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女多男少,傳媒業掌握在娘子軍的筆桿子下了?

2019-09-17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作者:劉竟陽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學新聞的女生在遇到七大姑八大姨等長輩時,往往會經歷這樣的窘境:

七大姑:大學里學的什么專業呢?

你:學的新聞。

八大姨:那你應該還沒對象吧?

你:嗯...

七大姑:你們文科專業男生都太少了,全是女生(嘆氣)

你:嗯...

八大姨:那我得叫我兒子選這個專業,以后多好找對象啊!

你:也行...男生在文科專業還是挺受待見的。

其實在動筆桿子、拍視頻照片的專業,特別是新聞專業,女生占據了半壁江山,甚至有人認為當下打仗新聞業打仗的都是娘子軍。

高?,F狀:巾幗不讓須眉 女生趕超男生

早在2012前,教育部網站就公布了教育統計數據,在各級各類學校女生人數統計中發現:全國女大學生人數就已連續4年超過男生;女碩士人數連續3年超過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遞增。這種勢不可擋的氣勢已經在基數上完勝,且不說女子學校放眼望去都是清一色的女生,就連在各種綜合類院校,女生都在數量上碾壓男生。

我們知道,新聞類專業屬于文科專業,在高中的文科班里,哪一個文科班的男生不是排排坐在最后一排的垃圾桶旁邊?稀稀拉拉能用一手雙數都嫌多?進入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男女雖然開始分流,不少女生為了自己未來的幸福選擇男女比例稍微中和一些的管理、金融類專業,但仍有不少女生追求者風花雪月、新聞理想進入新聞業。即使是在華中科技大學這樣的理工科類院校,雖然男女整體比例為21:1,但在新聞學院、人文學院的比例也步步緊逼“女兒國”,男女比例為1:8。

新聞屬于與文字打交道、與人打交道的專業,這正中了女生的下懷,女生的氣質中多半滲透著一股復古的文藝氣息,在閱讀與寫作輸出上往往占據優勢,而且隨著拍攝工具的普遍化、修圖技術的熟練,女生對攝影、紀實常常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選擇新聞專業的女生不在少數。

性別失衡背后的應試教育反思

為什么校園里女生越來越多?而且學新聞的人多半是女生?是因為女生本來就比男性多嗎?事實并非如此,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2018年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4(以女性為100),男性比女性多出三千萬。

究其根本,還是在應試教育這一環節斷了鏈子。

我們知道,高考的試卷幾乎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即使是語文作文,雖然不像選擇題、詩歌默寫題那樣有固定的答案,但也是有一定套路可循的,議論文優先,論點論據齊全,開頭排比、結尾首尾呼應,中間三個據點和例子...這樣循規蹈矩的考核方式讓所有考生的邏輯都不得不往出題人的思想上去靠,甚至毫不夸張的說,高考這樣的應試教育在桎梏著最有活力的一群年輕人的思維。

男生在這個年紀往往表現得叛逆、標新立異,而女生則不然,女生相對而言更愿意服從。有調查顯示,標準答案的正確率跟一個人的獨立性、服從能力成反比。即一個人的獨立性越差,標準答案的正確率越高;反之,一個人獨立性越強,標準答案的正確率越低。這也難怪在高中文科里,存在女生分數高、男生分數低的系統性誤差。這就像是許多年前非常流行的那部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樣,女主是典型的乖乖女成績非常好,男主則非常具有代表性,是個愛玩愛鬧的妥妥的學渣。

在傳媒業,“女人并沒有那么重要”

與所學專業形成對比的是,在實際工作中,女性吶喊的聲音與數量并不匹配。2015年,“女性媒體中心”關于女性在新聞業及其他傳媒行業的年度報告中提到,在5月18日,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發生了——《華爾街日報》頭版所有署名文章的作者均為女性,這似乎暗示著女性在傳媒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她們為民生吶喊的回聲也越來越大了。但女性媒體中心的總裁Julie Burton在報告中仍然表示擔心:“女性在媒體業中占據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但只參寫了三分之一報道……在媒體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并不是女人。”

 

誠然,無論是體力上,還是社會對女性的看法、女性衣著等方面較之男性都不占優勢,特別是在社會上有色放大鏡對著女記者時,女性由于不堪其重而選擇離開這一行業。故而學新聞的人多,而真正在編輯室成為記者、撰稿者的女性并沒有表面看起來那樣繁華。

男女優勢在傳媒業中的折射

女性在細節的甄別、情感的共鳴、激情的保持上有著天生的優勢。因而她們擅長于人物通訊,能夠在微小的細節中敏銳的嗅到尋常人所忽略的。此外,女性的共情心、同理心也為新聞采訪過程中的溝通減少了阻力,擁有這一特質的她們在人物、老百姓市井故事以及家庭生活相關的新聞事件中取得優勢;男性在新聞工作當中在宏觀的把握能力上總是能夠贏得管理層的點贊,同時,在揭露社會黑暗面的勇氣、斗爭性以及知識性相關的領域,男性更能精準的掌握好力度。

因此,在傳媒行業,沒有所向披靡的單性別,只有互補、互信才能取所長補所短。

女多男少的現狀會改變傳媒業的格局嗎?

