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設立審委會:有作品“王羲之”也寫錯

相比以往,此次國展評審設立了專門的審查審讀委員會(以下簡稱審委會)。雖然在以往的書法大展評審中也會對作品進行審讀,但由于是評委進行審讀,出現了很多問題,“評委在進行審讀時,存在經驗主義問題,沒有嚴謹的依據作支撐,也有一些評委有跟風現象,進行盲目投票,并且不能很好地處理‘文’和‘藝’的尺度拿捏等問題?!贝舜握褂[審讀專家組成員李剛田說。為了保證此次展覽審讀水平,中國書協邀請了業內資深專家和國內高校書法、文字學、文學等專業20余位青年學者,形成審讀專家組和審讀小組,共同組成審委會。
為什么要設立這個環節?“一段時間以來,展覽作品中存在大量錯別字和錯漏詩文,自撰文辭也常常出現格律乖謬、文理不通等現象,大量作品還存在著禮儀失范等問題,文化品質令人擔憂。”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此次展覽審讀審查委員葉培貴說。
審讀環節設置在每一書體的作品進行復評之后。復評后的作品被送到審讀組后,先由審讀小組成員對作品進行逐字、逐句、逐篇審讀。但具體審讀什么?中國書協的審讀審查準則上已清楚標明:“核查抄錄古今詩文作品書寫內容的正誤,評判自撰詩文水平的優劣,以及字法是否符合規范,如篆法、草法及楷、隸、行寫法是否準確,是否存在形訛、錯別字等?!?/p>
需要進行審讀的作品,各書體加起來共有1300余件,因為需要長時間連續進行審查審讀,又加上作品尺幅多種多樣,記者在現場看到,起初審讀小組的成員們還都在坐著看,但是到后來出現了各種姿態,有的站著看,有的甚至趴在地上看。為避免主觀性、經驗性誤判,對于存疑問題,他們還要不時去核查權威版本工具書,以及讓監委監督工作人員調出作者提供的使用版本說明及《疑難用字表》進行核查。不得不說,審讀工作不但是一個腦力勞動,還是一項體力活。為保證審讀質量,經審讀小組審讀后的作品會再一次送到審讀專家組中,由審讀專家進行進一步把關,“在這一環節,我們要確認審讀小組標注出的錯誤是否準確、是否有疏漏,確保標準統一。”李剛田說。如此周折,只為能更好地保證審讀質量,不放過一個錯字,也不冤枉一個“好”字。
能進入審讀環節的作品,是在全國眾多來稿作品中評選出的佼佼者,其“藝”的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在審讀組的“聚焦”下,眾多“文”的問題就顯露出來了——錯字、漏字現象大量存在,甚至在審讀現場還發現有作者在提供的釋文中貼上權威版本的封皮,而后附內容居然為自造,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實在可笑。
“在文本方面,很多有問題的作品表現在版本來源不明、語句不通,以及脫文、衍文等現象也很普遍。自撰文本方面問題多表現在詩詞不合格律、格調不高,散文主題不明、文義不通、文辭淺俗等。”此次展覽審讀小組成員田熹晶介紹。
葉培貴在審讀后,將此次國展作品審讀出的問題歸納出六大類重點錯誤:
第一類,對文史常識太過疏忽,比如“鍾繇”寫成“鐘繇”,“王羲之”寫成“王義之”等,至于“里”與“裡”、“余”與“餘”混用,就更多了;
第二類,隨意改變古文字形——筆畫的連斷、部件的布局,有時候事關意義,有些作者擅自處理字形,造成失誤,如把“金”“黃”兩字隨意平列組織在一起,變成了“鐄”字;
第三類,食古不化——漢字在歷史應用中,出現過包括“古人犯錯”等十分復雜的各種情況,其中許多錯誤早已被指出,但有些作者卻完全不了解繼續使用,如六朝造像記中的許多別字;
第四類,為形式而形式——古代不同用途的書寫,往往會因為禮儀等原因,形成不同的格式,如書信里的“平闕”,有的行短、有的行長,有時文中還有空缺,但是有些作者不了解這些規范,僅僅因為長短參差,就隨便采用了這種格式,更有甚者隨意把一篇文章“肢解”成各種段落,用不同大小、不同字體組合在作品中;
第五類,缺乏版本知識,隨意抄錄——最有“趣”的一件作品是,網上版本中有兩個空缺字,用“囗”表示,而在權威版本中這兩字其實是存在的,但作者居然在作品上直接就把兩個“囗”也抄錄上去;
第六類,缺乏傳統文體知識——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自作詩文中,表現為不懂詩詞和對聯格律,有位作者用了古人的文辭,但也因為不懂對聯格律,把非對聯寫成了對聯。
