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兵韜志略|日本將舉辦全球最大防務裝備展,搶占國際軍火市場
熱點新聞:據《富士產經商報》近日報道稱,日本將于11月18日首次舉辦全球最大防務裝備綜合展 “防務與安全設備國際博覽會”(DSEI),目前已有約50家日本企業報名,是歷屆展會最多的一次。而據相關人士稱,已經有多家海外企業表示計劃購買日本防務裝備。
點評:日本是名副其實的“軍工強國”,其軍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長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能夠自行研制和生產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戰機、艦艇、坦克和各種類型的導彈等武器裝備,在微電子、生物等一些軍民通用技術領域也是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是,由于受到“和平憲法”和“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日本軍工企業在國際化方面長期以來停滯不前,為此,日本一直在尋求突破相關規定限制的方法,積極加快推進軍工產業的國際化,力圖成為國際軍工市場的重要力量。從目標效果來看,日本加強軍工產業國際化,不僅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外交手段,加強與相關國家的防務關系,而且還能提高其發展活力,改變目前軍工企業訂單不足的窘狀,并以此帶動武器裝備出口,搶占國際軍火市場,拓展其國際政治和軍事影響力。

龐大“軍工帝國”處世界先進水平
長期以來,日本的軍工產業一直基礎雄厚,技術先進,生產潛能驚人。例如,在二戰期間,日本就能自主生產作戰飛機、軍艦、潛艇等在當時屬于尖端的武器裝備。二戰后,日本的軍工企業遭到嚴重破壞,同時根據《波茨坦公告》,日本被禁止發展可以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其軍工企業發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嚴格控制與監督,實力大大削弱,但日本從未放棄重振軍工企業的“野心”,而是尋找各種機會,通過“寓軍于民”的方式,即國家不設立專門生產武器裝備的工廠和企業,而將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產均由防衛省以合同方式委托民間企業完成,“迂回”實現發展軍工行業的目標。
近年來,在這種“巧妙”方式的推進下,日本軍工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水平很高、潛力巨大的軍工產業體系,在亞洲乃至世界都處于先進水平。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日本從事軍工生產的企業有2500多家,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電機、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等20余家大型企業。其中,三菱重工作為日本軍工企業的龍頭老大,涉足陸、海、空、天領域等多種裝備,主要生產各式艦船、作戰飛機、航天產品、制導武器,以及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等,幾乎涵蓋了軍工行業的各個領域。川崎重工株式會社在軍工產品規模上僅次于三菱重工,是日本自衛隊戰機和潛艇的主要生產商,如日本現役裝備的部分“親潮”級潛艇、部分“蒼龍”級潛艇,P-3C“獵戶座”反潛巡邏機,SH-60/J“海鷹”反潛直升機,P-1反潛巡邏機等,都是由川崎重工建造生產的。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則主要致力于開發軍用飛機,其前身是二戰期間著名的“中島飛機制造所”,曾為知名的日本零式戰斗機提供發動機,目前主要研制的是陸上自衛隊裝備的AH-1S反坦克直升機,AH-64D戰斗直升機等。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則主要從事軍艦業務,產品包括“榛名”級、“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初雪”級、“朝霧”級、“高波”級護衛艦,“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以及“日向”級、“出云”級直升機航母等,根據媒體報道,日本防衛省計劃將海上自衛隊“出云”號“直升機護衛艦”改造成可以搭載F-35B戰機的航母,這種改造工程很可能將由其完成。

