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獻之《中秋帖》下周展出,月圓再讀中秋書畫與文物
月圓人好,又逢中秋佳節。
在中國書畫史上,提到“中秋”二字,不得不提傳為王獻之所作的《中秋帖》,此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而得名,是共和國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回歸文物。澎湃新聞從國家文物局獲悉,9月17日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回歸之路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包括《中秋帖》在內的新中國七十年來的主要回歸文物將對外展出。
據悉,《中秋帖》上一次亮相還是在十年前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珍藏歷代書畫展”。此次與《中秋帖》同時亮相的還包括《伯遠帖》、秦公晉侯青銅器以及最近剛從日本回歸的春秋時期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結合《中秋帖》的亮相,澎湃新聞特梳理與中秋相關的古代經典書畫與文物,祝讀者朋友中秋快樂,佳節安康!
中秋佳節先賞《中秋帖》。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史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這一天,因秋日清朗明凈,也幾乎是文人最寄情舒意的日子。詩文之外,在藝術領域,目前已發現最早與之相關的,當數漢畫像石的四幅《嫦娥奔月》。而關于中秋最著名的書法作品則有被乾隆皇帝列為“三?!敝坏摹吨星锾?。繪畫中,描述中秋最全面的,也就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人繪中秋佳瑞圖》莫屬。
作為最著名的博物館藏品之一,《中秋帖》卷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譽為“三?!?,意為此三帖乃稀世珍寶。其內容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沒有落款,如何斷句亦引人遐想。《中秋帖》被乾隆皇帝視若珍寶,并在卷前引首書題“至寶”兩字。帖正文右上角還有乾隆的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后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丁觀鵬繪畫。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于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這一名帖也因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和早最重要的回歸文物。

名帖中的中秋之外,再看文物中的中秋。
在隋末唐初的一些銅鏡銘文中,常將銅鏡比喻為明月。月宮鏡的題材,基本來源于民間神話。內容滿足古代一切關于月亮傳說。多數關鍵詞為嫦娥、西王母、桂樹、蟾蜍、玉兔等,也有一部分為其他美好寓意的圖案。月宮鏡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等多種。其主紋的構圖大體一致,中間為一株大的桂花樹,兩側一邊為騰空飛舞的嫦娥,一邊為持杵搗藥的玉兔,樹下是一只呈跳躍狀的蟾蜍。

此鏡為八瓣菱花形,中央為枝繁葉茂的桂樹,樹干中部隆起鏤空為鏡鈕。一側為嫦娥振袖起舞,另一側為白兔搗藥,下有蟾蜍作跳躍狀。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大吉”月宮鏡,內切圓形,龜鈕。鈕左上方為凌空升騰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長,舞態蹁躚,著緊身衣衫,背后帔帶飄舉,左手擎有“大吉”二字銘文的方牌,右手托一果盤。盤內盛桂子三粒,桂葉二片。鈕右上方為一株枝葉繁茂的桂樹,桂樹下蟾蜍跳躍。嫦娥腳下白兔杵臼搗藥。鈕下正中為一不規則形水池,池中水波粼粼。上方有一“水”字。鏡背還有兩朵流云.菱邊四朵流云及四組蜂蝶采花,其中二組蜂蝶頭部對著花枝頂端的花苞,另二組蜂蝶正飛向花枝。

上海博物館藏的月宮鏡形制更加奇特。在圍繞著三圈銘文的中心圓內,挺拔的桂樹、直立握杵搗藥的玉兔、張牙舞爪的蟾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令人驚訝的是,鏡鈕為伏獸鈕,長尾沖天,頭朝下,嘴里噬咬著一匹奔馬。在這幅驚心動魄的月宮圖之外,三圈銘文共計156個字,講述了唐開元十年(722年)一位揚州呂氏鑄造銅鏡的故事。
除文物之外,中秋也經常出現在石窟壁畫和文人書畫中。
《禮記·祭義》曾記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祭日于東,祭月于西?!奔涝戮褪峭跽哂诿磕昵锓种H在城西祀月,這就是中秋節的前身。據敦煌文獻《鄭余慶書儀·節候賞物》記載敦煌人用朱砂研磨成濃汁,然后點在小孩額頭上或身上,目的是祛除百病、強身健體。每年秋分之際,還舉行佛事活動、賽神活動和中秋賞月等,但最有特色的屬網鷹習俗。敦煌地處特殊的地理環境,適宜鷹的生活。而鷹又具有飛翔快捷,善飆擊,尤其是獵物時能表現出極強的競技性,故為狩獵者所喜愛。據文獻記載,唐代閑廄使專設鷹坊。當時,網鷹、販鷹、獻鷹之風十分盛行。敦煌文獻P.4640《衙府紙破歷》、P.2629《酒賬》、S.6981《兄弟社轉貼》等均有網鷹所用之料和馴鷹人、網鷹人的集居地鷹坊及買賣鷹的交易場所等記載。




在宋代,《閏中秋月帖》是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典型作品,《閏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詩: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鱗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此帖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艷而優雅的氣氛。當時的趙佶正是29歲,是其登基10年后。敘述了當年中秋夜滿街華彩、月光皎潔、萬象浩蕩的美景。宋徽宗此時應心情愉悅,而乘興賦詩詠唱。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有宋代米芾的《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也是關于月的,詩中寫道:
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東輪。
海岱樓位于江蘇漣水,是著名的風景名勝,米芾時常登樓,眺望淮河入海處遼闊壯麗的景色。在本詩帖中,米芾形容??谝黄怍贼裕盟沏y瀉大地,而天際出現萬道虹光,孕育出寶貴的珍珠。在詩的后半,米芾則引“吳剛伐桂”的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復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為人所阻,無法充分施展。
對于此帖,曾有記載說,米芾前后共抄錄詩文兩次。詩文之間也還有兩行批注:“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


