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刊文:激活居民增收內生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尚處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國際經濟環境較為復雜,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激活城鄉居民增收動力,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國家發改委將要出臺《關于多措并舉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合理增長的行動方案(2019—2020年)》可謂正當其時。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經濟運行面臨下行壓力,本著深入貫徹共享發展、就業優先的發展理念,將穩增長、穩就業、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與居民增收政策措施相結合等原則,預計行動方案將會圍繞穩定就業崗位、激發重點群體增收活力、促進重點領域改革、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減輕家庭支出負擔、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兜住困難群體生活底線等內容出臺具體政策舉措,從而有力地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收,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宏觀上取決于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微觀上要依靠就業者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居民收入增長本質上要依靠穩增長、穩就業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條件并沒有改變,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根本途徑仍然是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行動方案應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將“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增強就業穩定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礎性作用,將提高勞動生產率作為增收的重要源泉,著力激活收入增長的內生動力。這就要求必須做好援企穩崗工作;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特別要求加大對吸納就業較多的小微企業支持;鼓勵家政服務、育幼服務、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將就業崗位創造放在宏觀調控和產業監管的優先重要位置。
創造居民收入的新增長點需要依托新經濟新業態。順應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潮流,行動方案要積極把握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在創造新就業、挖掘增收新渠道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將經濟轉型帶來的壓力轉化為就業增收的巨大潛力,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據技術向各領域滲透,催生更多新就業形態,通過科學監管為新事物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圍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
勞動者存在人力資本和技能水平差異,不同群體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不盡相同,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有所差別,目標群體的收入激勵方式和政策著力點有必要差別對待。因此,行動方案應充分考慮到重點群體之間的差異特征,有針對性地制定行動計劃和政策舉措,著力保障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科研人員、新型職業農民以及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活力和增收動力,確保主要就業人員都能夠從中受益,也保證了政策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深化關鍵領域改革,釋放居民收入增長紅利。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降成本、增收入的重要途徑。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改革完善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薪酬制度,有利于極大調動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性。同時,要通過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租購并舉住房制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減輕教育和醫療負擔等諸多舉措消除民生“痛點”,使居民收入減速風險得以規避。
經濟轉型加快轉變,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一些新現象、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采取有效舉措妥善應對。對于當前出現的一些新挑戰,行動方案應研究出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對就業和收入的不利影響。例如,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帶來的不確定性,行動方案的相關措施可以加大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創業幫扶,以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支持穩定就業工作。對人口流入多、租賃供需矛盾突出、租金上漲較快的城市,建議加快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覆蓋率低問題,要加快完善適應新經濟和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社保制度,為依托互聯網平臺的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從業人員提供可及的社會保險項目,對于需求迫切的工傷保險,可研究出臺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
(作者:張車偉、程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原題為《激活居民增收內生動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