在審讀后,審讀專家組會把審讀結果分為“沒有問題”“一般問題”“問題嚴重”三類,帶著這些“問題”作品,全體評委、監委、學術媒體觀察員集中進行審讀陳述——將作品審讀標注的問題向全體評委逐一作出陳述,并對自撰詩文作品水平的優劣作出評判。在這一環節,審委會只陳述問題,不參與作品的藝術評判,不投票決定作品的取舍?!皩τ谧髌?,評審站在藝術表現的立場,審委會站在文化的立場,評委和審委兩權分離才能既把握了文化觀,又搞活了藝術表現?!崩顒偺镎f。
審讀陳述后,全體評委再集體審看審讀結論有問題和沒有問題的全部作品,之后對問題嚴重作品再次進行投票表決,超過半數評委同意,作品淘汰?!笆脟沟膶徸x工作雖然緊張、繁重,但是提高了入展作品‘文’的質量,將問題嚴重的作品指出來,為評委最后一輪投票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依據,杜絕了以往憑感覺投票的弊端?!碧镬渚дf。雖然中國書協提出,審讀采取“積極倡導,適度從寬”的思路,葉培貴也表示:“審讀時充分照顧了‘文’與‘藝’、‘糾錯’與‘寬容’、‘當下現狀’與‘日后提高’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過度苛求。”但是每種書體,有一般問題的仍能有上百件,嚴重問題的能有幾十件之多,沒有錯誤的作品大概只能占到三分之一。據中國書協的最后結果公布,本環節共淘汰282件問題嚴重的作品。在審讀陳述現場,當看到許多藝術性很強的作品被指出有嚴重錯誤時,尤其是有很多低級錯誤時,現場無不感慨連連,已經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最后因自己的大意與國展擦肩而過,實在可惜。
有人認為,審讀環節的設置沒有在征稿啟事中標明出來,讓作者沒有注意這一問題,如果重點標明會進行審讀,結果會大為不同。其實通過對比第十一屆國展和第十二屆國展的征稿啟事就可發現,第十二屆國展征稿啟事中新添了“堅持根植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一條。再者說,如果真把審讀環節字字確鑿標明出來,錯誤率真的就會大幅度降低嗎?只能說,在中國書協此前的引導下,此次展覽相比以往,錯誤率已經有所下降,但要想把錯誤率大幅降下去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關于審讀環節,雖然在國展的評審中是第一次單獨設置,但在此前的“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和“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展”等中國書協的大型展覽評審中都進行過嚴格審讀,并且對審讀數據進行了公布,曾經參加過以上兩次展覽審讀的田熹晶介紹:“‘現狀與理想’展中,審讀發現錯誤率比較高,文辭有錯誤者要重寫,結果在104位作者中只有18位沒有重寫,僅占總人數的17.3%?!戳鳌r代’展中‘我書我心’部分,文辭全部要求自撰,程序為作者在創作前提交自撰文本,由專家審看,對作者用詞、行文、詩詞格律等方面進行糾錯,沒有問題的文本約占總數的20.8%?!?/p>
此外,葉培貴在參加完審讀工作后,又參加了最后的面試環節,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面試試卷中的命題創作,中國書協提供的是繁體字版本,有不少作者居然根本不看試卷,徑自把“深山何處鐘”的“鐘”寫成“鍾”,把“安禪制毒龍”的“制”寫成“製”,把“慶曆四年春”的“暦”寫成“歴”,令人大跌眼鏡。如此看來,一次次公布審讀數據,并沒有把當代書者全都喚醒,“藝文兼備”還只有少數作者能做到。
此次國展專門設立審委會把很多對自己作品不負責的書者篩選出列,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展的作品質量。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對一名書者而言,保證書寫文辭的正確不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嗎?“是錯誤根深蒂固?還是根本缺乏對文本的尊重?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至少說明,這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葉培貴說。
(原題為《“王羲之”的“羲”都能寫錯,如何入國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