除了上述大型軍工企業外,日本還擁有眾多具有自身獨特技術優勢的中小軍工企業,它們與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核心軍工企業一起,形成了龐大的日本“軍工帝國”。而且,這些企業與日本政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政府一直從經費、政策、管理等方面支持這些企業的發展,因此這些軍工企業的言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都將對日本的內外戰略和防衛政策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甚至還將會影響日本未來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走向。
推進國際合作實現“軍事大國”野心
雖然日本軍工企業門類齊全,生產潛力巨大,但由于受到諸多法規的限制,只能為自衛隊本身生產武器裝備,而自衛隊的軍需訂單在日本相關軍工企業中所占比重非常低,這樣就使得日本軍工企業長期處于開工不足的狀態,再加上日本資源相對匱乏,以稀土為代表的一些武器必需的“維生素”嚴重依賴進口,致使許多企業在軍工生產方面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這些結構性困境成為日本軍工產業急于走向世界市場的內在動力。此外,近年來國際軍工產業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技術進步不斷加快,模塊化革命越演愈烈,加之全球化影響,跨國之間的共同合作開發成為趨勢,這些也都成為推動日本軍工加快開展國際合作的外部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開始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加快軍工轉型,以此來實現產業發展、構筑新的競爭力的戰略目標,改變當前日本軍工企業面臨的窘境。從整體上來說,日本軍工企業在開展國際合作時具有如下技術優勢:一是在艦船研發與制造等領域擁有世界先進技術與競爭優勢,如“蒼龍”級潛水艇、“出云”號直升機航母等艦船;二是在碳素纖維等材料、傳感器及半導體零部件等領域擁有世界領先技術,全球競爭力優勢突出,如三菱電機的傳感器、東麗公司的碳素纖維、IHI的發動機部件等;三是擁有高端加工制造技術,在激光、涂層、焊接加工、半導體制造與加工等制造領域,具備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競爭力,這些都成為吸引其它國家尋求與日本進行軍工合作的重要因素。
從實踐情況來看,日本已經與多個國家開展了軍工跨國合作項目。首先,作為安全領域最大的盟友,美國是日本軍工合作的首選對象,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已經實現了聯合研發。例如,在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盟國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其核心芯片大多是日本軍工企業生產的,部分美國媒體甚至稱:“近幾場戰爭中,可以沒有日本人參加,但不能沒有日本的技術。”此外,日本還獲得了為從美國所購42架F-35戰斗機生產后部機身的委托生產權,并專門在愛知縣建立了專用生產線,近期還與美國簽署了負責所購F-35機身最終組裝的協議。除美國之外,英國也是日本開展軍工產業國際合作的另一個重要對象。從國際環境上分析,英國和美國有特殊的關系,而日本與美國保持著同盟關系,因此日本推進與英國防務合作,可以減少美國對其軍事力量發展的疑慮和阻力。

而從武器研發角度考慮,日本認為,與美國相比,英國不會過多限制許可證生產和技術轉移,這將有利于日本國防工業吸收最新的軍事技術。例如,2017年12月,日英就試制新型空對空導彈達成一致,主要是讓英國等6個國家聯合開發的“流星”中程空對空導彈與日本生產的高性能感應裝置配合起來使用,以提高命中精度,雙方將爭取在2023年度完成試制品。此舉如果得以實現,將是日本與盟友美國之外的國家首次共同開發裝備品。
此外,日本還努力強化與德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軍事合作。特別是印度,隨著近年來安倍內閣所謂“自由開放印太戰略”和莫迪政府“向東進”政策的不斷深化,雙方軍事合作不斷升級。9月3日,兩國在東京舉行防長會議后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將防務裝備與技術作為未來雙方合作重點,日本防衛裝備廳將與印度國防生產局“深入”對話來促進兩國合作。總體上來說,日本積極開展軍工產業國際化合作,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武器出口,刺激本國軍工產業和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技術合作來推動雙方軍事合作機制的建設,并展示其軍工企業實力,提高日本在國際政治軍事格局中的地位。

缺乏制約將使“軍工戰車”越來越難剎車
二戰后,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以及國際社會輿論的促使下,日本形成了以“和平憲法”為核心的軍事體制,在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在日本軍工發展上起到了制約作用,日本在武器裝備出口方面沒有越過“雷池”一步。但是,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經濟上的不斷崛起,日本的戰略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認為禁止武器出口已成為日本邁向軍事大國的重要“障礙”。為此,日本以“小步突破”的方式,不斷違憲甚至修改憲法,為加強軍工建設和對外擴展做準備。2014年4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以代替之前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允許日本可以與以美國為首的安保領域合作國共同開發和生產武器裝備,加強與同盟國等方面的安保與防衛合作,從而大幅降低了日本對外出口武器裝備及軍事技術的門檻。
在新的裝備轉移原則指導下,日本軍工產業以針對性、前瞻性、集約化和增強自主性為總體目標進行了有序調整,重點對大型智能化計算機中樞系統、導彈防御系統、遠程作戰武器平臺、特種裝備等展開了國際研發和生產合作,以支撐日本軍事戰略和對外戰略的變化。而近年來日本在軍事領域動作頻頻,不斷推進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安保法案、連續多次增加軍費預算等等,這些都為日本進一步推進軍工產業國際化和向海外拓展鋪平了道路。

從未來發展來看,由于日本軍工技術“底子”深厚,除了具備常規武器的優良技術外,在核武器方面技術上也非常成熟,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日本拓展軍工產業國際合作的新領域,而隨著日本深度參與國際軍火交易、聯合研發和軍工領域的國際分工,其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將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影響力也會不斷提升,這反過來也將進一步促進日本政府積極推動武器出口解禁,實施戰略轉型,從而使“軍工戰車”失去制約,越來越難以剎車。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云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后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