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民國最美科學家——她在美國穿著旗袍造原子彈,驚艷了世界
原創: Shoshi Parks 羅博深數學

作者 | Shoshi Parks (美國人類學學者)
翻譯 & 編輯 | 胡珅
文 2352字 閱讀時間約 7分鐘
1965年9月20日,中國紫金山天文臺將發現的第2752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健雄星” ,以表示對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尊崇。
1936年,遠洋客輪胡佛總統號停靠在舊金山碼頭,吳健雄終于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不久后她驚訝地發現,原來美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風氣竟如此之重。在聽說了密歇根大學關于“女學生不能直接從學生中心正門出入,只能走側門”的傳聞以后,吳健雄毅然放棄了去密歇根大學深造的計劃,決定改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吳健雄一生中曾經歷過很多不公的時刻——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出色表現完成了博士學習、博士后研究,卻無法進入教席時;在哥倫比亞大學苦苦等了八年才被升為正教授時;在與兩位男性合作者(楊振寧、李政道)共同研究出了宇稱不守恒定律,卻未能出現在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時,但這位“物理學第一夫人”從未放棄過,終其一生在與這樣的不公抗爭著。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很遺憾,在那個年代,美國社會、甚至老百姓都認為科學等學科就是男性的專屬領域,”吳健雄在1963年接受《新聞周刊》(Newsweek)采訪的時候說道。
但吳健雄從小接受的教育卻與之截然不同。吳健雄的出生地為蘇州太倉市瀏河鎮,位于上海北部,距離上海僅一小時車程。父親吳仲裔思想非常先進開明,她自幼受到父親的鼓勵,與兄弟們一起讀書識字。1911年,吳仲裔參加了上海起義,為推翻清朝、建立中華民國貢獻了一份重要的力量。在動蕩的社會被安定下來以后,吳仲裔回到家鄉創辦了明德女子職業學校。吳健雄小的時候就在這里讀書。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吳健雄整天圍在爸爸身邊,還沒有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聽爸爸讀各種科學新聞,家里的老式石英收音機里播放的世界新聞更是令她著迷。
11歲時,吳健雄離開瀏河。在某知名高中的教師培訓考試的10,000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名列第9。她智力超群的消息很快就在校園里傳播開來。除了學習認真、志向遠大以外,她友善、平易近人的性格也讓她深受同學們的喜愛。1929年,她以最優異成績從班里畢業,并被免去教學一年的義務,被直接保送進入大學。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34年,吳健雄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后,她告別了家人,只身一人來到美國。她本以為自己很快就會學成歸來,卻萬沒想到,這次分離,竟成了她和父親的永別。
在了解到美國的性別差異以后,吳健雄打消了前往東部求學的念頭,選擇留在氛圍較為自由平等的西海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雖然并不如中西部、東海岸的某些學校歷史悠久,但它的輻射實驗室在物理領域內占據著首屈一指的地位,新加入的J. Robert Oppenheimer——后來的“原子彈之父”,更可謂是物理學巨擘。時任物理系主任的Raymond T. Birge是出了名地歧視女性、外國人,卻破例同意錄取了吳健雄。
在伯克利讀書期間,吳健雄每天都會在當地的一家中餐館吃飯,一頓飯只花25美分。她常常徹夜留在實驗室,工作著迎接每天的日出。雖然沒有什么空閑時間去搞社交,但吳健雄一直有幾位知心朋友,其中的一位便是她后來的終身伴侶——袁世凱之孫,袁家騮。袁家騮早于吳健雄幾周來到美國,二人于1942年在加州理工學院舉辦了婚禮。婚禮上,袁家騮的博士導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Robert Andrews Millikan擔任主婚人,當時正在加州理工學院讀書的錢學森負責婚禮攝影。一年后,他們生下獨子。普林斯頓大學的愛因斯坦專程前去賀喜。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38年,Otto Hahn和Fritz Strassmann發現了鈾裂變現象,推動了核武器的問世。這一重大發現撼動了物理領域——乃至整個世界。自此,之前一直在研究放射性物質衰變的吳健雄改變了方向,開始研究鈾裂變過程中的產物。這些都被作家江才健記錄到了《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里。
吳健雄博士畢業的時候,美國政府敏銳地意識到,已經對人類造成威脅的德國有可能會繼續發展核彈。1941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批準通過了一項原子彈計劃。該計劃集合了J. Robert Oppenheimer等美國頂尖物理學家,而吳健雄也是其中一員。科學界把她譽為“中國居里夫人”,但即便這樣,她仍未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教職。1943年,她搬到了東部地區,離在新澤西州從事國防軍事研究的丈夫更近了。
1944年,曼哈頓計劃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吳健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些研究成果讓該項目的研究人員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此后,她為該項目提交了一份研究草案,在她的幫助下,美國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測試了第一顆原子彈。

圖片來源于網絡
面對自己的核武器研發工作,吳健雄的情緒十分復雜。一方面,她為核彈造成的破壞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她深知同盟國正遭受著巨大的災難,每每想到日本人的殘酷侵略讓自己的家人和同胞流離失所時,她更是會心痛到不能自已。吳健雄很少在公開場合談論曼哈頓計劃。但在1962年與臺灣政府首腦會面時,她強烈建議不要輕易啟動核計劃。
1944年,吳健雄加入哥倫比亞大學,并成為β衰變研究領域的權威人士。1956年,聽聞吳健雄在β衰變方面的研究成就,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找到了她,請她幫助證明“宇稱守恒定律”在β衰變過程中不成立。吳健雄的實驗最終成功證明了這個猜想,李政道和楊振寧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但遺憾的是獲獎名單中并未出現吳健雄的名字。

圖片來源于網絡
雖然與諾獎擦肩而過,但吳健雄一生仍獲得了諸多殊榮,其中包括康斯托克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等知名獎項,并于1975年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直到1980年才從哥倫比亞大學退休。
1997年,這位傳奇般的物理學第一夫人于紐約去世,享年84歲。依照吳健雄的遺愿,她最終被安葬在家鄉瀏河的明德女子學校的院子里,終于與最崇敬的父親重聚。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文經作者Shoshi Parks授權譯自medium.com,原標題為This Brilliant Chinese Scientist Was Taught She Was Just as Capable as Men. Then She Came to America。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翻譯內容屬羅博深數學及其母公司Expii, Inc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羅博深數學團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文章內容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轉發本文與全世界的朋友分享數學、教育的樂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