射彈道導彈沒有公開過,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直到今年閱兵式上,名為巨浪-2的潛射彈道導彈首次亮相,讓外界一睹了其真容。
“巨浪-2導彈是我國第二代潛射遠程彈道導彈,它承擔支撐國家海基核威懾的重任,潛匿深海,悄無聲息,巨浪奔騰、威震海天。”現場解說稱。

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轟—6N首次亮相
在受閱的空中梯隊中,國產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轟—6N首次亮相。3架轟—6N、6架轟—6K,分為3個3機楔隊。
現場解說稱,第一次亮相的轟—6N為國產新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可以進行空中受油。兩型轟炸機能夠實施遠程奔襲、大區域巡航、防區外打擊,人民空軍戰略威懾和戰略打擊能力全面提升。

“中國核戰略沒有變”
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
“現在一些大國積極推進核力量現代化計劃,研發制造新型陸基洲際導彈、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新型戰略轟炸機以及高超聲速武器,我們要維護戰略平衡,防止被‘核訛詐’,也需要適度推進核力量現代化。”楊承軍認為,“此外一些國家還大力部署反導系統,推進核力量現代化可降低這種威脅。”
“我們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沒有變,核戰略沒有變,核力量現代化不會給世界造成威脅。”楊承軍說。
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第二炮兵(2015年12月更名為火箭軍)按照精干有效、核常兼備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信息化轉型,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武器裝備自主創新,增強導彈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完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提高戰略威懾與核反擊和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