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科院學者發明早期腫瘤標志物檢測新方法,指示病變發生位置
王玨玢/新華社
字號
記者從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新近研發出一種可以高靈敏度檢測微小核糖核酸(miRNA)濃度的新方法。由于微小核糖核酸的濃度在多種癌癥發生、發展早期就會出現異常,這種新方法的推廣使用,有望幫助更多人盡早發現和診斷癌癥。
微小核糖核酸是一類長度為18至25個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它在調節細胞分化、增殖和死亡中發揮重要作用。醫學研究表明,肺癌、胰腺癌、結直腸癌等多種類型的腫瘤細胞,都會導致人體特定微小核糖核酸濃度異常。與傳統腫瘤標志物相比,檢測微小核糖核酸有助于在癌癥發展的極早期就發現疾病征兆。也正因此,它被稱為尋找早期癌癥的“指紋”。
此次,科研人員采用幾十個銀原子組成的團簇作為熒光信號源,來檢測微小核糖核酸的濃度。在沒有微小核糖核酸存在的條件下,信號源發出紅色熒光,當樣本中存在微小核糖核酸時,紅色熒光轉變為黃色。微小核糖核酸濃度越高,原本的紅色熒光越弱,黃色熒光越強,比較兩種熒光的強弱,就能精確獲知微小核糖核酸的濃度。
“新方法不僅可以檢測血液樣品中的微小核糖核酸,還能與影像學檢測結合,指示病變發生的具體位置。跟以往同類檢測方法比,它的分析性能更優,而且操作便捷、條件簡單,應用推廣更加方便。”負責此項研究的蘇州醫工所研究員繆鵬說。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傳感器類期刊《傳感器與執行器B:化學》上。
(原標題:中國學者發明早期腫瘤標志物檢測新方法)
責任編輯:虞涵棋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澎湃矩陣
新聞報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