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像上海”啟幕:聚焦阿布拉莫維奇,呈現攝影發展變化
9月19日,2019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簡稱“影像上海”)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來自亞、歐、北美地區的50家畫廊、200位藝術家的千余件攝影、移動影像、錄像、裝置、表演藝術將與觀眾見面。澎湃新聞在現場發現,相較往年,今年的“影像上海”通過將攝影與多種媒介的結合,進一步拓展了攝影的邊界。今年的“焦點”板塊關注“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著名作品《情人·長城》,而在新設立的“曝光獎”中,法國藝術家Noémie Goudal將裝置和攝影相結合,形成舞臺布景的效果,挑戰了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界限。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從雕塑到表演藝術:攝影與多媒介的的交界
穿梭于今年“影像上海”的展覽現場,你可能會發現不少平常在攝影展上看不到的作品:雕塑、錄像、裝置以及一些融合了攝影與繪畫的創作。影像藝術博覽會集團總監Georgia Griffiths在開幕當天的導覽中表示,“影像上海”致力于推動和拓展攝影媒介的邊界,呈現攝影藝術的發展變化。

在Sean Kelly畫廊的展位,吳季璁的作品《氰山集系列067》呈現出中國畫的肌理,藝術家運用氰版攝影作品的原理對傳統中國山水畫“皴法”技法進行重新詮釋,將涂布感光藥劑的宣紙揉皺后暴曬于陽光下,記錄紙張當下的光影敏感,以實驗攝影的手法重新詮釋東方文化中的山水意象。日本藝術家森萬里子的作品以電腦運算制作而成,源自她在沖繩時看著海灘所繪制的無數畫作。生于美國的Alec Von Bargen以大幅作品細致地描繪了火箭即將升天的瞬間,其構圖具有繪畫的戲劇性,實際上卻是由攝影所捕捉的現實瞬間。在阿拉里奧畫廊的展位,韓國藝術家權五祥將多角度的攝影照片在泡沫塑料上拼貼組合,創作出一系列雕塑,模糊了攝影與雕塑之間的邊界。來自杜夢堂的Hugo Deverchère熱衷于用近乎科學的方式構建打破時空的世界,以此探尋超越人類感知的維度和空間。此次展出的《萬象-記錄》(Cosmorama - Recording)系列是藝術家與位于西班牙特內里費島的泰德天文臺合作完成的作品。《萬象-記錄》由一系列圖像構成,例如由望遠鏡拍攝到的恒星星團、與流星組成相似的火山石碎片等等,藝術家將肉眼無法感知的信息化為圖像記錄下來,仿佛是現實與表象之間的棱鏡,折射出對于世界的認知與知識之間的差距。


法國藝術家Noémie Goudal獲得今年“影像上海”推出的“曝光獎”,獲獎個展將囊括藝術家近期的三個系列作品。她將裝置和攝影相結合,形成舞臺布景的效果,挑戰了人造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界限。而在美國時尚攝影師Erik Madigan Heck的作品中,模特均呈現“無臉”的狀態,從而使照片更加專注設計本身,“通常,人們不會將時尚攝影師看作當代藝術家,而他的作品讓人重新思考了時尚攝影的邊界,”Georgia Griffiths在展覽現場說道。

此外,本次“影像上海”的“焦點”板塊關注“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其傳奇作品《情人·長城》首次在中國內地展出,其中包括獨特的繪畫以及雙頻錄像。1988年,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選擇結束戀人與合作關系,并以作品《情人》作為紀念。在三個月的時間里,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分別從中國長城的兩端出發,他們在路途的中間相遇并道別。此次展出的照片、繪畫與攝影作為時間的定格,記錄了藝術家創作與生活的珍貴片段。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情人·長城》

數字時代的風景:藝術家的“高瞻遠矚”
今年“影像上海”的“收藏家特展”板塊從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藝術收藏中精心挑選,集合中英兩地藝術家,推出群展“高瞻遠矚”。特展的策展人郭瑛告訴澎湃新聞,展覽試圖讓人們離開舒適區,思考收藏數碼藝術品的新方式。“收藏新媒體藝術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在于新媒體藝術與科技和當時的媒體的運用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它對于技術和媒體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反而應該正面去看這種藝術對于當時技術和媒體的一種保存。”
特展“高瞻遠矚”意在展示藝術家們如何面對媒介的挑戰而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高瞻遠矚”也展現了索爾福特大學藝術收藏的精神。郭瑛表示,索爾福德大學的收藏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一個就是收藏新媒體藝術。”事實上,雖然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從事新媒體藝術,但是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仍然不愿意進行收藏,而索爾福德大學則對藝術家們給予了支持。

郭瑛告訴澎湃新聞,如今許多出色的新媒體藝術家不只是純粹地運用新媒體進行創作,而是借此表達他們和時代、世界的關系。“以Mishka Henner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是一個油田的俯視圖像,其實是以網上搜集到的衛星圖片作為素材,來進行一個重新的拼合,從而形成了這幅作品,這幅攝影作品打破了攝影藝術的定義,”郭瑛說道,“現在的藝術家由于突破了技術上的限制,而可以更加天馬行空,他們的創作更加受到自我的掌控,而非技術或者其他客觀條件。”
隨著技術的發展,照片可以被輕易地修改、編輯,因而被認為失去了照片的“紀實”特點,但是在郭瑛看來,即使是傳統攝影也并非完全紀實,“畢竟我們人眼看到的世界要比照相機取景框廣闊很多,在攝影師取到某個角度時就已經帶有主觀意識了。”而在參展藝術家Viktoria Binschtok看來,對于數字時代的人們而言,“真實”的定義本身已經發生了變化,“我不會去區分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因為我在網上所創造的虛擬體驗也是我現實的一部分”,Binschtok告訴澎湃新聞,她的作品常常運用技術,模糊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

“田野工作”:用攝影探索人與地域的關系
每年的 “影像上海”中,“洞見”板塊聚焦于攝影發展歷程中特定主體或重要時刻。在今年的委約展覽中,策展人謝清(Claire Shea)以“田野工作”為主題,探討如何通過媒介的當代力量重新審視歷史,挖掘未曾被重視過的視角與觀點。
“本次展覽關注的是景觀反映個人敘事、軼事和記憶的能力,探索當代藝術家如何利用攝影媒介,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未被充分代表或被忽視的那些歷史,”謝清在采訪中告訴澎湃新聞,“它特別著眼于傳統、‘如畫的’風格,并研究今天藝術家是如何使用這種類型的圖像,以闡明主題或觀點,那些以前被忽視、誤解的歷史片段。”

此次的展覽匯集來自東亞及亞太地區的多名藝術家作品,包括何銳安、沈綺穎、蕭偉恒、王禾璧、劉衛、譚荔潔、王居延、阮純詩、楊圓圓等等。其中,沈綺穎極其個人化的系列作品《有一天他們終將理解》捕捉了與東南亞冷戰時期相關的家族史的復雜性,并探討了隱秘的故事、沉默的記憶及其有爭議的敘事。下道基行在其“鳥居項目”中拍攝了在日本境外的鳥居。鳥居是日本神道教中的象征性形象,而在日本境外的鳥居則已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并轉化成了普通的物件。

謝清表示,希望參觀者能夠看到藝術家們如何真正地利用媒介來審視圖像在塑造歷史敘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即質疑那些隱藏在過去和現在的風景之下的社會和政治現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