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庭醫生也能“共享”!上海長寧區率先建立橫向醫聯體
讓居民來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回到“第二個家”。
作為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先行先試區,上海長寧區衛生健康委近日傳出消息:在縱向醫聯體已積累成熟經驗的基礎上,成立家庭醫生橫向醫聯體,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團隊之間定期溝通,資源共享,為更好提供基層健康服務貢獻智慧錦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平臺,為家庭醫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舞臺。記者了解到,作為改革創新舉措,長寧區近年來培養孵化出多個家庭醫生工作室,有效提升了服務能級、更調動了家庭醫生工作積極性。而今,家庭醫生是社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費用控制人和資源調配人。以區內天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陶齊淵家庭醫生工作室創新推出“天山美小護”服務,在全市率先探索了互聯網+護理落地實踐模式,由此獲得居民好評并成為新政策的示范標桿。
怎樣進一步釋放家庭醫生服務供能,對接居民的簽約服務?長寧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江萍介紹,以往“3+2+1”(三級、二級、一級醫療結構)縱向醫聯體已開展數年,在上級醫療機構的互動中,轉診制度形成、家庭醫生技術水準也有了長足進展。此次長寧區在全市率先建立家庭醫生橫向聯合體,將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資源的共建與共享。
縱橫交錯的醫聯網絡,將能家庭醫生綜合服務能力有效提升,讓簽約居民在轄區內同質化獲得全程、綜合、連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江萍進一步解釋,針對重點人群的簽約服務,家庭醫生橫向醫聯體也可進一步提升簽約率,幫助居民與家醫之間建立更緊密、長期、穩定的契約式服務。
此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明確“全專結合”、“優勢互補”發展定位后,長寧社區還將在轉診基礎上,利用現有管理構架和網絡,加強協調和整合,探索中心與中心之間跨區域簽約服務模式。

成熟的社區管理經驗共享、家庭醫生之間也需“傳經送寶”。剛成立的橫向醫聯體,已帶來答案。來自區內6位家庭醫生工作室負責人最近相互分享了各自的運營工作經驗。
華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嚴瑋家庭醫生工作室明確了工作室與中心、工作室與成員的雙簽約模式,從人權、財權、事權明確了家庭醫生與平臺之間的關系,也為社區衛生綜合改革詮釋了全新內容。不同家庭醫生工作室的孵化內容,令人眼前一亮。
仙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葉曉景領銜的葉子家庭醫生工作室,獨辟蹊徑開設“談心角”(心理咨詢室)。居民可以與家庭醫生進行親密的隱私性交流,工作室成員一旦有困惑、瓶頸和心結,也可以及時溝通;而醫護雙向選擇、預約門診等團結協作相互補臺,也實現了明確分工、規范管理的團隊模式。葉子工作室而今每年完成健康教育50余場次,工作室診療每年達1萬余人次。
新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袁志敏家庭醫生工作室以心臟康復為其特色,通過一級、二級預防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肥胖等高危人群實行干預,還開出了包括運動、營養、心理、藥物、戒煙五張處方,探索本土化適宜技術,彌補只治不防、只防不治的割裂現象。工作室還自創了新華健心操、經絡拍打筷子操等,幫助居民規范心臟康復。

據悉,長寧區成立家醫橫向醫聯體后,將通過為期兩年的系統建設,基本實現區域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資源共建共享。
記者了解到,未來一年是橫向醫聯體的試點階段。試點階段中,工作室間、工作室與中心相關業務科室間啟動雙向聯合工作模式。圍繞孕產婦、老年人、功能社區職業人群等重點人群,探索簽約居民跨區域簽約服務模式。家庭醫生聯盟組織開展系列互促互學活動,同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信息平臺開展需求調研。
明年至后年的發展階段,長寧家庭醫生工作室將各自形成品牌特色、專科特長、服務優勢等,中心內部家庭醫生轉介服務流程暢通,為有需求的簽約重點人群轉介至區內橫向聯合體的其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進行診治或提供協同、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
(原標題為《未來兩年,這個區的家庭醫生將實現“共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