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誅仙》很熱,閱文集團的IP產業很冷

文丨陳選濱
來源 | 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最近,誅仙很火。
不管是票房表現,還是網絡罵戰,圍繞著《誅仙I》這部電影的討論仍在發酵,熱度居高不下。
一方面,據9月18日數據顯示,《誅仙I》的票房已破三億,蟬聯單日票房冠軍,繼續領跑中秋檔。
另一方面,《誅仙I》在豆瓣評分繼續走低,截止當日僅為5.3分,B站、知乎等平臺吐槽不斷,口碑崩盤,被冠以“爛片”之名。

當然,在這場來回拉鋸的爭議中,注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愁。而笑的人當中必然少不了閱文集團。
作為電影出品方新麗傳媒的母公司,閱文集團同時也手握原著小說《誅仙》獨家電子版權,在這場IP熱潮中,左右逢源,坐享IP的流量紅利。
一組數據看《誅仙I》之后IP的二次效應。
據數據顯示,在《誅仙I》上映期間,QQ閱讀《誅仙》小說全平臺總收入增長11.7倍,閱讀量增長11.7倍;起點讀書《誅仙》原著閱讀量增長8倍,收入增長10倍以上;紅袖讀書《誅仙》作品點擊量較先前提升300%。
電影帶動閱讀的二次增長,圍繞著一個IP打爆,流量激活IP的再生價值,帶來經濟效益。如此看來,IP產業確是一門好生意。
然而,IP賦能看似輕松,卻久成困局。自今年下半年,閱文集團的股價總體趨勢呈現走低趨勢,除了網絡文學方面的運營,IP產業化多次面臨市場的質疑。
在IP賦能產業的道路上,閱文集團的商業模式仍然亟待標準化。
網文“獨木難支”,閱文“腳踩兩條船”
IP產業化是一門好生意嗎?
暫且不論它的效應如何,就當前的閱文集團而言,似乎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新的產業支柱來完善自身的商業模式。
其中的關鍵便在于網文運營陷于“內憂外患”,面臨著免費閱讀與其他“殺時間”App的夾擊,單一的主營業務恐有獨木難支的風險。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免費閱讀+廣告”的模式興起,截止2019年3月,主打該模式的在線閱讀App已超過5成,不乏閱文旗下的飛讀、字節跳動的番茄小說等等。
閱讀領域劃出兩條賽道,付費與免費各有偏重,相互補充,也存在競爭,流量不可避免出現分流,影響原有模式的用戶習慣與生態。
其次,在大環境下,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類App的崛起,在線閱讀面臨跨領域的外部競爭。
閱讀、短視頻、直播、資訊等等都屬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消遣娛樂方式,其市場的本質在于搶占用戶時間。
當用戶時間觸及天花板,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閱文集團也避不開“此消彼長”的壓力,其他“殺時間”App的崛起無疑是在擠壓其原有的流量增長空間。
據閱文集團2019年中期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在線業務收入同比減少11.5%。