冊頁《瑤臺步月圖》寫中秋仕女賞月情景。畫面中天空清虛高遠,祥云繞月,月下景色空朦。人物衣飾為典型的南宋風格,用筆輕潤,敷色雅致。以高臺色深厚重的欄桿,襯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風格清新動人。圖中恰似幾位婦人聊著關于飲食的內容,目的就是想讓家人度過一個歡快祥和的中秋節。畫面中深棕色嵌玉欄桿、蓮花柱頭裝飾和臺子的斗拱樣式描繪得準確清楚,展現了南宋樓閣小品畫活潑的表現形式及豐富的表現手法。

宋代李嵩的《月夜看潮》圖,所畫即南宋時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觀海潮的情形。高懸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線奔馳而來;江畔華美的平臺閣樓上,隱約可見有人穿梭、呼指著。整個畫面沒有擁塞的車水馬龍、也沒有激情喧鬧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遠山江帆、月影銀濤,一幕祥和而又沒有紛擾的景致。李嵩以極為細膩的情感與筆觸,描繪了精妙的樓閣與粼粼江濤,也寫出了蘇軾“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詩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收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馬遠《月下把杯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圖中題寫著“相逢幸遇佳時節,月下花前且把杯”。

而在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馬和之《月色秋聲圖》中,長者臨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邊,松桂為伴。左上方有子昂(趙孟頫)款詩句“白沙留月色,綠樹助秋聲”,更增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的唐寅《嫦娥執桂圖》描繪了月宮仙子嫦娥,裙帶飄拂,神形溫婉,如月光般皎潔優雅,一掃孤寂之態,多了一份美好。

《中庭步月圖》是文徵明與來客小醉后于庭院中賞月話舊的形象記錄,作者以圖象的形式記錄了他們的這次雅會,并為之賦予了新的圖象內容。以庭院月光為題材在我國歷代繪畫作品中確實頗為少見,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訪談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更為稀有。


沈周的《有竹莊中秋賞月》描繪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莊”內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的情景。此圖由繪畫與書法兩部分組成,可稱沈周書畫作品中的皇皇巨著。畫面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景致幽靜,筆墨雄健老辣,格調疏簡蒼勁,意境清幽高曠。而書法部分則是沈周滿懷激情,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興致勃勃地抒發其中秋賞月時的復雜心情,結體嚴整,筆法沉著穩健,蒼勁老練。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堪稱詩、書、畫三絕。

《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宮廷嬪妃們一年12個月的深宮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楊柳蕩千”、三月“閑亭對弈”、四月“庭院觀花”、五月“水閣梳妝”、六月“碧池采蓮”、七月“桐蔭乞巧”、八月“瓊臺玩月”、九月“重陽賞菊”、十月“文窗刺繡”、十一月“圍爐博古”、十二月“踏雪尋詩”。畫面體現了宮廷生活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聯。作者在人物創作的審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筆下的仕女畫為審美標準,追求秀潤飄逸的情致。她們三五成群地行進在以界畫表現的亭臺樓閣內或是細筆勾染皴點的花石下。富貴閑逸的宮苑生活令她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們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


清 代郎世寧 的《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八月賞月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每月四爺題詩一首。圖中的宮廷建筑聳立壯觀,山水相伴,境界雋秀,視野開闊,樹影迎風飄拂。每個人物都惟妙惟肖,有的交流著什么,有的人則忙忙碌碌,大部分人都仰望天空,奇怪的是,天空只有大雁排成的“人”字型,畫中雖不見月,也能感受到濃烈的節日氣氛。人物與景色輝映,樹影和花朵以琉璃鑲嵌,在強光下晶瑩剔透,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鑲嵌有色珍珠顆粒,烘托皇宮建筑的華麗與氣派,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使人感覺身臨其境,置身于兩百年前的大清夏宮之中與皇族共存之感。

清代李世倬繪的《桂花月兔圖》扇頁,款署“戊申中秋日寫 菉園之長”。一只白兔居于畫面主體,通過其仰視的目光,可見左上角被桂樹葉遮掩的半個月亮,從而生動地點出中秋時節,白兔與桂花和明月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內在的美好傳說。

齊白石的《桂花雙兔圖》,不但是大師晚年的重要代表作,而且是一件民國時期藝術精品,并以其生動傳神的藝術表達和獨特審美價值,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光輝篇章。

《嫦娥奔月》屬于張大千早期人物畫作品。畫中人物造型溫婉嫻靜,面部豐盈,舉止安祥。人物的面相細目小口,體態婀娜,發髻的鉤皴率意虛和,頗有質感,衣紋的行筆十分自由流暢??钭R:廣寒宮闕舊游時,鸞鶴天香卷繡旗。自是嫦娥愛才子,桂花折與最高枝。擬六如居士,大千張爰,癸酉八月十四日也。鈐?。菏窨堧迹ò孜模?、網師園客(朱文)、峨眉雪巫峽云洞庭月(白文)。

在日本,陰歷十五和中國的日期是相同的。與中國不同的是,賞月當天,人們用芒草等秋天生長的草作為裝飾,并用豆餡做的米粉和芋頭等擺滿桌案。
該件作品是以年度為主題的系列畫作之一,描繪的是織女節和陰歷八月十五中秋賞月的情景。此件作品正在首都博物館《都市?生活——18世紀的東京與北京》展覽中展出。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東方早報、國家文物局資料及文博界圈相關報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