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產業轉型升級要注意七個問題
當前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重視對產業發展新規律的認識:
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轉型升級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意核心技術和環節真正代表產業競爭力
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對華為、中興的禁售表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控制力,沒有占據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鏈主”位置和關鍵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形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夠。在新興產業當中,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術是產業界的共識。客觀上,新興產業的創新之路并非簡單,新興產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從技術創新的規律來看,不能獨立擺脫現階段總體科技水平和工業水平的限制。新興產業之“新”體現在占領行業制高點的核心技術、開拓新的市場應用等,但技術突破并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在一國現有科技水平和工業水平基礎之上的提升。這些技術并不是專用于新興產業,而是在既有產業中長期積累形成的。
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多學科多產業的交叉發展的系統工程,往往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難以實現獨立突破。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行業,涉及到相當多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學科之間的滲透,各個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現代產業發展已經從單體項目競爭轉向產業體系對抗,未來培育發展主導產業,要認真研究規律,增強產業上下游的系統性,形成產業鏈的體系競爭力。當前,中國要主導任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門類,促進國家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是靠依賴在各個產業投資更多的下游巨無霸組裝和加工工廠,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擁有自主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隱形冠軍企業,從而在重大產業上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突破中國經濟發展瓶頸。
二、推動轉型升級需要產業的體量和規模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意局部產能過剩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制造業的首要任務是先發展起來、主要表現為數量擴張。在這種導向下,我國制造業乃至高科技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由于過去是鼓勵大批量生產,講究滿足個性化、定制化需求比較少,這導致部分產能出現過剩。
現階段“大而不優”仍是當前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公認問題,對此有兩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一個是把這類產品描述為“高科技產品的勞動密集部分”,比如,我國出口的大部分機電產品都是外資企業的代工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通訊設備等;一個是把這類產品的生產運營模式總結為“國外先進自動化設備+中國熟練勞動力+國際市場”,比如過去若干年半導體LED行業的發展,這種整合靜態比較優勢的方式是形成我國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僅僅依靠加工能力,中國的產業再大也無法擺脫“裝配工廠、低端運行”的被動局面,恰恰相反,在依賴于機器設備的組裝環節,非常容易形成產能過剩。
三、以轉型升級增強出口競爭力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重國際價值鏈中的利益分配
以中國對美出口為例,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最多的產品類別是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配件,金額達到1.34萬億元人民幣,該類別產品也是此次美方關稅清單中的重要目標。在該類別產品中,中國對美出口的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總金額約6208.49億元人民幣,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則為7223.55億元人民幣。同期,中國對美出口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共1334.54億元人民幣。可見,中國對美出口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據了相當的部分。因此,在本次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征收關稅的主要是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門類。
但是,從出口高科技產品的企業來看,外資企業占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在中國出口前十強當中,除了華為之外全部是外資企業。另一方面,外資在華生產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其實主要是中國的完整系統的工業配套能力產生的,而不是科技能力帶來的。
四、產業以集聚形態發展是推動轉型升級的一般性規律,但注意多點開花、聚而不優的劣勢
在長三角地區調研發現,很多時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形態表現為:在一個縣域經濟的范圍之內,依靠招商引資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企業,然后引進一些上下游的配套企業。并不是說這種產業鏈發展模式一定不好,但目前看來至少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這種發展模式幾乎區縣處處開花,都是在做相似的產業,長三角眾多縣市主要集中在鋰電、光電、汽車等領域;二是正是因為多點開花,這種產業集群與我們提出的要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目標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硅谷集中了美國1/3以上的信息技術類的高科技企業;北美五大湖城市群集聚了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其產值和銷售額約占美國總數的80%左右;日本的豐田城、一個城市都是圍繞豐田的汽車產業鏈。與這些世界級的產業集群相比,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規模和質量尚有較大的差距。
五、以政府優惠政策引導新興產業發展是各國普遍實施的一般性規律,但是注意產業依賴政府補貼引起周期性波動
由此也產生產業周期隨著政府補貼政策波動的問題。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能源應用、質量檢測等行業的企業發展較好,這些行業都是國家運用產業政策在需求端大力支持的。但是,也因為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而出現行業的周期波動性。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在2016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騙補問題;2018年下半年隨著光伏行業國內補貼政策的變化,行業再次陷入蕭條,前幾年根據原來補貼政策擴張產能的企業陷入了困境,這已是近十年來光伏行業多次陷入這種局面。
六、通過集聚創新要素推動轉型升級是一般性規律,但是注意各個地區過度依靠優惠政策進行“引智比拼”
一方面,近年來,雖然很多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已經從過去的光伏領域轉向鋰電等領域,但是不少地區正在沿用過去發展傳統產業的路徑和思維來推進。很多情況下,仍然是通過降低土地、資源、能源等價格的方式,希望短期內實現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這就導致對低端要素依賴的產業和環節產能增長最為迅速。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和壓力,產業相關的創新資源顯得非常稀缺。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地區爭奪這類資源的加碼也水漲船高。比如,不少地區為了推進產業化成果落地,與科研院所成立院地合作的新型載體,由于高水平院校是各個地區爭取的對象,因此設立此類載體的壁壘也越來越高。比如,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清華大學進行院地合作門檻是地方政府5年支持經費3億元、載體1萬平方米。再比如,當前進行的各類爭奪人才的大戰,其初衷是為了推進高水平發展,但也導致不少人員從事相關產業的創新、創業很多是沖著補貼和優惠政策來的。
七、“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追趕型經濟體產業創新的一般性規律,但是要注意模仿型創新形成的同質化競爭
進口替代成為主要的創新模式,主要方式是在產業鏈的若干重要環節進行創新,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向產業鏈中高端。目前,在很多行業技術水平中等要求的領域和環節,都有若干國內的廠商躍躍欲試,努力進行國產化。但是,這一模式也存在一定問題:第一,創新模式以本土“挖人”或者跨國公司技術團隊離職創業為主,總體來說是以技術模仿為主,技術的原創性、主導性尚不夠。客觀上,不少游走在知識產權保護的邊緣,這種模式存在天然的局限性;第二,一般來說,當國內廠商研發成功之后,外國廠商就會大幅度降低產品價格,導致毛利下降。此時,產品在國內廠商之間形成快速溢出,國內廠商容易在較短時間內又形成同質化競爭。
(作者陳柳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