究其原因,除了閱文官方正在縮減渠道,加強付費管控之外,不免也存在內外環境變動所帶來的影響。
此時,閱文集團急需在主營業務之外,開辟新的商業渠道,增強盈利能力,完善自身的商業模式。
IP生意經很好,也很難
于是,閱文集團將目光聚焦在IP產業之上。
據財報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6月30日,閱文集團版權運營的營收同比增長280.3%至12.15億元。
單單是討論IP產業的前端版權運營,便為閱文集團帶來近1/3的收入。
可見,IP產業市場確實是值得資本錨定的一個方向。
當然,IP的價值很大,將價值變現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最大化的變現才是閱文集團面臨考驗的關鍵。
目前,《誅仙I》的票房雖然已破3億,但是作為一個全民級別的頭部IP,這個IP的價值似乎仍有更大的想象空間,遠不止如此。那么,這一次改編顯然就算不上是一次成功的IP賦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誅仙I》的出品方新麗傳媒于2018年被閱文集團全資收購,成為其IP產業向影視方面進軍的重要一環。
閱文集團與新麗傳媒在業績上存在對賭協議,2018-2020年新麗傳媒的凈利潤分別不能低于5億、7億、9億。
但是,根據此前財報數據,2018年新麗傳媒凈利潤為3.24億元,業績達標率不足65%。同樣,截止上半年,新麗傳媒的凈利潤也僅為0.96億元,若要達標,則需要在下半年完成超過6億的盈利。
期望與實際相差甚遠,似乎恰好從另一方面說明了IP改編影視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做,《誅仙I》看似火熱的背后,卻是閱文集團走向IP產業化的冷淡。
IP大局,流量為先
不得不說,票房破三億,《誅仙I》在爭議下還是迎來IP改編的高潮,盡管它本應該能激起更高的浪花,但也只是后話。
同時,在這場由經典IP“誅仙”攪動的浪潮中,也實實在在讓我們看到了一場流量的勝利。
什么是流量勝利?
當一批又一批的觀眾在《誅仙》的IP吸引下,笑嘻嘻的走進電影院,然后又罵咧咧的走出,完成一次觀影體驗,這是第一場流量勝利。
觀影結束,想想又很氣,氣不過,上各大論壇發帖“吐槽”“引戰”,和流量粉絲撕,和原著黨撕,和路人黨撕,使得IP熱度維持居高不下,這是第二場流量勝利。
吐槽之后還是不過癮,越罵越覺得原著寫的好,是部難得的經典。思來想去,抖音也不刷了,直播也不看了,上小說平臺重新追一遍原著小說,緬懷一下青春,這是第三場流量勝利。
很顯然,周而反復,“誅仙”似乎成了部分人群的逃不掉的話題,恰是陷入了漩渦效應。
所謂漩渦效應,是指當你被一種能量、行為或想法帶動并帶入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狀態,其實你并不知道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是為了做而做,似乎沒有別的選擇。
IP就是這股將人帶入某種不可控狀態的能量。
正如誅仙,一個頭部IP自帶天然的受眾群體、話題性與關注度。一經上線即可形成旋渦式的吸引力,通過互聯網效應再次放大,身陷其中的人任意的行為如吐槽、觀影、閱讀等等都可能為其帶來流量上的支持,進而激發市場效益。
這就是IP改編無論好壞,似乎都能為資本方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
當然,回歸理性視角,像誅仙這種看似收益顯著的IP運營,更像是一次IP價值的“榨取”,而非閱文集團所追求的IP賦能。
什么是榨取?讓IP成為噱頭,表現流于形式,止于內核。
《誅仙I》備受爭議的一點便是劇情改動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書中人物張小凡、碧瑤、陸雪琪等角色在失去原著該有的情節互動、情感表現之后所展現也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形象,內核在流失。
脫去《誅仙》的外皮,電影中突兀、不成立的情節與劇情很難激起觀眾的共鳴,只能讓人覺得是在利用《誅仙》IP玩噱頭,吸引流量,收割情懷韭菜,這就是榨取。
什么是賦能?二次創作重新激活IP的二次價值,讓影視、小說等其他形式都受益于此,形成圈層效應。
閱文旗下的另一個當家IP《瑯琊榜》就曾是榜樣案例。在經過影視改編后,梅長蘇、蕭景琰等角色與書中形象成功完成重合,為原著小說吸引可觀的流量,逐漸圍繞《瑯琊榜》形成粉絲圈層。良性生態即是賦能。
兩者的關鍵在于原有IP經過二次改編再次進入市場,留給觀眾的印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
反面改編很容易讓觀眾進入“峰終定律”的認知誤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體驗的記憶由兩個因素決定,高峰時與結束時的感覺。
如今,大多觀眾對于“誅仙”這個IP的認知,高峰是在于原著小說,結束卻在《誅仙I》這部電影,高開低走,不難想象,后續的改編或將被波及,難有之前剛進入市場的流量吸引力。
這對于IP改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IP改編必然是離不開“流量為先”的客觀事實。
畢竟IP本身就是一個流量池,改編是建立在原有受眾群體上的一次流量再吸引,從而提高IP價值。
流量,也是區別大小IP的關鍵因素,頭部IP多被青睞便受益于此。大IP有大流量,從而使得改編有了保底的資本。
但若是因為之前的改編而使得原有IP深陷“峰終定律”的認知誤區,流量斷崖下降,那么無疑是一種毀滅式的浪費,或將影響IP后續的發展。
中游遇阻,閱文的“兩難”處境
從目前的網絡影評和討論來看,《誅仙I》這次改編怕也是浪費了大好IP。
對于閱文集團而言,這不是第一次IP改編,也不是最爛的一次。當然,閱文旗下也不乏一些優秀的改編案例。
除了上文提到的《瑯琊榜》之外,還有《花千骨》、《全職高手》等比較不錯的作品。
閱文集團自啟動IP產業化,一路走來,旗下作品有好有壞,也算是毀譽參半。
客觀來看,在IP產業鏈的三個環節中閱文的優勢十分明顯。上游網文塑造IP是閱文的主營業務,下游傳播渠道依托于騰訊的社交版圖,在流量上略勝一籌。
唯獨中游的IP改編,分散于影視、游戲、動漫等多個新領域,并非閱文集團所長,發揮很不穩定。
單論影視方面,盡管全資收購新麗傳媒,但改編之路依舊坎坷。
復盤旗下作品,新麗傳媒所擅長的恰是《小丈夫》、《虎媽貓爸》等一類生活氣息濃厚的影視劇,與閱文集團所掌握的大多魔幻IP在背景、敘事、主題等方面相去甚遠。
所以,螳螂財經看到,閱文集團的IP產業進入了“兩難”階段,一方面是與行業巨頭的合作仍需磨合,另一方面急于IP產業化,閱文集團貿然進入新賽道。
但作為新入玩家,對于新賽道的創作與受眾群體知之甚少,閱文“IP套形式”的改編難免落下了惡性口碑。
此前,由閱文游戲所創作的《新斗羅大陸》手游因玩法與畫面表現與市場上的同類游戲過于相似,就曾被玩家詬病是“換皮游戲”。
可見,術業有專攻,閱文集團初次進入游戲、影視、動漫等新領域,行業經驗少,對新形式的改編缺少專業技術與認知,很難在第一時間內將一個優秀的IP改編為好的新作品。
這需要一個磨合與練習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好的IP難免淪為“刷經驗”的犧牲品,如誅仙、斗羅大陸。一些小眾的IP卻也出乎意料的經過改編在熒幕大放異彩,如瑯琊榜、陳情令。
好作品與壞作品之間,正是閱文集團不斷從上游向中游摸索的IP產業之路。

近日,閱文集團持續回購股票,加上《誅仙I》帶來的熱度,股價小有漲幅,19日收盤價為27.20。但是,在頻頻動作的背后,依然是閱文在IP產業之上的隱憂。
誅仙是很火,很熱,但始終難以掩飾閱文IP產業化上的冷、淡。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完】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泛財經新媒體,《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微信十萬+曝文《京東走向“四分五裂”》《“維密秀”被誰殺死了?》創作者;重點關注:新金融、新零售、上市公司等財經金融等領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