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個人撐起上海蹴球,“足下斯諾克”不簡單
9月8日晚,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將在河南鄭州拉開大幕。此次上海代表團共派出226名成員,參加9個大項的比賽。
其中,最小的運動員王思然只有14歲,她所參加的項目,即是被稱為足下斯諾克的蹴球,也是古代蹴鞠運動中的一種。“培銘往東邊二門前來,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紅樓夢》第二十八回中就對蹴球有過這樣的描述。
蹴球起源于清代的“踢石球”,在滿、蒙、回等民族中較為流行。蹴鞠原有二十五法,踢石球只是其中一法而已。
踢石球游戲經過挖掘整理后,在成為正式群眾比賽的運動項目時,用了“蹴鞠”的“蹴”字,定名為蹴球。
蹴球比賽在一塊十米見方的平整土地上進行,參賽者腳跟著地,腳掌觸球,用力蹴球,擊中對方球或把對方球擊出場外得分,所蹴之球為直徑10厘米的硬塑料實心球,分為紅藍兩色。因為競賽規則類似臺球,蹴球也被稱為“用腳踢的斯諾克”。

上海現在就我們幾個人
“上海現在還出來比賽的,大概就我們這幾個了吧……”32歲的黎族姑娘胡春燕在環顧車內的同伴后,笑語中透出淡淡的無奈。
在參加了4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之后,今年已經工作11年的黎族姑娘,應邀再次代表上海參加本屆大會的蹴球項目,作為隊內年齡最長的她,也擔負著教練兼領隊的角色,“我們教練這次因為有事,不能來帶隊了,我現在回去,還要參加晚上的教練聯席會議。”
據了解,本次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蹴球項目在規則上又進行了修改,7日晚間的聯席會議上通報了最新的規則。如同現代足球的每一次規則修改,鼓勵進攻成為了修改規則的首要原則。
28歲的回族小伙葉琦參加了3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在他的眼里,雖然頂著足下斯諾克的光環,甚至有著一些高爾夫技巧的蹴球,正需要規則的改變,“就是為了讓大家多得分,讓比賽變得更有觀賞性一些。”
在上海,僅回民中學系統開展過蹴球運動,參加本次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四名隊員——胡春燕、王思然、葉琦、常宇均來自該校,“我們當年選擇這個運動,就是純粹因為興趣班里,就這一個是帶球字的,所以就選了這個。現在學校這個興趣班已經沒了,因為教練退休了。”
古老又不缺少現代感的蹴球
從賽地河南工業大學到駐地酒店,總共20多公里路程,為了更好地備戰本次大賽,提前三天抵達的蹴球隊,每天要在這條路上往返兩次,勘查場地。摸清場地的走勢,成了賽前備戰的重中之重。
“儂看到伐,阿拉手上都有這個小本本,上面都是我們對幾個場地走勢的記錄。”在外人看來頗為簡單的蹴球,在深入了解后,就體會到場地和復雜規則帶來的不同變化,甚至是戲劇性的反轉。

對幾個場地走勢的記錄
胡春燕說這也是蹴球吸引他們這批愛好者的原因。
事實上,在10×10米的正方形場地內,戰術與技術的運用,遠非能用三言兩語概括。
如何把球做到死球背后、不讓對手得分,如何快速判斷球路、預估對手可能的打法……這對蹴球運動員的個人素質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最簡單的例子,腳法分正蹴和倒蹴,倒蹴就不適用于遠距離擊打。”

隊伍終于有了傳承
就全國蹴球的水平高低來講,上海隊多少有著一種陪太子讀書的意味,就連隊員們自己也打趣,“北京、河北那些強隊一直調侃我們是來旅游的,他們平時搞邀請賽都不帶我們玩。”
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海蹴球隊的隊員沒有目標,他們對自己也有著期許,“大家看低我們也好,我們可以輕松點,更利于發揮水平。”
一路上嘻嘻哈哈、專心和常宇研究LOL(英雄聯盟)戰術的葉琦,在談到比賽時,運動員骨子里的那種勁道是藏不住的,“這一屆,應該要拿個好的名次。”

“王思然,你最小,第一次比賽,最沒包袱,想怎么踢就怎么踢,也能拿。”葉琦成功將包袱甩給了小師妹。
微微一笑,14歲的王思然用了最好的回應方式。
“她是我們的希望,去年底組隊以后,她才開始接觸蹴球,正式跟我們一起練,悟性很高,有傳承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