盡管許多人認為女多男少的現狀并不利于傳媒業的整體發展,但這一現象現在看來已經不可扭轉了。

女性多于男性,正如文科班里的女同學多于男同學一樣,只會有兩種結果。一,陰盛陽衰的世界里,女性氣場完勝男生,陽剛之氣日漸收斂,男同學也變得溫(陰)柔(柔)起來;二,女同學在滿是同性的班級里待久了,“女漢子”的本性暴露,跟屈指可數的男同學成為兄弟。同理,在新聞專業里,女性化特征會變得明顯,多種情感性強、人文視角足以及娛樂化的新聞會偏多,反之,硬新聞、調查性新聞以及深度報道的呈現上勢頭會減弱。

物以稀為貴。當女性在數量少占據領導地位時,男性新聞工作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招聘當中,“男性優先”的提示就在有意無意地拔高“稀有動物”的地位。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相對扛攝像機等體力活來說,還是在大局的把控上,男性都略勝一籌。因此在業務部門,往往都是一位男性領導引領一支娘子軍馳騁于新聞戰場當中。未來這一現象是否有所改變,更多的是看女性在此行業的膽識、能力與魄力。

請理解中國女記者的杯中茶,缽中淚...

        南方傳媒書院 陳安慶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翻得了圍墻,寫得了快稿,守得住錄音筆,玩得轉單反,扛得起攝像機,一點也不輸于男記!

1897年,康同薇成為中國第一位女記者,她也是那個時代少有的不纏足的女性先鋒。

不纏足與女記者共同成為開啟女性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新時代的標志。

在中國近百年史中,做新聞工作的第一位知名女性當數秋瑾。這位成長于浙江紹興、反對封建清王朝的革命者,1906年為抗議日本取締留學生而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

有這樣一群風華正茂的女子,她們本可以在大都市過舒適的生活,享受美麗人生的愜意,可是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她們必須奔赴烽火彌漫的戰場。

她們出生入死,克服重重困難,將第一手的戰地報道公之于眾,讓世人了解戰爭的慘烈和生命的脆弱,她們就是——戰地女記者。

作為女記者群出現的,是在戰爭時期人稱“四大名旦”的楊剛、彭子岡、浦熙修、戈揚。

她們和男記者一樣,出生入死,為了新聞事業赴湯蹈火。

中國女記者真的成為半邊天了?

或許吧。從人數上說,大概應該是大半邊天了。

央視張泉靈,沖在地震第一線的女記者。

觀眾打電話給她說,你真棒,在鏡頭里總是那么冷靜。

其實她也哭過,面對災情,面對受災的鄉親,面對滿目的英雄,淚水有時是控制不了的。

災區不需要眼淚,,災區需要媒體人的堅強去支撐,需要我們的關愛去撫慰,需要我們去盡記者的天職。

大災難中,中國女記者用最快的速度,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媒體人的報道……

在新聞界,無論是熒屏上還是各新聞單位,女性新聞人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活躍。

一連串新聞從業人員統計數字,和傳媒院校新聞后備軍的性別比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現象。

女性做記者,似乎更方便,許多被采訪對象很容易拒絕男記者采訪,或者抱有敵視態度,謹慎透露材料,可對女記者,很容易放松戒備。

女記者有天生的親和力,容易和人打交道。在采訪一線跑動的女記者的人數,超過了男記者。

在新聞這個領域,女人似乎如魚得水,她們從容自如,不讓須眉。

女記者一詞,既承載著夢想,也浸透著艱辛。

新聞的特點,決定了記者工作節奏很快,女記者為人妻為人母,既要忙工作又要相夫教子、忙家務事。

現在報社男女比例失調,女記者多,任務不斷、考核不斷,稿件任務、發行任務、廣告任務,讓女記者不堪重負。

長期快節奏、超負荷工作,真的很辛苦。

在中國媒體里,女記者單身的多,她們年輕時忙于工作,顧不上個人的終身大事,等到青春已逝,她們覺得自己擇偶已經很難。

當年的青春少女,在歲月匆匆中,似乎轉眼就已人到中年。

回首新聞生涯,真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

然而,無論如何艱難地走過,都為那永遠逝去的青春無怨無悔。

你為誰點亮過一盞心燈...

請理解中國女記者的杯中茶,缽中淚...

完成一天的工作帶著一身疲憊回到家中時,得不到家人的支持與理解。

因為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家人的照顧,導致丈夫有頗多抱怨與不滿。

更有甚者家人對女記者的工作持否定態度,嚴重挫傷了女記者的工作積極性。

女記者與男記者比較,對于在新聞業工作的女性而言,在語言文字理解上要普遍優于男性。

在進行新聞稿件審閱工作時,女性獨有的語言理解能力,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

大多數女記者具備的氣質特點是外在行為謹慎、細致,從事新聞工作更有親和力,更容易得到同事的愛戴與擁護,執行力更強。

但是很多新聞媒體,員工福利設計上有欠缺,除了法定福利“五險一金”與物質激勵外,對于特殊情況的女性,沒有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

很多媒體缺乏彈性工作機制與靈活的工作時間安排,忽視女性特有的情感訴求,導致女記者職業安全感缺失。

積極的工作行為不能得到強化,難以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對于尚有小孩需要照顧的女記者,因為不能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導致不得不放棄職業晉升機會。

新聞行業要打破“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為新聞業女性從業者營造“男女平等”的社會文化氛圍。

為她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使女記者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

讓女記者能夠獲得與男性媒體人平等的晉升機會,充分挖掘她們的潛能,激發她們的工作熱情。

其實女記者們,要的只是——平等、公平罷了!

請給予女記者們,更多事業和家庭的關愛與支持!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城县| 白朗县| 建昌县| 望都县| 汽车| 裕民县| 达孜县| 梁山县| 吐鲁番市| 建始县| 新化县| 阳城县| 合山市| 涡阳县| 广南县| 陵川县| 玉环县| 重庆市| 定襄县| 乐平市| 延川县| 叶城县| 宝清县| 邓州市| 东莞市| 比如县| 休宁县| 鄯善县| 工布江达县| 兴业县| 五华县| 惠安县| 威海市| 邢台县| 西峡县| 上蔡县| 沂水县| 通山县| 长春市| 金昌市|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